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海龙:万盛一代名儒
简云斌
犹海龙(1868—1938年)是晚清举人,参与过“公车上书”,担任过民国版《桐梓县志》主纂,还被选过民国初期国会议员,是万盛汗青上少有的一位文化名人。犹海龙为人宏儒硕学,德高垂青,爱国恤民,为官清廉,身上明显表现了晚清民国期间先辈常识分子的人格风采,堪称当地一代名儒。其人其事,值得我们认实发掘研究。
一、犹海龙的生平
犹海龙本论理学湖,字镜涵,号海龙,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夏历4月15日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府桐梓县夜郎里上坝青龙庄(今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双坝村)。
犹海龙所在的犹氏家族,是一个文武兼重、书香浓重的各人族。据《瓮水犹氏文化志》记载,其先祖尤崇义本山西太原人,唐僖宗乾符元年奉旨进黔,拒南诏,平边患,其子孙世居瓮水(今贵州瓮安)。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一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尤崇义嗣孙尤道明中进士(据犹氏族谱记载,今关坝镇双坝村尚书坪,乃尤道明年轻时读书处),御对时皇上以“尤”字欠安,赐姓为“犹”,从此家族易“尤”为“犹”。明天顺八年(1464年),犹道明后嗣犹正威率家人从瓮安迁至鲊水坝(或做“水鲊坝”,即今关坝镇政府驻地兴隆场),开启关坝犹氏家族500多年基业。因为关坝犹氏家族人才辈出,鲊水坝被人称为“犹官坝”,亦称“官坝”,近时才改为“关坝”。
犹海龙之父犹樟才,曾任关坝犹氏族长,好交友,乐善好施,却疏于家业,犹海龙出生时,本来丰裕之家已显清寒。在家族耕读传统的影响下,犹海龙4岁多即进私塾念书。他天资聪颖、好学善思,六七岁已能吟诗做对,被人目为神童。24岁时,考中秀才,并与霍氏成婚,在夫人陪同下夜夜苦读。26岁时,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恩科考中举人,调任广西某县知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犹海龙赴京参与会试,正值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公约》,时局艰危,群情激愤。为救国救民,犹海龙积极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倡议的“公车上书”,为遵义府15名参与“公车上书”举子之一。“公车上书”后,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为拉拢人心,召见部门激进、有名看的举人,犹海龙名列此中。返黔后,犹海龙广为鼓吹维新运动,成为遵义地域出名的维新派人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犹海龙任桐梓县团总。辛亥革命后,犹海龙于1912年被选贵州省议员,后又被选国民代表大会议员(因袁世凯复辟未履职)。1913年,任桐梓县第六区(后改为第十区)区长。时川黔邻接一带匪祸严峻,犹海龙为庇护桑梓,组建民团,并在青羊市桐梓街设团防局。1915年冬,率民团参与护国讨袁之战,为黔军做先导。尔后,屡次率民团与袭扰家乡的匪贼周旋。1924年秋,在对抗施秉清、匡级五匪帮时,民团被打败崩溃。
1927年5月,犹海龙随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黔军)第三师出征湘西,被师长犹国才录用为湖南芷江县县长,仅3个月,即随军返黔,居桐梓县城。其后,在周西成、犹国才等桐梓系军阀的撑持下,潜心编著《桐梓县志》,并参与修订《续遵义府志》。1931年,犹海龙回家乡上坝青龙庄定居。1938年3月,病故家乡,常年70岁。
二、犹海龙的著作
犹海龙熟读经史,擅长诗文,又领会新学,一生著作很多,但因为年代长远,材料散落,目前保留下来的只要以下一些:
