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唐高僧传》丨释彦琮

3个月前 (11-22 05:02)阅读5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240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4814
  • 回复0
楼主

(二)译经

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彦琮

【译文】

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人,身世豪门,世代儒生。彦琮少年时就聪敏过人,才华盖世,观点深远细密,脾气好像水镜穷物之无私。遇物阐发看察,非常周详。起初投靠信都僧边法师,测验时令他念诵《须大拏经》,近七千言,一日便会背诵。又让他读诵大方等经,几天时间也能背诵。僧边法师甚感詑异。到了十岁时,刚才落发,改名道江。后以慧解闻名遐迩。听闻《十地经论》,声誉大振,为州邑所推崇。十二岁在巏嵍山读诵《法华经》,觅究未久,便游方邺县,沿袭旧法处置讲学。后来返乡寺讲《无量寿经》。其时太原王劭任赵郡佐,寓居寺院之内,听后极表赞颂,对他甚表尊崇。

齐武平初年,才十四岁,西进晋阳,一面听法,一面讲经,名望远扬。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都非常钦敬他,配合建斋,请他讲《大智度论》,并亲身聆听,都赞颂他之讲解为闻所未闻。后来齐后西往晋阳时,被请进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僧都,都对他非常恭敬。听寡达二百多人,都是其时沙门精英。皇帝亲临法席,文武百官,都前去侍候。皇太后及六宫嫔妃,亦都前去听他说法。皇帝敕令侍中高元海,扶彦琮登上法座,侍候摆布。道江神情朗拔,寡咸赞颂,析理清晰,无不钦慕。

十六岁时,父亲亡故,道江自此之后,愈加厌弃富贵荣华,一心研读佛典、诗书甚至诸子百家、春秋史籍,与右仆射杨休之及文林馆诸贤情谊甚厚,但他素性好静,非有延请不随意拜访。

道江初受戒时,日诵戒本万言。尔后,专习律躲,进而研讨行科。到周武帝平齐之后,被延请进宫,皇帝与之共谈玄理,他很能领略皇帝之旨意,颇得皇上宠任,敕为通道看学士。时年二十一岁。他与宇文恺等周代朝廷硕学,侍奉皇帝研读《周易》、《老子》、《庄子》等典籍,道江其时外穿俗衣,内着僧服,并改名为彦琮。武帝曾自撰道书,号称“无上秘要”。在其时预沾造令,特蒙收摘。至宣帝时,更是大等齐醮,每醮往往累日彻夜。在与皇帝议论之际,常语与佛法,宣帝因之颇受影响,对他亦颇为赞扬,拟授予礼部等官职,他皆不受,与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通、唐怡等,友谊甚笃,号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公元五八○年),隋文做相,佛法稍兴,彦琮便为诸学者讲《般若经》。大定九年正月,沙门昙延等,一齐上奏,要求剃度落发,彦琮才得准削发为僧,时年二十五岁。至该年二月十三日,高祖禅位,改号开皇,彦琮即登讲席,四时相继。长安道俗二界,都会聚其门下。他畅通领悟佛理,大弘处死,沐道者数以万计。他又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寿等一代文人学士,撰著《内典文会集》。又为诸沙门撰写唱导之法,一改旧时编制,繁简相半,彼此传习。

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隋高祖至道看,见画有老子化胡像,大感骇怪,遂下敕召集诸沙门、道士,共论其本。又敕朝秀苏威、杨素、何妥、张宾等熟知玄理者,详加论议。其时彦琮亦在此中。先是道士陈说,言老子化胡之根据,彦琮因之做《辩教论》,指出道土所言之荒谬无稽,共有二十五条,条条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深得宰相之赞扬。该年西域传来佛经,即下敕让他翻译,那正符合彦琮之愿看,他因而极感欢欣。后来跟从文帝东巡,其时炀帝总督河北,久闻彦琮之声名,遂把他请至自处,二人一路议论佛法,很是投契,就把他请进内堂,请他讲解《金光亮经》、《胜鬘经》、《般若经》等。

此外,彦琮又衔命撰修文疏,文摘飞扬,远契旨趣,很受各方人士赞扬。炀帝又让他住进大兴国寺。此后,凡有新篇旧做,常令彦琮与之应对唱和。又派萧悫、诸葛颕等,经常前去问候、请安,畅谈名理。当时,隋秦王俊,镇守太原,延请彦琮前去,居于府宅之内,问候殷勤。有一天,彦琮夜里梦见一黄色大人像,身长三丈,执玻璃椀,对彦琮道:“椀中是酒。”彦琮于梦中跪而受之,曰:梦赐宝器,无任感恩,但酒乃佛门所禁,不敢饮用。”醒后不知因何而有此梦。到后来王躬亲造看音画像,张贴于内堂之中,身高形象与梦中所见一模一样,彦琮悲喜交集。

