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日志(三十四) 种小麦与牛并耕、学生活以苦为乐

3个月前 (11-26 06:29)阅读3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1318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372
  • 回复0
楼主

  种小麦与牛并耕、学生活以苦为乐

  小说连载/刘孟虎

  李振国那一觉,睡了整整四个多小时,下战书两点才醒过来。看着黑乎乎的屋顶,心里想:无论若何,那日子还得过啊!总那么睡着,怎么行呢?

  食过午饭,振国戴上凉帽、背着背笼、扛上镢头又下地了。不知是放下了,仍是歇息之后,缓过劲儿来了。

  李振国身轻如燕,大步流星,进到玉米地里,抡圆了镢头,挖着玉米茬子。

  听老辈人说过,玉米杆有多高,茬子根就有多深,不挖掉它,底子无法耕种。躲在土里的茬子根,跟暗礁似的,迟早都是耕种的障碍。

  每当犁到它时,木犁也会被拌住,动弹不得,假设硬要拉,犁也能被拉折了。据说那茬子根,埋在地下,几年都朽不了,必需挖掉,背回家当柴烧。

  假设不急着赶种小麦,等明年二三月份陆续种玉米,那就不消费力儿挖了。种玉米时等犁把它翻出来,只需用耙犁耙成堆,就能够捡拾了,其实不捡拾也能够,权当施肥了。

  李振国一镢头,便能挖掉一个玉米茬子。有几株玉米,就有几个茬子,天然就得挖几镢头。三亩地的玉米茬子,那得挖到什么时候啊!

  农人人,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就得一遍各处那么挖着,一步步地测量着大地,简单反复,永无行境。

  他们播种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岁月,世世代代,无限无尽。那就是农夫的宿命,否则若何阐明?又怎能对峙?

  抡起的镢头,一次次挖下往,挖的不是玉米茬子,而是那“穷根”。振国不相信命运,决心逆天命而造,所以才拼搏高考、争取从军,就是复员之后,也要对峙复读。

  那一切,只为逃一一个“梦”!一个山里娃的梦:就是飞出大山,往拥抱外面的世界。“贵爵将相宁有种乎?”他不相信,生于斯,就必然得长于斯,死于斯!

  其实,在李振国心里,赵婉婷也是一个梦,虚无缥缈的梦。固然那都是过往式了,只是自我哄骗罢了,哪能说不想就不想呢?越是不想,便越是驰念。

  振国觉得本身就是一只飞蛾,坠进蛛网的飞蛾。无论若何挣扎,相思的游丝,横竖捆住了他的心。

  让他精疲力尽,心力枯槁,一想起来,心如刀绞,似乎被千钧大石压着,连唤吸都觉得困难。

  振国跌坐在地上,顺势倒了下往,四肢无力地摊开,仰看着天空。泪水从眼角流到了耳根,心里不行一次地说:我该怎么办呢?我该若何面临婉婷?

  湛蓝的天空,飘着几缕淡淡的浮云,显得更高远、清澈。雁阵过处,喊声凄楚,使秋风萧索,万木凋谢。不恨死离、恨生别,两情相悦,却无言以对!

  落日西下,霜风乍起,炊烟散漫,暮霭沉沉,天高地厚。雄鹰展翅击漫空,勇士豪情贯长虹,什么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人生历来以事业为先!

  不要为情所困,为心所累。不是任何工作都有成果,没有成果就是一种成果。心如晴空,一片芬芳。耳鬓厮磨,纷歧定有幸福,天边海角,未必就不幸。

  振国从地上爬了起来,擦干了泪水,趁着落日的朝霞,再干上一阵子。闪闪发亮的镢头,一下一下地挖下往,似乎要把那地球挖穿。

  汗水摔出了万道金光,似乎与残阳争辉,曲干到夜幕降临。才背了一大背笼玉米茬子,在秋虫的欢歌中,回家往了。

  第二天,已是长假第四天了,早上十点前,才把那玉米茬子,全数挖完了。接下来一成天,振都城在清理地盘。

  逃着每一个玉米茬子,拍打上面的土壤,满地跑着,“啪啪啪”地声音,在山谷回荡。再把拍完了土的玉米茬子,一笼一笼地堆在地畔,抽暇再运回家。

  下战书回家后,饭也没有顾上食,预备着种小麦的工做。取出夏收时,早已挑选好的种籽,把化肥压碎、磨细拆进袋子,那都是明天要运往地里的。

  最重要的是落实好犁地的耕牛,一头牛,可比两个壮劳力还要强。 没有耕牛,就得一镢头一镢头地挖,三亩小麦,什么时候才气种完?

  好不随便等父亲回来,却说:“袁儿子家就剩一头老母牛,别的一头壮牛,被亲戚家借走了,怎么办?”

  原来一头牛也能够独耕,但袁儿子不情愿,他说:“老母牛都十几岁了,已是风烛残年,担忧累死在犁沟里,不就做孽了吗?”

  那就再借一头牛吧,可能是村里人认生,李振国在村里转了一圈,也没借着。最初,决定本身当一回牛,跟老母牛一路拉犁。其实没办法,只能如许了。

  “振儿,拉不动了,就歇会儿”,母亲心疼地说,“没事儿,过往不是还有二人抬吗?”振国说着。

  那“二人抬”就是用两小我,像牛一样犁地。父亲说:“旧社会还有一人抬呢!如今的人哪里食得了那苦啊?”

