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远慈相寺的建筑特征

3个月前 (11-22 06:27)阅读2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309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80
  • 回复0
楼主

山西平远慈相寺的建筑特征

《文物春秋》 2004年05期

孙荣芬

【关键词】山西平远;慈相寺;寺庙建筑;麓台塔

【摘 要】位于山西平远冀郭村的总相守现存9座建筑,是一组比力完全的古建筑群。本文一一介绍阐发了悠相寺内各座建筑的构造及特征,认为其平面规划为宋代以后寺院的前殿后塔式,虽履历代修葺和重建,主体建筑仍保留了金代木构建筑的做法。

慈相寺位于山西省平远县城东北10公里的沿村堡乡冀郭村东北隅(图一),南临冀郭村中大街,北临婴涧河,占空中积约7200 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由庙门、乐楼(现只剩台基)、关帝庙、钟鼓楼、工具窑、大殿、麓台塔等9座建筑构成。1986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庇护单元,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元。

寺内保留的历代碑刻记载了慈相寺的汗青沿革。最早的是《大宋西河郡麓台山圣俱寺碑铭》,从中能辨认出“大宋庆历六年(1046年)”的字样,其余碑文则已模糊不清。

金明昌五年(1194年)《汾河平远慈相寺修造碑》载∶“无名师宴坐于麓台山四十载,唐肃宗召诣京师,待若惇友。上元初示化于宫城之寺,邸□还故山。至前宋庆历间,寺僧道靖口塔躲之,寺之兴也,以此皇祐三年改赐今额,宋末兵火焚毁,末三间正殿存。迨本朝天会年间(1123~1137年),有僧宝量、仲英相与起塔,于原址立法堂,于殿后余稍增葺,未能齐全。

金泰和元年(1201年)《平远县冀郭村慈相寺僧寡塔记铭》∶“平远县距城二十里之远有冀郭村慈相寺者,自唐肃宗以来,其设寺额,本名圣俱寺,而是时主持教□者即鼻祖无名巨匠也。□宋皇祐间改赐今额。……始遭亡宋之末,兵连火炽,寺宇焚毁为之一空,于是复请师为修造,主师则欣然诺之,不惮艰辛历心,劝缘鸠工聚土,克日寺亭宛然一新,十倍于前矣。而又创建先师无名巨匠灵塔九级,高十丈余。”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慈相寺碑记》∶“平邑东冀郭村有慈相寺一所,奇迹也。自卑宋庆历年间寺与塔兴之,皇祐三年改赐匾额,宋末兵火焚坏,惟三门、正殿存焉。迨前朝天会年间,有僧宝量、仲英相与起塔于原址,立法堂于殿后,余稍增葺,未能齐全。至明昌五年,有主僧福澄者大有创修之志,堂设毗卢,壁绘万佛,右翼置释迦六祖,右翼置地躲菩萨,堂前两庑又塑菩萨五十,阿罗汉五百,复于塔内层设圣像,塔前对立二亭,其余门廊、厅堂、厨厩、楼阁以及僧舍、牛马之所□一千二百余间,禅林风光较昔顿振矣。迄今数百年来,风雨侵蚀,土崩崩溃,至本朝顺治六年又为兵火所灾,则前造几消磨尽矣,金容色黯,怅宝筏之徒,……于乾隆四十六年补批改殿五间,工具窑各五间,次年整理中殿关帝庙三间,又重修东院僧舍正房三间,工具房各三间。”

由以上碑文所载可知,慈相寺原名圣俱寺,始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期间(756~761年),宋皇祐三年(1051年)改赐慈相寺,宋末遭兵毁,仅存庙门、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原址上重建佛塔和殿堂,明昌五年(1194年)又大加修葺,寺宇得以较为齐全。后经数百年风雨侵蚀,清顺治六年(1649年)再遭兵火,以后又多有修补,如雍正六年(1728年)重修关帝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补批改殿工具窑、关帝庙等建筑,嘉庆十五年(1810 年)新建钟鼓楼,光绪十四年(1888年)补修关帝庙及各寺院等。至民国初年,寺僧离往,寺院由本地村委会治理,建筑日渐陈旧,上世纪70年代乐楼(即戏楼)被拆除,拟修建新戏台未就。