至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敕召进京,掌管翻译事宜,住于大兴善寺。朝廷供养殷勤、丰厚。其时隋文帝盛弘三宝,每次设斋,皆陈忏悔,文帝亲身手执香炉,彦琮则任倡导,展陈国是,盛赞皇猷,皇帝每次都为之动容,非常赞扬他之宣导。其时炀帝身为晋王,于京都曲池营建园宅及日严寺,隆礼延请彦琮永住是寺。因之,朝廷大臣权贵,都经常到该寺往看看彦琮,并与之共论佛法,畅谈玄理。与印度学者多重视思惟旨趣差别,中土着土偶士多以文诵为先。彦琮乃专门觅觅贝叶典范,日诵万言,故《大品》、《法华》、《维摩》、《楞伽》、《摄论》、《十地》等经论,彦琮都用梵文版本,受持读诵。每晚肯定阅读完毕,才会停行。

仁寿初年,敕令他送舍利往并州。其时汉王谅,在所管辖的区域内营造寺院,并建有浮图,即如今之开义寺。彦琮初到塔处时,整天云雾缭绕,比及将近中午时分,突然云开雾散,晴空万里,彦琮等便把舍利安设于塔中。又感应五色祥云围绕其间。

仁寿末年,又奉敕送舍利往复州方乐寺,今已改名龙盖寺。原来那里是一片荒地,南齐时才成立此寺。北周毁佛时又遭毁坏,现仅留下遗址,但此处地势开阔,适宜建造寺塔。遂令人停止修治,突然觉得头上发痒,用手一挠,竟得舍利一粒,形如黍米,色彩鲜艳。用两把斧头夹着敲打它,两边俱陷了进往,而舍利毫下受损。越是敲打,光泽越着鲜艳。后来,掘地至七尺深时,又发现一个砖砌的宝躲,内有铜银诸盒,盒中清水、香泥照旧。清水之下,似有一颗舍利,但怎么也捞不到,才晓得适才头发中所得阿谁舍利,原来盛在银盒之中。后来又觅石造函,四处都找不到适宜的。后于竟陵县界,觅得一石,一经磨治,此石却酿成玉,光芒耀眼,石中能照寡色像。把此石拿至塔处,又感来一鹅。当鹅飞至石函处时,变得非常温顺,与石相伴,形影不离,固然看见其它鹅群,也不予理睬;把它赶走,过会儿又跑回来,前后有十日时间。有人将它捉到此外处所,它便喊喊飞翔,越墙而进,比及把石埋好之后,它又独守该塔,在塔四面往返走动。此舍利亦冲动塔前池里的鱼龞,当时都把头伸出水面,看着舍利。彦琮遂为那些鱼龞说法,过了好几天才隐没而往。此舍利还冲动塔前井水,十五日间,天然涌溢,埋过之后,涌溢乃行。四月八日,乌云密布,近中午时,云彩都集中于塔上,五彩间错,映发日轮。比及把舍利埋好后,乌云乃散。彦琮赞颂此类嘉瑞,以状奏闻皇上,皇帝听后,龙颜大悦,敕令录为别记,躲诸秘阁。

仁寿二年(公王八○二年),下敕令彦琮撰《寡经目次》。彦琮把典范分为五类,即单译、重翻 、别生、疑、伪。按照典范内容各自定位,传播全国。过了不久,又下敕令他撰写《西域传》。他对此日常平凡就很有研究,遂查核异同,纠正错讹,且多发现,所以京城名达,都以他所撰写的为准。当时有王舍城沙门,从西域来中土拜见文帝,此事另于后传中记载。将回本国时,请赐《舍利瑞图经》和《国度祥瑞录》,文帝又令彦琮翻为梵文,合或十卷,赐诸西域。

彦琮其人,博闻广见,文摘飞扬,京城之僧俗二界,对他都非常推崇,凡新译典范,及讲解《大智度论》等,都请他做序。他又著《沙门名义论别集》五卷,词理清爽,后学皆师事钦敬之。

大业二年(公王八○六年),东都新建成,他与诸沙门前去朝贺,被召进内宫,皇上与之叙谈彻夜达旦,其为时主意重如斯。后来,皇帝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让他住在馆内,赐与丰盈,以至超越于朝廷群臣、权贵,当时,于新平林邑获得佛经共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多部,都是异国文字,写于树叶之上。皇上特下敕,送至翻经馆让彦琮研读,并让他编序著录。彦琮把它整理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若用汉语把那些典籍翻译出来,可译成二千二百余卷。后来,皇上又令裴矩与彦琮一路修撰《天竺记》,文义兼备,脉络清晰。

