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学视域下的"书法"与"书道"之别
袁 柳,梁 潮/文
摘 要: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的汉字字体,包罗着形式与意味,本色上那是书体的两个差别的条理,一个条理是"书法",另一个条理为"书道".根据文艺美学理论,以顾文的行书做品做为话头引发一个论题,通过对古代闻名书家的代表性做品停止详细阐发,从"书道"美的文化生成的过程、艺术形态的角度,阐明"书法"与"书道"所存在的明显区别.
关键词:"书法";"书道";素质特征;差别条理;明显区别
从文化和美学的视域来看,认真察看一些古代闻名书家的代表性做品,能够详细发现,传统的书法做品其实能够分为形式与意味两个条理,在此专门对书法与书道那两个概念停止愈加细分的学理界定和简明阐释.需要阐明的是那里的"书法"与"书道"有别于传统习惯上笼统而言的书法."书法"重视适用性的文字书写,强调表义和适用的功用,是书写办法、法度、端方、形造、形式、原则的意思,出格以楷书为标准;而"书道"所表现的则是超越文字符号的意义,包罗审美价值看念、艺术思维体例和办法论等层面的内涵,此中"道"的意思包罗道路、标的目的、系统、学说、主张、事理等,以行书、草书为典型代表.
本文以顾文的行书做为话头引发一个论题,进而对古代闻名书家的代表性做品停止一些响应的阐发,搜集相关的论证素材,从书道的文化生成的过程和艺术形态的角度,切磋书道与书法的素质区别,认为楷书的技法是汉字书体原则化那一汗青需要的产品,其书写法度和标准是为了发扬适用性的功用,让全国效法,合适做群众操练识字、写字和利用文字的范本.而行书草书则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具有抒情天禀和创意天禀,合适停止本实流露与纵情挥洒的审美创造,两者大相径庭.。
一、以楷书为标准的"书法"
在评论书家顾文之前,起首开章明义声明一下,关于艺术做品,差别的人有差别的观点与评判,那长短常一般的工作.本文根据文艺美学理论,从书道美的素质特征的层面,书道美的表示形式的角度,议论顾文的书道做品.
其实,之所以约定俗成地将汉字符号的手工写法称之为"法",是有其深入汗青渊源的.楷书之所以在古代遭到妥帖和普及利用,雅俗共赏,一个最次要的根源来自于农业时代文字和书面语言的传布体例,那时候的社会开展程度与传布的手段仅仅停留在再现的前言系统的水平,书面语言及其常识的消费和传布形式所依靠的物量东西(笔、墨、纸、砚)效率比力低,文件、册本等信息内容次要是靠手工誊写的体例传布.因而,亟需构成一种手工书写汉字的身手,以便做为汉字书体的法度和规则.
秦汉至南北朝,秦篆、汉隶、魏碑等各类书体逐步确立其本身的支流地位,书学系统也趋于构成 [1],从汉代起头,已经呈现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构成于先秦、原先占据第一书体地位的篆书,至两汉时已经被隶书所取代.隶书是汉字字体一个承前启后的严重转折,隶书在东汉进进成熟与昌盛期间之后,于魏晋南北朝向楷书过渡.隶楷过渡之交,隶书让位于楷书,唐楷最末确立其本身做为次要书体的地位.楷书做为次要的书体形式,在三国期间初具形态,隋朝期间逐步成型,进进唐代以后,以颜实卿等报酬代表的楷书已经完全构成原则,楷书的书体形式最末确定下来.
因为楷书的书写一笔不苟,精巧工整,因而成为汉字书体原则的表率.在魏晋至隋唐那样的汗青前提下,印刷手艺还很落后,书文印刷很未便利,底子没有办法做到普及化和日常化.因而,手写汉字的书体,只要如斯法度严谨,规矩整洁,清晰大白,随便辨认,才气够利用于社会,成为各类文书、牌匾楹联、碑刻、册本的范本,教化公众.故此,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实卿、柳公权等人书写的楷书如斯详尽工整,清晰明朗,畅达时髦,严谨肯确,做到了雅俗共赏,为世人所认同.详细而言,楷书就是楷法、表率的意思,被世人所配合摹仿,成为一字万同的根据和出处,做为普天之下的群众范本.
