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甜谷丨甜谷山水形胜之“翰墨纸砚”探迹

3个月前 (11-22 06:40)阅读4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308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63
  • 回复0
楼主

文化甜谷丨甜谷山水形胜之“翰墨纸砚”探迹

□王存录

甜谷城居渭水河谷之间,北岭脉属六盘余脉所环抱。黄土笼盖北山之巅;南山远接岷山,多峭壁悬崖,光景殊佳。通志云鼍峰东峙,墨圉西雄,天门枕其南,清渭环于北,山皆复岭,水欠亨船,扼关辅而通玉门,接泾原而控蜀汉,孔道繁难,陇右之要区也。

其名山墨圉,其大川渭河。邑人以县南来星塔、柳湖、冀川、砚窝台,喻之为翰墨纸砚之文房四宝,又合笔架山(天门山),运用之妙,意象之美,令人称绝,历代文士多有赞咏,皆认为盛。

邑之笔——来星塔

来星塔,别名南塔。位于县城东南,天门山正东之柳家坪。山势高峻,屹立其巅。清志云:“县治之龙即从此分来,转北行至柳家坪后,起土屋大顶,乃邑之权星也。”

来星塔者,奎星来聚之塔也。《孝经·援神契》曰:奎主文章。清光绪八年(1882年),邑令广公履新伏地(甜谷),以奎星不显,文风不振,遂相地起塔,笔补造化,点壮天然之阙,以振文风。塔建成后,文人学子摩踵接趾而来,登临远眺,抒怀咏志,颇具雁塔落款之风。

今塔重建于1999年,为密檐楼阁式空心砖塔,六棱七层,塔高31.6米,底径5米。塔身层开券龛拱门,碧青琉璃瓦披檐,顶层四面开月窗。塔顶上悬九重相轮,置宝珠塔刹。塔内设螺旋月梯,拾阶而上,可曲登顶层。登塔远看,可尽冀川。所谓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日则芒腾苍昊,升云戴日;夜则辉映河汉,远指天权。

南塔屹立南山之巅,好似一收笔擎天而立。前人以笔喻之,以求文摘斐然,高中魁元。今天,南塔是一收时代之笔,鼓励青少年学子勤奋勤学,磨炼毅志,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书写超卓人生;鼓励甜谷各界人士,砥砺斗争,开辟立异,书写崭新华章。

邑之墨——柳湖

墨,书墨也。书写颜料。《周礼》云:“史占墨”,占卜时,史官在龟甲上点墨占卜。墨,为绳墨。前人云:物仰其墨。万物有其准绳。规绳矩墨。墨很早就被付与了文化价值。

柳湖,为甜谷城东一天然湖泊。因其与笔架山、南塔等景看相连,被喻为墨池,即蘸墨、洗笔砚之池。

清志云:“邑属雍州,古大泽地也。”远古期间的甜谷,有大湖泽,盖因地势低洼,积水成泽。那也是柳湖的成因,是古大泽的延续和缩影。先民傍水而居,滋养于斯,繁息于斯,柳湖逐步成为人们心中的人文景看和文化意象。

湖水如镜,岸柳垂金。月明之时,南塔倒影水中,如笔蘸墨。磨墨濡毫之姿势。清巩建丰在柳湖滨开馆授徒,临池讲学。清光绪年间,在柳湖边建文昌宫。清同治年间,墨圉书院也由城西迁建柳湖四周。柳湖成为县域文化昌盛之地,声名鹊起。

今之柳湖,水域虽减,但昔日风貌犹存,跟着生态文明建立的开展,水资本得到有效庇护,柳湖势必会越来越美,成为永久的墨池,永不干涸。

邑之纸——冀川

汗青好像演剧,天文就是舞台。冀川,是冀人的舞台。川者,贯串通流水也。甜谷三面环山,中有渭河。清志云:渭河,发源鸟鼠,流经墨圉,遴县北东注石峡进秦州圆川,虽有冲崩,而颇资浇灌。《虞书》曰:“浚畎浍距川。言深浚畎浍之水,会为川也。” 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遂成百里平川。以冀水为重,故有冀川、冀城之名。

甜谷为古冀戎地,东通关陕,西控甜凉,南达兴汉,北抵宁朔,为往来冲要之地。渭水中流,从黑水到石峡,从墨圉到鼍峰,培养了百里沃野,好像财宝长卷,悠悠千载岁月,构成了浩大的汗青长卷。