一、总体规划

慈相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及北依次为庙门、乐楼(现只剩台基)、关帝庙、大

殿、麓台塔;紧邻关帝庙两侧有钟、鼓二楼,下有券门可穿行;关帝庙和大殿之间的两侧有东窑和西窑(图二)。

隋唐以前的寺院一般有两种规划,一种是前塔后佛殿,一种是塔与佛殿并重,塔位于寺院的中心,成为寺院的主体。唐代寺院的规划起头有所改变,到宋代呈现了将塔建于佛殿之后的做法。从慈相寺的平面规划看,契合“到宋又呈现了将塔建于佛殿之后的办法”。二、建筑构造特征及特征阐发1、庙门 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整个寺庙的出进口。建筑面阔五间(梁架为三间),进深一间,单坡布瓦硬山顶。前檐敞开,檐下施斗拱,梁架构造为双步梁,后檐不施木柱,双步梁间接插进墙内。

庙门用柱较为特殊,按常规五间应为六柱,但庙门前檐用八柱五间,明间开间较大,中间又增二柱,以减小额枋挠度,同时又做为通道进口,起到粉饰所用,柱头不施斗拱。前檐施三踩单昂斗拱,明间施一攒平身科,斗拱出45°斜昂。后檐用墙体封护,与乐楼相接。后檐明间施券门,由此穿过乐楼到关帝庙。后檐两次间辟券洞以置佛像,现用砖封堵,券门两侧有上下槛陈迹。前檐明间施两柱与后檐券门相对,且空中降低。台明不施压面石,而用条砖立砌。

2、乐楼(戏楼) 紧靠庙门,正面与关帝庙相对,现只剩高台基,台基下可穿行。据查询拜访走访得知,乐楼前台显一间,后台分隔成三间,为窑洞式建筑瓦顶前半部为卷棚顶,后半部为平顶。

3、关帝庙 是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前后檐台明不施压面石,而用条砖立砌。梁架构造为三架梁前出单步梁,三架梁上置方形角背和脊瓜柱,脊瓜柱两侧施异形拱和大叉手。现原拆修已全无,室内用墙体分隔成三间,揣度前檐明间为四扇格扇门,两次间为槛窗;后檐明间为木板门,两次间用墙体封护。

4、钟、鼓楼 位于关帝庙的两侧,坐落在高台上,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布瓦顶建筑。高台南北向置券洞可穿行,在北面靠关帝庙山墙部位置砖砌台阶通到二层。柱头施三踩单昂里转麻叶头斗拱(昂做成象鼻式),拱眼壁为雕花木板。梁架构造为两柱五架梁,三架梁上置梯形雕花角背和脊瓜柱,脊瓜柱两侧施异形拱,三架梁和五架梁之间用梯形垫墩收垫。柱两侧有雕花雀替。钟、鼓楼的木构件做工精巧,雕琢精巧。此外,钟楼脊瓜柱两侧角背上有穿横木挂钟的陈迹。

5、东窑 位于关帝庙和大殿之间,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廊步做成斜坡顶。廊步以内用墙体离隔,每间发券做成窑洞式,上为夯土平顶。前檐廊步以后每间发券成券门式,明间为四扇六抹木格扇门,心屉为斜方格。次间为四扇四抹槛窗,中间两扇能向内开启,两侧扇固定。稍间现用墙体封堵,揣度可能为门连窗。

6、西窑 与东窑相对,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廊步做成斜坡顶。现只存廊步,其余坍塌。

7、大殿 是中轴线上的第四座建筑,也是整个寺庙保留最早的主体建筑。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副阶,悬山布瓦顶建筑,山面为五花山墙(图三、四)。平面规划前檐内柱后移,与中平博相差640毫米前檐拆修鄙人平博位置,不施柱而用大木枋,木枋两侧置拆修,明、次间置四扇六抹木格扇门,中间两扇能开启,两侧扇固定,心屉有一马三箭、斜方格、方格三种,揣度明、次间格扇为后换两稍间为曲棱窗。梁架构造为∶四椽袱前乳袱后搭牵,用五柱,平梁上置方形合榻和蜀柱,蜀柱上置栌斗和丁华抹颏拱,脊樽两侧施叉手,梁架间施驼峰、单材攀间枋和替木(图五)。前檐施单抄单昂五展做斗拱,每间各施一朵补间展做,令拱上施齐心斗和替木,昂为实昂(图六);后檐只施柱头展做,不施补间展做,但与前檐展做差别,只施单拱造。殿内后内柱三间砌扇面墙,前砌须弥座佛台,上置三尊佛像。台明不施压面石,用条砖立砌。现空中比原空中进步19厘米,原空中为用35×35 厘米的方砖随意错缝展墁。