本文开头笔者已阐述,在"书法"那个概念中,"法"字强调若何遵照楷法,若何利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规整的形体构造,强调手写的办法和身手那个层面,拘泥于楷书的法度标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无法表现汉字书写艺术的"神""气"境域,无法发扬书家的主看意识,进进心手响应,到达"我手写我心"的形态,限造了书写者率性和随意的天然表示,压制了书写时情思油然而生的本实流露,以及与之俱来的、纵情挥洒的体验和感触感染.遭到清代复古潮水的影响,自乾嘉以降,文字考据之学大兴,书家遵照理性、推崇古老正统的正书书体,书风转向于先秦篆书、秦代隶书与晋代、唐代楷书的法度,以至过犹不及,恨不克不及笔笔都有出处与根据,以正书的书写法例和标准做为全国法,成为百世楷.那就很随便钻进书体同一,从头退回到秦代苛刻的篆书与隶书的法度,陷进那种中规中矩的窄胡同里 [2],形成汉字书写艺术的狭隘与囿限,偏向于书体端方与字体原则化的窠臼,招致没有一笔是书写者本身的成果.试看今日那些汉字书写教学的法套,联想到那些所谓的儿童国粹班、少年宫之类的培训形式,他们教小孩子用毛笔写汉字,只教一些汉字的形式、构造与线条等外在面孔的工具,而底子不重视培育提拔汉字文化的内在精神,不停止书写者的心性修炼,不停止书写者的审美素养培育提拔,那是误人子弟的.
很显然,楷书最合适记述叙事,办公处事,合适操练识字、写字,打好扎实的根底 [3].楷书只是一种偏向于手艺性和东西性的手写原则字书体,只合适中古期间农业社会的传布情况.在文字和书面语言的传布还没有到达便当化普及化,印刷术还很落后的情状下,在只可以纯手工书写原则字体,造造官朴直式的办公函件或者民间正规的处事文书的前提下,楷书在那种方面有着很大的用武之地,因而也就应运而兴.
二、以行书、草书为代表的"书道"
与"书法"的表示形式差别,"书道"刚巧又是一种汉字形体美的艺术生成形式,是"心中有神笔下有鬼"的艺术存在形态,不克不及有意规端方矩地书写,往往越是想正经八百地写好,就越写欠好,以至还会拔苗助长.现实上,汉字书写不单单是记述和处事的手艺性东西,它仍是一种汗青性的、艺术性的生成形态,还具有与生俱来的抒情天禀和创意天禀.当呈现了毛笔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才得以陪伴而生.于是,汉晋期间才会破秦隶之端方,代表汉字书写艺术更高水准的行书、草书,才会应运而生.不拘常法,为所欲为地抒发感情,自在安适地表示审美创造个性,自得忘形神摘飞动的草书的鼓起,是中国书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李斯《峄山碑》的书体形式一路开展而来,晋人用理、唐人用法的书坛面孔不竭与时俱进,逐步发作明显的改变,演酿成为宋人意图的书写艺术,宋行不再像唐楷那样一味拘泥法度,而是侧重于尚意宣情,足够表现书家本身的学问和人格.在此根底上,进一步演酿成为明代的解构、革新与立异,不再墨守常法,而是偏向于个性化的尚态逃求,扬州八怪等书家自由自在,笔底生花,超越书法法度,进进艺术生命意气风发的立异境域 [4].
在此笔者以书家顾文为例,对"书道"停止解读.顾文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区委会副主委,广西文史馆馆员,一级做家.笔者认为顾文的书法做品富于生命精神,有一种气顺畅适活乖巧现的特征,此中既有山野情趣,无邪的稚嫩,又有人文神韵,老衲的拙朴.顾文曾经说过,假设汉字书写仅仅有艺术性,而没有适用性,它就只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假设只要适用性,而不具备艺术思维和审美创造的特量,那就只是单纯笔录和处事办文的写字形式,底子谈不上艺术的条理.比拟之下,笔者愈加推崇"书道"那个条理,其合适自在表示心理生活的实情实感.楷书那种书体,适应于官方办公与民间办文之类的需要,离开不了与生俱来的端方化原则化的基因,不克不及完全自在安适地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因而算不上淋漓尽致的本实艺术.