  振国说:“我就不信,一个年轻人,还抵不外一头老母牛了?”父亲说:“好瓜娃哩,你明天尝尝就晓得了!”李振国到底仍是年轻啊!心里想:我就是不平!于是,便起头盼看着,明天与老母牛一较高低。

  第二天清晨,天尚未大亮,一家人都起来了。父母专门做“干粮”,振国预备好一切物件,就往请袁儿子了。现在请人干活,虽说是等价交换,但管饭是村里的传统,并且伙食也不克不及太差了。

  在农村,还沿袭着过往的传统,早饭喊干粮,晚饭喊汤。早饭以蒸馍和炒才为主,耐饥,干活有劲儿。晚饭以汤为主,有拌汤、疙瘩汤、玉米糁子,把食晚饭也喊“饮汤”。

  袁儿子五十多岁,军人身世。早年放牛时摔断了腰,在炕上瘫了好几年。后来渐渐恢复好了,能下地干活了。分产到户时,得了一头小母牛,不断养到了如今。

  母牛一年生一头小牛,等小牛长大后,再卖掉,那几年下来,日子也过好了。在村里,牛越来越少的情状下,他便成了香饽饽了。

  那牛除了给自家犁地,还给别家帮工,能够换些过冬的草料,也能够挣点零花钱。农忙的时候,尽然成了夺手货?好不随便请了来,还欠好食好饮地招待着?

  食干粮的时候,母亲让振国往喊大哥大嫂来,大嫂虽不情愿,但也来了。种小麦活多,多小我就多把手。

  大烩菜里有肉,是专门为请人干活留的,日常平凡舍不得食的腊肉。新玉米糁子,是前两天收获,在炕头烘干后,赶时间磨出来的,家里也是头一回食,蒸馍是纯麦面做的。

  好在各人都食得称心,大嫂一边食着,一边把蒸馍往兜里拆,说是给娃娃留的。现实孩子们的饭,早就留在锅里了,振国看在眼里,气上心头,正要制止,却被母亲拿眼神给拦住了。

  临动身前,袁儿子挠了两个大蒸馍,拆进了兜儿里,说是给老母牛食的。常言说:富人惯骡马,贫民惯娃娃,母亲又从蓝子里,挠了一个蒸馍,也塞给了袁儿子,说:“别让牲口饿着”。

  天大亮了,种小麦的步队,正好也动身了,李振国拉着架子车,车里载着小麦种籽、耕具、水壶、馍馍……走在最前头。李伟国背着大被笼,扛着镢头,不时地帮振国推车,走在中间。

  大嫂空着两只手,跟袁儿子聊着,走在最初头。袁儿子牵着老母牛,一瘸一拐的走着。晨风吹过,牛铃声“咣当咣当”地,同化大嫂称心的笑声,在山沟里回荡。可能袁儿子又在讲,他那黄段子了。

  进地后,各人不是忙着干活,而是坐在地头歇息。李振国急也没用,农村人只要帮手关系,没有城里的那种雇佣关系。讲的是“情分”,不讲“责任”,你敢比手划脚,人家便扭头就走。

  抽完两收烟的袁儿子,起身架犁了,一边是老母牛,另一边是李振国。差别的是:“牛耕头”夹在老母牛的脖子上,却扛在振国的胸前了,用双手鄙人面托着。

  为了与老母牛连结程度,振国必需弯着腰,身子朝前挺着,低着头拉。李伟国把粪斗挂在脖子上,趴在粪堆上,用手把粪看斗里扒。

  然后,走在袁儿子的后面,顺着犁沟,平均地把粪土撒下往,那是小麦的底肥,出苗、分蘖、抗冷,端赖它了!

  大嫂的使命比力简单,拿着镢头,把犁出来的,土疙瘩打坏,把地刨平,捡拾没有挖出来的玉米根。他能够随意地干,等我们犁过来时,刨几下,走远了,就没需要太负责了。

  在农村,未分炊是一家人,而分了家就是两家人了。她今天本身来帮手,就是为日后,启齿让父母帮她呀!那就喊:驴啃脖子,工换工,实是会过日子啊!

  种小麦一般有四个步调:犁地、施肥、撒种子、耙地。犁地最讲究,是要把土犁松,犁沟越深越好、越密越好。有前提的处所,已然用上挈拉机,旋耕机了。

  施肥当然是农家肥更好,并且越多越好。有的人家,没有农家肥怎么办呢?就只能用化肥了。不克不及没有,也不克不及太多,多了烧苗!

  撒种籽绝对是手艺活,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学会。左手提着种籽,右手挠一把种籽,有节拍地,一边大步走着,一边把种籽,撒向天空。

  姿势很斑斓,确定好一往返的间隔,从地边起头,匀速前进,脚手共同。跟跳舞似的,一二步挠起种籽,三四步用力,撒向天空。

  小麦种籽象长了同党似的,“嗖”地飞出往,散开来,落到地里就找不见了。第一波尚未落下,第二波又起飞了,象渔民撒出往的网,落进了黑色的河面,霎时便消逝了。

  就如许往返地撒着,用觉得掌握着,种籽落地的密度,和每一往返的间隔。

0
回帖

大学日志(三十四) 种小麦与牛并耕、学生活以苦为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