此殿虽履历代重修,建筑风气与做法仍保留着金代的特征。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8.1~8.6,契合金代柱径与柱高之比1∶8~1∶9,柱头有明显的卷刹;梁枋用材比例大多接近3∶2之比;举折即中举高与前后撩檐樽中距之比为1∶3.59,契合辽金建筑多为1∶4~1∶3之间;斗拱材宽比为1.5∶1,相当于宋《营造法度》五等材,斗拱高占柱高的29%,接近宋、金期间的约为30%;阑额、普柏枋呈“T”形。那些均代表着早期的建筑特征。

8、麓台塔 是金天会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的佛塔,也是慈相寺中轴线上的最初一座建筑(封二,4)。其平面呈八角形,共九级,高约47米(现残高45米)。我国隋唐期间的佛塔平面多为四边形,到宋代,塔的建筑平面呈现了六角形和八角形两种新形式,北宋中期以后则以八角形居多。麓台塔各层正面辟门的标的目的不尽不异一层在南面置券门二层于东面辟门,其余三正面置假门;三、五、七层的南、北两面辟门,东、西两面置假门;四层西面辟门,其余三正面置假门;六层东、西两面辟门,南、北两面置假门;八层四正面均辟门;九层南面辟门(图七)。一层塔身外有清代增建的十六孔无梁式券洞围廊,围廊正南面出硬山顶抱厦三间。由一层券门进塔内,左侧有砖砌台阶绕塔心室到一层半,再有木梯到二层,由二层不断到九层均为木楼梯和楼板;在九层北面有砖台阶绕塔心室而上,在莲座东南面有门可出往。一至七层檐下施砖展做,其上为叠涩檐和叠涩平座;八层不施砖展做,墙体上为叠涩檐和叠涩平座;九层墙体上为叠涩檐和基座,基座上为莲花和覆钵。整个塔体外墙逐层向里收分,内墙一至七层向里收得较少,八层以上起头向里发券,到九层构成券顶,且各角均有木筋支持。现一层塔体外被包砌成十六边形高台座,每面辟券门,内有小佛龛。每层檐部和平座有3~6根纵向木筋,收托叠涩檐和平座。各层檐下砖展做安插∶一层檐砖展做和二层平座已被拆除二层施三朵补间展做,三至五层施两朵补间展做,六、七层施一朵补间展做。二层檐下中间一朵补间展做为单抄双下昂六展做,其两侧补间展做为三抄六展做(上两抄为异形拱);三至五层檐下施单抄单下昂五展做,六层檐下施单抄四展做,七层檐下为单拱造(图八、九)。

麓台塔与其他的砖塔比拟,此中间为空筒,不如内有塔心柱的砖塔整体强度大,加之贫乏横向木筋,出格券门的位置没有横向木筋,以致塔体受外力感化时整体不变性较差。在禁受了上世纪40年代的地震后,其六层以上东侧券门处呈现了大的裂痕。

三、综述

慈相寺是一组相比照较完全的古建筑群,虽履历代修葺,大殿、麓台塔等主体建筑仍保留着金代木构建筑的做法,东、西窑建筑保留了山西传统民居———窑式建筑的做法,钟、鼓二楼及乐楼于高台下发券可穿行,明清建筑如钟、鼓楼的艺术构件雕琢精巧,部门建筑滴水式样为盆唇式,保留着早期建筑的特征。

寺内保留有历代碑刻10余通,时代从宋庆历年间到清光绪年间,详尽记载了慈相寺的沿革和补葺过程,为研究慈相寺的汗青和建筑供给了贵重的汗青材料。

温馨阐明:本平台目标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功效,不做为任何贸易目标,转载请说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激原创做者,凡未说明做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做者所致,敬请原做者原谅!若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做者或同业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纂校对过程中不免呈现错误,敬请读者责备斧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协做!

0
回帖

山西平远慈相寺的建筑特征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