于谦的《石灰吟》,第三句应为肝脑涂地,仍是粉骨碎身?

3个月前 (11-26 16:17)阅读3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309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99
  • 回复0
楼主

  《石灰吟》第三句从来有两种记述,别离是“粉骨碎身浑(全)不怕”和“肝脑涂地浑(全)不怕”,以至差别的语文教材对此都有不合。那么到底应该是肝脑涂地仍是粉骨碎身呢?

  先说结论,几乎能够必定,于谦做诗时,是用的“粉骨碎身”。但我对峙那首诗应写做“肝脑涂地”。

  稍懂平仄和格律的人都大白,“粉骨碎身”才合格律。从格律来看,本诗平起首句进韵,第三句正格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加之“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楚”,至少应该是“〇仄〇平〇仄仄”。

  而两个版本的第三句平仄别离为:

  粉骨碎身浑不怕

  仄仄仄平平仄仄

  肝脑涂地浑不怕

  仄平仄仄平平仄

  显然,仅就事论事地从学术上讲,一定是“粉骨碎身浑不怕”。

  略有研究的会加问一句,会不会是变格?

  答:不会。若为变格,“肝脑涂地”版的第三句(仄平仄仄平平仄)与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失粘,只可能是折腰体。但折腰体的对句(即那里的第四句)需要和失粘的出句(那里的第三句)相对。而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世”是“通平平仄仄平平”,显然不是折腰体。

  还会有一种迷惘,据传于谦做此诗时年仅12岁,会不会是格律上不熟知招致第三句出格呢。可能性极低。骆宾王七岁《咏鹅》,王勃十四岁做《滕王阁序》,在古代字词平仄就现在日的汉语拼音一般根底,而不懂诗词格律断然是不敢做格律诗的。退一万步,就算于谦即兴做诗,做了个“肝脑涂地”,按常理在收录和鼓吹的时候也会批改为成“粉骨碎身”。

  虽然如斯,我仍推崇那首诗的第三句记做“肝脑涂地”。

  究其原因,我们先从题外话说起。

  说到对联,是个中国人就晓得,上下联的字数要不异。可偏偏有一副字数差别,不是对联的对联传播下来,被人称颂。相传是赠袁世凯的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一副不合格律的对联,何认为人称颂?在其讽喻。千古对万岁,显然是对仗的。可那袁世凯和中国人民,显然是“对不起”、“对不住”的。于是便引申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此中精妙,妙趣横生。

  中国报酬文,历来是不以词害意、以律害意的。类似事例,不乏其人。名做佳做之中,不从格律,必有深意。

  再说鄙谚,往往是现实的写照。良多鄙谚因为人们有心或无意的改动,讹传成另一番容貌。

  好比“无度不丈夫”讹传成了“无毒不丈夫”,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比拟有肚量的人,心狠手辣果断的人保存才能更强。又好比“人不为(wéi)己不得善终”讹传成了“人不为(wèi)己不得善终”,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比拟修身养性,不如损人利己,更食得开。

  如斯种种,触目皆是。或有心,或无意,一些小小的改动,带来大大的区别。而改动后的意思却生动表现了实在生活的原来面孔,是社会潮水和风气的映射。

  如斯想来,我们当今常说“没食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用以表达就算没有切身履历,也听闻常识过,有所领会。然而跟着生活程度的进步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能够想象,若干年后,那句鄙谚可能会酿成:“没见过猪跑,还没食过猪肉?”

  扯得有点远了,回到主题。为什么会有“肝脑涂地浑不怕”那个版本的《石灰吟》呢?揣度应是后世的收录者、传承者有意为之,对原诗做了改动。

  于谦,是明朝有名的大忠臣。他一生操守高洁,却含冤而死。固然身后得以平反,但那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他一生做诗几十首,以《石灰吟》最为著称,以至能够说《石灰吟》就好像为他那一生的鞠躬尽瘁盖棺定论一般。

  “肝脑涂地浑不怕”版的《石灰吟》“出格失律”,亦是讽喻君王的出格失律。于谦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冤枉致死,实为社稷之不幸。君王失察,冤枉忠臣,危及社稷,是有错的。出格失律的《石灰吟》被传播被吟唱,就是在提醒君王、执政者,以此人此事为镜鉴,不要出格失律,贻害忠良。

  因而,我对峙认为,那首诗应写做:

  千锤万凿(击)出深山,

  猛火燃烧若等闲。

  肝脑涂地浑(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世。

  再不济,写成“粉骨碎身”的版本,也应加一句正文:“另有一说肝脑涂地”。如斯,方能不时提醒我们每一小我,不要出格失律,要做一个耿直清白的人。

0
回帖

于谦的《石灰吟》,第三句应为肝脑涂地,仍是粉骨碎身?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