1. 民国版《桐梓县志》。由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主纂,50余万字,用文言文写成。本书修纂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1930年出书。当时,以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贵州军人集团攫取了全省的统治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范畴施行了一系列新政,创修《桐梓县志》,即为其文化范畴行动之一。继周西成之后任贵州省主席的毛光翔在《序》中说,“甚欲勒成一书,为各县倡”,使“黔中八十余县……得桐梓为先路之导”,明白提出了立书之旨。修志工做虽为军阀鞭策,但在犹海龙等饱学之士的勤奋下,《桐梓县志》得以好事圆满,量量很高,是民国年间贵州县志的范本。那本县志也是桐梓县第一本完全保留下来的县志(之前修过6次,均亡佚),它继续了传统修志的纂述编制,在良多方面又有立异,如初次在县级志书中设立“交通志”,扩展“实业志”的记述范畴,设置了马(公)路、邮政、电报、德律风、电灯、矿业等篇章,足够表现了犹海龙等人的时代目光。那本县志翔实记述了桐梓天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展变迁,堪称桐梓汗青百科全书和乡土教材。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万盛1955年建区前一半以上辖地属于桐梓县,《桐梓县志》中良多内容涉及今万盛地区,为研究万盛汗青供给了贵重材料。
2. 参与编修《续遵义府志》。该书情状不详。
3. 民国版《犹氏族谱》。该书虽为族谱,但因为是犹海龙那位本族宿儒主撰,族谱材料有据,文字凝炼,量量上乘。书中详尽记述了瓮水犹氏、官坝(关坝)犹氏的来源,对犹氏脉络、人物、文化、族规等都有详尽记载,还保留了一些诗文材料,可供研究借鉴。
4. 部门诗文做品。犹海龙的诗文生前未结集印行,生后散失较多,实为憾事。目前仅见《矿产论》《磨子洞记》《天门洞记》《刘罗坪记》《桐梓县志缘起》《黔北联中学校纪念碑》《志铭书屋》《重修百岁坊赋并序》《关隘三星桥碑记》9篇散文,《爬挠溪》《尧龙山》《寿星台》《赠大村同宗十六韵》《数典七律八首》《磨子洞》《火烧桥》《风岩洞》15首诗歌。那些诗文,有的笔录家乡山川风物,有的感时讽世,有的自抒心境,有的逃溯家族渊源,文笔洗炼,功力老到。特殊是《爬挠溪》《尧龙山》两首,笔力雄健,气象非凡,有李白《蜀道难》之遗韵。
关于万盛文史研究界来说,因为当地汗青人文材料严峻欠缺,犹海龙那些遗著弥足贵重,当陆续搜集整理、深进研读,以期踵武先贤,厚植本土文脉。
三、犹海龙的人格风采
犹海龙做为一个逾越晚清、民国两个期间的旧式常识分子,一生理想远大、阅历丰富,可惜身逢乱世,未能尽展其才,令人深感慨息。但他身上展示的学识涵养、人格风采,足称当地名儒、乡贤表率,是万盛汗青上为数不多的文人代表,值得后人钦慕进修。
1.爱国爱乡,担任有为
犹海龙青少年时,正值满清朝政陈旧迂腐,列强进侵,他以“处顺境而有做为,搏乌云而期鹰扬”(学湖自语)为座右铭,吃苦进修,立志发奋。中举后不以功名为念,积极参与“公车上书”,并鞭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翻帝造,成立民国,他鼎力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撰文表达:“陈旧更生为重生,落后让位于先辈,国有期看了!”当袁世凯窃国称帝后,他在各类场所颁发演说,声讨国贼。他还亲身组建民团,参与护国讨袁动作。他为庇护家乡不被匪扰,屡次率民团与匪贼做战。做为一个文化人,在乱世能有如许的担任做为,那是很稀有的。
为鼓励家族子弟,他送长子犹振新赴黄埔军校进修。犹振新不幸因病早逝,当灵榇从广州运回家乡埋葬时,犹海龙带孝出迎。有人问:“为父者何认为子带孝?”犹海龙慨然答道:“国为大,家为小,我是致敬黄埔,致敬为国度立功立业者!”
“七七”事情后,日寇侵略中华,犹海龙义愤填膺,掉臂年高体弱,驰驱鼓吹抗日救国。他还爬上高梯,在其时的桐梓县第十区区公所(在兴隆场)墙壁上,奋笔写下“还我河山”4个大字,以此感化公众。
他对军阀混战的时局深表不满,在《爬挠溪》一诗中,借天然界的恶劣隐喻世道的不公,期看改动那个世界:“我不知爬挠溪之陵谷若何深,桥高水底千百觅;又不知爬挠溪之山坡若干级,上了黄巅树又要歇……锤凿有五丁,随刊有神禹。鞭石有祖龙,拔山有项羽。大唤强有力者一齐来,打销不服都自今日始!”