彦琮前后译经,计二十三部,一百多卷,造序述事,多置于经首。他日常平凡常患虚冷之疾,时常爆发,因病卒于翻经馆,世寿五十四,即大业六年(公元六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家人悲悼,回葬柏人。刚患病时,体弱神清,问门生曰:“斋时到未?”门生答复道:“斋时髦未到。”又阇目而睡,如斯再三,乃回身引颈,对着门外视曰:“斋时一至,我之末期就到了。”索水洗手、焚香,让人拿来弥勒画像,合掌谛看,开目闭目,如是再三,如进禅定,不久就进寂而末。门生拿新棉衣请他穿时,才晓得气息已绝。……

彦琮晚年读诵梵文典范四千余偈,共十三万言,七日一遍,持之以恒。他久事传译,妙体梵文,中土群师,都很推崇。至于音字训诂,以往所做,罕得相符,乃著《辩正论》,认为翻译之范式。他曾说:“过往释道安常说:“把梵文译为汉语,有五失本,三不容易。一者梵文多倒拆句,汉语则反之,把梵文翻为汉语,此一失本也;二者印度典范重视思惟本色,而汉话重视文摘,要把典范翻译得符合世人之口味,则非有文摘下可,二失本也;三者梵文典范,周详尽密,甚至咏叹丁宁,频频再三,汉译须加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文有义记,正似乱词,觅说句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今译成汉文,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又更旁及,反腾前辞,而乃俊说,今悉除此,五失本也。佛经乃往圣所说,而圣必因时,今时俗已易,欲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容易也;智愚之差,有若宵壤,欲以千载以上之微言,合百王以后之末俗,二不容易也;阿难出经,离佛未远,尊大迦叶为上首,尚且结集五百大罗汉以审订补正,阿罗汉尚且兢兢若此,今离释迦牟尼佛之时代已一千多年,加之多是平普通凡之存亡中人,欲以近意裁量往圣,又谈何随便!三不容易也。有此五失本三不容易,译梵为汉,岂能失慎之又慎。””……

根据我的看察,道安法师独具神慧,才识高卓,统率先贤,启发后学,修经录则法躲得以疏析,理寡仪则僧宝得以昌隆,世称印手菩萨,诚非虚言也。详尽阐析梵文典籍之难易,逐个语及译经之人的得失,实是洞进幽微,深识底蕴。至于天竺宇体,悉昙声例,考其雅论,亦甚详明。过往称唤西土,多名之曰胡国,道安固然富有远识,但未改动凡是之用语。胡本西域少数民族之后嗣,梵乃实圣之嫡传。种族既不不异,天然不该混为一谈。然而日常平凡人们不擅长区分二者,见有西域之人,就说是梵种;实是梵种,又认为是西域之人,良可哀矣。……暗里认为佛典之兴,原来自西域;译经之始,起自东京(即洛阳)。历代相传,至今不息。……

就译经之体式说,大而言之,次要有十条:一字声,二句韵,三问答,四名义,五经论,六颂扬,七咒功,八品题,九专业,十异本,详见本论。……

【原典】

释彦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人①人也。世号衣冠②,门称甲族。少而聪敏,才藻清爽。识洞幽微,情符水镜③。遇物斯览,事罕再详。初投信都僧边法师,因试令诵《须大拏经》,减七千言,一日便了。更诵大方等经,数日亦度。边异之也。至于十岁方许落发,改名道江。以慧声弥漫,如江河之看也。听《十地论》,荣誉流振,州邑所推。十二在巏嵍山诵《法华经》,不久觅究,便游邺下,因循讲席。乃返乡寺讲《无量寿经》。时太原王劭任赵郡佐,寓居寺宇,听而仰之,友敬弥至。

齐武平之初,年十有四,西进晋阳,且讲且听,雷尔道张汾朔,名布通儒。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并高齐荣看,钦揖风猷,同为建斋,讲《大智论》。亲受披导,叹所未闻。及齐后西幸晋阳,延进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④僧都⑤,用为承奉。听徒二百,并是英髦。帝亲临御筵,文武咸侍,皇太后及以六宫,同升法会。敕侍中高元海,扶琮升座,接侍上下,而神情坚朗,希世惊嗟。析理开神,感遵钦慕。

