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引

3个月前 (11-25 04:05)阅读4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295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904
  • 回复0
楼主

●顾襄

国庆前夜,收到伴侣寄来的舒晋瑜教师的《风骨:现代学人的追想与根究》,记载了良多已经去世的文学各人近一个世纪的命运的变迁与时代更迭。那是一本摘访和手记的合集,比起非虚构写做和其他新闻类做品,此本行文极其纯朴,素到没有任何杂量和碎絮,只是忠实复原人物自己。苏童说舒晋瑜是文学的“战地记者”,具有极其强大的精神力。然而,通读全本,我却觉得,在那强大的精神力背后,是做为发问者和倾听者的一颗慈柔的心。

女子的细腻和看察的洞彻令舒晋瑜的文章在芜杂信息里独树一帜。吴小如、草婴、许渊冲、任溶溶、周有光、宗璞……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在她笔下被挠得极其精准、朴拙。

何为朴拙?我本身也做摘访,清晰在浩荡的信息量中梳理线索、整合勾嵌的难度。出格是那样漫长、跌宕的生命,颠末沟通和交往,获得成块或琐碎的信息,关于一个年纪其实不相仿的做者而言,不只考验专业素养,更考验的是宽宏宽大的人文情怀。生命行将枯朽之际,所有的工具都逐步失掉温度,身体机能、记忆,以及包罗在一个世纪里澎湃恣肆的情感。一切都变得平平,素得曝白,舒晋瑜则将其逐个捕获,近乎白描般闪现在读者面前。

我读得辛勤,也愈觉察得,意志是不容漠视的。我在往岁尾读过良多关于20世纪初叶和中期的回忆录、材料,也曾四处搜觅旧时手札来读,边读边哭。旧信很难讲有什么文学价值,却实在笔录了一个战火纷飞的乱世。骨血死别,鳏寡茕茕。后人再看那些凝聚的字句,已是隔世百年。在新时代里抚过旧日文字,照旧锥心。

那时读许倬云的专访,难免慨叹,即使是如斯博学多闻的智者,八九十岁都还会被梦魇困住,困于儿时的火光和血气。记得畴前第一次看到许倬云的名字,错认成“棹云”,当即想到李贺那句,“不如船上月,谁棹满溪云。”山川有限,相思无尽,人世至情,不管古今。纵然回忆与凝视都是痛苦的,却是迢迢长河里,对本身和过往汗青最温情的叩动。

所以,我仍然如斯,对峙着阅读往昔,并从中析出一柄柄卓绝风骨。

读萧乾的《海外行迹》,笔录他海外漂流七年的履历,穷游、演讲、做战地记者,那些履历被当做海外游览通信记载,又在战火动乱中遗失、焚毁、从头修订。还有,中学课本里的《紫藤萝瀑布》,做者是宗璞,闻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在我阅读百年的轨迹里,她和她的做品也陪伴我走过一程。“痴心肠要在葫芦里拆宇宙,只且将一收秃笔长相守。”近30年的时间,宗璞得病完成四卷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东躲”“西征”“北回”,反映中国读书人在抗日战争年代的生活,以及常识分子宁折不弯的民族风骨。

我偶尔会想,假设本身在一百年前,是不是能做个握得住笔的人,但在碰着挫折乏力之时,又陡然生出一种奇异的愧怍:柔弱如我,何以担任一个时代的墟土?所以常常想到为之奋战过、付出过、甚至牺牲过的人,都不由动容:国庆前一天是烈士纪念日,他们不会闻声,他们是勇敢的唯物主义者,回于宇宙回于时辰、回于山水六合。但我仍在阅读中频频惦念,而且勤奋走下往,把离隔一个时代的、应该被续弥的能量与精神,以我血骨、承志为祚。

0
回帖

风骨引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