恰是如斯,"书法"那个条理过于侧重书写汉字的技法,强调书之法度,唐楷中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玄秘塔碑》之类.那样的严厉、端方,精巧、工整的技法,次要是初学者停止进门操练,或者锻练孺子功和打根底之需.举例来说,笔者认为王羲之更大的书坛功绩,是在隶楷过渡与更替的汗青期间,关于促进楷书书体确实立起了更大的感化.在中国书学史上,虽然王羲之获得了"书圣"的称号,但并不是意味着他的书法造诣无以复加,为后来唐、宋书家所不成超越的.从那点是讲,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做品,还要细分而论,比拟于《兰亭序》或《快雪时晴帖》来说,其《远官帖》《二谢帖》,以及《十七帖》愈加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愈加神摘超脱,也更有艺术魅力.同样事理,王献之的《鹅群帖》是最能表现其艺术生命的个性活力与潇洒风摘的做品.而就颜实卿的做品来看,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祭侄文稿》,那种将本身其时的心境尽情灌注到翰墨线条的意气,精神已经彻底渗入到字体的线条里面,而线条也完全透露出精神的形态;那种哀笔一挥而造的墨迹,与之俱来而且外化出纸面上,构成翰墨干湿、浓淡、润枯的表示形态,唤应其内在的郁屈顿挫,情实意切的心潮起伏的涌动;那种运笔点画伸缩,线条扭动,共同的是他当下悲哀心态的迫切倾泻.到了宋代,宋徽宗以其首创的瘦金体闻名舒坦,但更能表示"书道"的是他将文书、通知布告、碑额的书写标准通盘抛到一边的心理生活形态,在他《草书千字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示了他的凌遽迅忽,飘动奔涯,和那种不成按捺的生命律动.因为遭到中国古代知人论世的价值标准和文论看念的影响,后人对赵孟頫的评判是颇有微词,但那不克不及承认他的艺术成就,转换到别的一个视域,仅仅就艺术鉴赏范畴而言,他的行书做品《回往来辞并序》比他那些寡所周知的楷书名做更能表现"书道".
楷书的功用与感化次要在于成为手写原则字体的标准和形造,构成书法法度.然而,自从毛笔和纸呈现之后,汉字书写就已同时进进艺术生成和审美创造的范围,书家书写不成能像绘画那样事先拟好画稿,也不成能像治印那样提早打好印稿,"书道"难以预定做品完成之后的效果和样子 [5],有很大的不成控性,因而痛快顺势而为,反其道而行之,自由自在,随意天成,气韵生动,才是审美创造的艺术邪道.顾文的书体创做,刚好也倾向于行书和草书做品,颇为契合"书道"的生动特量和气韵风貌,他做品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意象,有一些日月星辰光辉的清明,也有一些山川景看的清爽,从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书道"的相关素质与特征.
顾文认为,书学看念生成就和中国人的美学理念密切联系关系,假设不深进领会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就无法掌握"书道"创做及其艺术鉴赏活动.早在商代后期,人们已经起头将汉字书体(篆书)当做艺术对待,将每一个画成其物的篆书字(象形字)看成是一幅画,生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书体做品.从此以后,汉字书体因其笔法、线条、构造和章法的不竭开展和成熟,逐步构成外型富有美感的艺术做品.顾文说,书法是形体艺术,是无行之舞,有着内在的字间、行距和规划的艺术逻辑关系.他如许说,也如许理论.好比他的"無上清冷"和"静中生慧"等做品就是如许的,点者眉目,横曲骨体,撇捺手足,挑剔步履.