可见,犹海龙是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文化人,他身上那种爱国爱乡、担任做为的精神,今天仍然是鼓励我们发奋朝上进步、建立万盛的力量源泉。
2. 思惟开通,与时俱进
犹海龙固然持久浸淫于旧学之中,但思惟开通、眼界浩荡,不像一般村落冬烘那样封锁守旧、坐井看天。他重视承受先辈思惟和别致事物。如在《赠大村同宗十六韵》诗中,谆谆嘱托本家青年子弟:“世界开文化,争竞及先期。读书不远游,天将以管窥。持家无实业,开展竟依谁?敬告青年辈,无徒保守为。”告诫他们当今世界处于开放和合作期间,假设不读书、不远游,就不克不及熟悉那个世界,假设没有实业开展,就不克不及立品持家。
在《矿产论》一文中,他对家乡的煤、铁矿产资本停止了研究,指出:“倘工场宏开,是实业蒸蒸,族人知趋势矣。安得有研究新法者,为宗祠一倡议之。”那等常识,关于一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村落士绅来说,是难能宝贵的。
犹海龙还送族侄犹凤岐往贵阳讲武堂进修军事。当犹凤岐因父母要为他包揽婚姻时,求救于犹海龙,犹海龙鼓舞他走出封建婚姻枷锁。后来,犹凤岐在犹海龙的撑持下,积极投身革命,成为一名中共高级干部。
3. 乐善好施,清正爱民
犹海龙不论是在家耕读,仍是出仕为官,不断体恤贫民,深受苍生恋慕。民间传播着他的几个故事:
“三日一蛋”——说的是犹海龙年轻时赴贵阳考举子,因家里不丰裕,仅带了20个咸鸭蛋以备路受骗下饭菜。在松坎歇息时,路遇一白叟饿得奄奄一息,便将鸭蛋全数送与白叟,白叟硬还给了他一个。于是,犹海龙便用那个咸鸭蛋拌了三天饭。
“举人不识数”——说的是犹海龙中举后,家境稍好,凡穷苦乡邻向他借了钱回还时,他总要慢悠悠点数,然撤退退却回一些钱,告诉对方还多了,拿回往养家。有人误会他“举人不识数”,其实他是有意帮助困难者。
“珍珠翡翠汤”——说的是犹海龙当了知县,一天晚上正用餐时,邻县知县来拜见他,见桌上只要清水炖糯苞谷籽,汤里没油珠,只飘着几片菜叶,大为骇怪,问犹海龙食的是什么?犹海龙浅笑着掩饰为难,答曰“珍珠翡翠汤”。来客非常钦佩,于是二人共品“好菜”。
“县太爷亲试药方”——说的是犹海龙在广西做官时,瘟疫时髦,他为了挽救本地苍生,操纵本身所掌握的中医常识,摘草药配造药方。为试药性,他与夫人主动染上瘟疫,然后服药验证,以此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当犹海龙分开广西时,本地苍生特意送上“万民伞”以表敬意。
可见,犹海龙有仁者之心,具大爱之德,爱民济贫,清廉高洁,那种操行与肚量,应该大书特书。
4. 情系桑梓,德润后人
犹海龙辞职归里后,非常关心家乡的教导事业,将故宅青龙庄和祖屋老房子捐献出来,创办了两所私塾,让家族子弟和四周乡民子女都有上学之处。他还担任桐梓县第十区学校第一任校长,在乱世中守护着家乡一缕文脉。
为了便利群寡出行,他结合当地士绅,捐资修建了火烧桥、三星桥等公益设备。他还抚孤恤寡,亲手养大孤女“犹三”,并为其择婿安家。
他在本族中以身做则,教化族中子弟。在犹海龙的上行下效下,关坝犹氏家族合族敦睦、家风淳朴、子弟长进,涌现了犹凤岐、犹学江(犹海龙之弟)、犹禹九等一多量出名人物。
犹海龙往世后,与其弟犹学江合葬于原上坝村鱼塘湾四块桥,2011年因建煤电化园区,迁至双坝村石湾角小棺山。一代名儒虽早已离我们而往,但其道德文章、精神风采,足以泽润桑梓,感昭后人。
汗青上,万盛呈现的文化名人甚少。唐宋溱州时,虽有一些朝廷贬官来到溱州,但几乎没有留下活动的陈迹,无法深进研究。目前,相对有重量的本土汗青文化名人,除了刘子如,犹海龙算得上一个。因为万盛建区前辖地分属两省三县,虽然犹海龙在贵州特殊是桐梓的名气很大,但在今万盛反而不大为人所知。我们应将犹海龙做为万盛闻名乡贤、一代大儒停止发掘鼓吹,如,通过整理编印其诗文集,将其人其事纳进乡土教材、乡情陈列馆等,让犹海龙那位当地乡贤为万盛人所熟知,其人格风采得到发扬广阔,以进一步培厚万盛人文。
(做者系万盛经开区处所汗青文化研究会会长)
编纂: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