前人书契多用竹简,将缣帛等谓之纸。渭水东流,清澈如帛,故将冀川比之于帛。甜谷人以川为纸,书写了几千载文明史。在那片地盘上,发作过秦伐冀戎、汉辟丝路、隗嚣割据、蜀汉之争、唐凿石窟、宋金之战、赤军长征等严重汗青事务,也涌现出伏羲、石做蜀、姜 维、黄虞再、巩建丰、王 权等一批出色的汗青人物。

清志论曰:城池之深邃,孰筑孰浚,当事者自必经猷谋畫而有以立万年不拔之基矣。前人认为,城池之深邃,筑造与疏浚,必需颠末谋划,才气用有万年不拔之基。民国期间,有人慨叹:“吾人每登天门之巅,俯视全川,方矩堤畔,我河山之伟大,祖先建造之不容易也。” 然而,汗青风云跌宕,高城深池已不复存在。中国工农赤军五过甜谷,为甜谷撒下了革命火种,点亮东方第一抹灿烂的晨光。冀川照旧是,换了人世。新时代的甜谷,青云之志,落纸云烟,续写着壮丽新篇章。

邑之砚——砚窝台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砚台,供研墨、调墨之用。砚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书写东西之一,是数千年中国文明与文化的象征。翰墨纸砚,砚之名居殿军,然而砚之重,当居首。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翰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末身俱者,惟砚罢了。”砚起源于石磨盘,从山间之石,颠末精雕细琢,辗转至文人书斋,点黛文字,耀明典章。

砚为墨之所资,无砚不成墨。古之砚,为研磨器,经研磨,方成颜料,才气绘六合万物之色,书古今千秋之文。先秦石砚、魏晋瓷砚、唐代陶砚、宋代抄手石砚,汉代有石砚,魏晋以后,墨品可间接手持研用。形造《文房四谱》记载:“方如地体,圆似天常”。

器以载道。良砚为砺友,无砚不克不及载其道。“石不克不及言最可人”更具文人雅士之思惟情操。前人云:“武夫宝剑,文人宝砚”,视若拱璧,顾觅斯砚,乃生笔墨。

甜谷县砚台,位于天门山之东麓,南依天门,北接沃壤,今虽僻远,古为甜谷人出川之重要通道,从此处上山过天门隘,即为邑之南大门,出进往来的必经之路。从古到今,几人离乡别土,载誉还乡,经此迈上第一台阶,又是回乡第一踏石。

砚窝台,代表了甜谷的山水之利、货殖之资、富民之本,笔酣墨饱,笔耕砚田。

笔架——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县南一里,为邑之主山,三峰笔直,好像笔架,俗名笔架山。清志云:“从权星龙行里余,又向西横结笔架三山,到头一峰犁头火星降下落脉,县基负焉。”笔架山岳为冀城屏障,其左有华盖、天马、旗鼓诸山,其右延至石峡堡,结成龟鼍水口,诸山摆列献秀,层峦叠嶂,茂林确石。

天门,中国古代指角、宿两颗星之间。《史记·天官书》:“苍帝行德,天门为之开。”《晋书·天文志》:“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 自古以来,甜谷县之主轴线皆以天门山为中心轴,在城防系统建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天门,实乃一县之阙门。

清志云:“东岳庙,南一里天门山巅。”山巅有东岳庙,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今有一株宋代牡丹尚存。

天门春晓位居邑八景之首,春月芳草凄芊,山花绚烂,“绿水墨山花点翠,白梨红杏锦生妍。”(清骆继宾),今又广植花木,犹以梅、杏、牡丹三园为盛,游人登眺览胜,心旷神怡。

前人建塔起阁,为复兴人文之举,鼓励学子高山景行,竞攀文峰。然而点壮河山,崇尚文教的盛名之下,难掩百业不兴、百孔千疮之相。当今百年巨变,新时代甜谷百业复兴,奋进在新征程路上,冀川、南塔、柳湖、天门山旧貌换新颜,是生态文明开展的新功效,传统文化绽放出新时代甜谷的人文精神,如清渭不息,汇流江海。

0
回帖

文化甜谷丨甜谷山水形胜之“翰墨纸砚”探迹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