从书学与美学的关系来看,汉字书体的适用性与艺术性之间是能够彼此转换的.虽然代表"书法"的楷书做品更多地是表示法度与标准,但一些做品仍是能看出"书道"的意味.如苏东坡的《赤壁赋》,做品表达出学识和书卷气,具有人格魅力与哲理意境,更有个性首创的风气.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绚烂的星空,而苏东坡则是那星空上最灿烂的明星,他的《冷食帖》是中国书学史上更好的"三大行书"之一,书坛上传播着"全国第一苏东坡"的佳誉.固然苏东坡也传承了王羲之等书坛前辈,但在生命飞扬的层面上超越了前辈,论襟怀、视野、学识、才调和人格魅力,还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成就,都远在王羲之之上.
西汉期间,书家将隶书写得简捷而潦草,逐步构成章草书体,王羲之、王献之等人鼎力促进了从章草向今草书体的过渡.魏晋期间,各类书体相继呈现,是汉字书体的集大成期间.到了唐代以后,起头呈现雕版印刷传布,宋代则创造了活字印刷那种前言手艺.在手工书写的文字传布时代的前提下,手抄传布的效率较低,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比拟之下,印刷传布的效率较高,规模较大,影响范畴也愈加广.跟着印刷传布逐步妥帖与普及,用正楷誊写册本文章的需求起头削减,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行书便应运而兴,日趋时髦起来.行书有一整套本身的执笔、运笔、用峰、点画与构造的艺术系统,是历代书家比力喜好,成就更高的一个范畴.出格是到了宋代,文房四宝等东西逐步完美以后,行书超越了汉隶与唐楷,构成一门抒发感情,表示情趣,创造意境的书体艺术.书坛珍品告诉我们,好的做品不单单是"书法",并且愈加是"书道",书家们不单单创造了视觉艺术,并且还创造了更重要更丰富的文化意韵内涵.
三、结语
包罗了行楷和行草的行书,以及比行书更潦草的草书都不重"法",行书与草书尚意重情,化楷书的方笔为行草的圆笔,构成笔势顺畅,生气勃发,结字风流,行气松散安妥,规划天然超脱的书写特色,带有更大的表示自在.书写与情思响应,能够抒发书者本人的脾气意气,如许的肆意率性,自在灵动,随心挥笔,情墨相生相成,随便得到神来之笔,奇逸之做,得到意想不到的书写艺术效应.
以行书和草书为形态的"书道"艺术,一方面,跟着时间的迁徙,笔势的跳跃与翰墨线条的活动,最末停留在静态的书体之中,让人在静态中仍然感触感染和体验到原有的节拍感和持续的时间性.另一方面,又通过翰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浓淡、枯润和虚实的相生相成,相辅相衬,构成二维的空间性.并最末通过方圆、是曲、收放、顺逆、躲露的笔法和笔意,将感情、意境和神韵水乳交融地整合起来,表现出版家深挚的学识和情趣的涵养,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中国传统最为烂漫的艺术瑰宝之一.
鉴赏"书道"做品,法度与意气那两种要素都要同时考量,但意气及其内涵那一条理显然是要高于法度的.顾文的"书道"做品已经有了目前如许的效果,他的行书的线条外型,恍若无声的诗、无音的乐,而构造搭配的避就与唤应,也可以表现出奇恣的艺术效果.正如老中医、老画家的修炼一样,书法的修炼也是活到老书写到老,越老越趋于炉火纯青和出神进化的境域,假设他的做品愈加讲究"书法"法度,并在章法上可以进一步与"书道"意气不相上下,夫唱妇随,那就愈加成熟和干练,愈加接近炉火纯青出神进化的境地.
[参 考 文 献]
[1]祝敏申.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1985:112.
[2]邓散木.篆刻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书社,2015:13.
[3]侯吉谅.若何看懂书法[M].北京:北京结合出书公司,2014:6.
[4]丁家桐.扬州八怪[M].苏州:苏州大学出书社,2001:193.
[5]张郁明.扬州八怪书法印章选[M].南京:江苏美术出书社,1993:60.
(孟云飞转自《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 P28-31页,原文标题问题《汉字书体形式意味的文化生成和艺术形态——书学视域下的"书法"与"书道"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