十六遭父忧,厌辞名闻,游历篇章。爰逮子史,颇存通阅,右仆射杨休之,与文林馆诸贤,交欵情狎,性爱温馨,延而方造。

及初进具,日次哺时,戒本万言,诵试兼了。自尔专习律检,进讨行科。及周武平齐,觅蒙延进,共谈玄籍,深会帝心,敕预通道看学士,时年二十有一。与宇文恺等周代朝贤,以《大易》、《老》、《庄》随侍讲论,江便外假俗衣,内持法服,改名彦琮。武帝自缵道书,号“无上秘要”。于时预沾纶綍⑥,特蒙收摘。至宣帝在位,每醮必累日彻夜。议论之际,因润以处死。时渐融泰,颇怀嘉赏,授礼部等官其实不就。与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通、唐怡等,情同琴瑟,号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隋文做相,佛法稍兴,便为诸贤讲释《般若》。大定九年正月,沙门昙延等,同举奏度,方蒙削发,时年二十有五。至其年二月十三日,高祖受禅,改号开皇,即位讲筵,四时相继。长安道俗,咸萃其尘。因即通会佛理,邪正沾濡沐道者万计。又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寿等一代文宗,著《内典文会集》。又为诸沙门撰唱导法,皆纠正旧体,繁简相半,即现传习,祖而行之。

开皇三年,隋高幸道坛,见画老子化胡像,大生奇异,敕集诸沙门、道士,共论其本。又敕朝秀苏威、杨素、何妥、张宾等,有参玄理者,详计奏闻。时琮预在此筵,当掌言务,试举纲领,未及指窍。道士自述,陈其矫诈,因做《辩教论》明道教妖妄者,有二十五条,词理援据,宰辅褒赏。其年西域经至,即敕翻译。既副生愿,欣至泰然。从驾东巡,旋途并部。时炀帝在蕃,任总河北,承风请谒,延进高第⑦。亲论往还,允惬悬伫,即令住内堂,讲《金光亮》、《胜鬘》、《般若》等经。

又奉别教撰修文疏,契旨卓陈,雅为称首。又教住大兴国寺,此后,王之新咏、旧叙,恒令和之。又遣萧悫、诺葛颕等群贤,迭往参问,谈对名理,宗师有回。隋秦王俊,做镇太原,又蒙延人安居内第,叙问殷笃。琮别夜寐,梦见黄色大人,身长三丈,执玻嚟椀授云:“椀内是酒。”琮于梦中跪受之曰:“蒙赐宝器,十分荷恩。但以酒本律禁,未敢辄饮。”寤已莫知其由。及后王躬造看音画像,张设内第,身量所执,宛同前梦,于是私慰素抱,悲庆交并。

至十二年,敕召进京。后掌翻译,住大兴善,厚供频繁。时文帝御寓,盛弘三宝,每设大斋,皆陈忏悔,帝亲执香炉,琮为倡导,畅引国情,恢张皇览,御必动容靖顾,欣其曲尽深衷,其言诚感达如斯类也。阳帝时为晋王,于京师曲池,施营第林,造日严寺,降礼延请,永使住之。由是朝贵、英明数增临谒。披会玄旨,屡发自信心。然而东夏所贵,文颂为先,中天师表,梵旨为本。琮乃专觅叶典,日诵万言,故《大品》、《法华》、《维摩》、《棱伽》、《摄论》、《十地》等,皆亲傅梵书,受持读诵。每日合阅,要周乃行。

仁寿初年,敕令送舍利于并州。时汉王谅,于所治城,隔内造寺,仍置浮图,今所谓开义寺是也。琮初至塔所,累日云雾晦合,及至下晨,时合理午。云开日耀,六合明朗,便下舍利,痤⑧而躲之。又感瑞云夹日,五色相间。

仁寿末年,又奉敕送舍利于复州方乐寺,今名龙盖寺也。本基荒毁,南齐初立,周废(左秃右贵)灭,纔有余址。而处所显敞,堪置灵塔。令人治翦,忽觉头上痒闷,因检发中,获舍利一粒,形如黍米,光色鲜发,两斧试之,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损。频更椎打,光色逾盛,掘深七尺,又获砖躲。铜银诸合,香泥宛然。但见清水满合,其底踪迹似有舍利,觅觅不见,方知发中所获,乃是银合所盛。末又觅石造函,遍求不获。乃于竟陵县界,感得一石,磨治既了,忽变成玉,五色光润,内彻照见旁人。又于石中现寡色像,引石向塔,又感一鹅飞至函所,天然驯狎,随石往住,初无相离。虽见同羣,了无顾眄,逐往还来,首尾十日,恒在舆所。有人将至余处,便即呜喊飞翔,踰院而进,及至埋讫,便独守塔绕旋罢了。又感塔所前池有诸鱼龞,并举头出水,北看舍利。琮便为说法,竟日方隐。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间天然涌溢,埋后乃行。四月八日,云满上空,正午将下,收云并尽,惟余塔上团聚如盖,五色间错,映发日轮,至躲舍利,其云乃散。琮欣感嘉瑞,以状奏闻,帝大悦,录为别记,躲诸秘阁。

仁寿二年,下敕更令撰《寡经目次》,乃分为五例,谓单译、重翻、别生、疑、伪,随卷有位,帝世流行。觅又下敕,令撰《西域传》,素所谙练,周镜目前,分异讹错,深有征举,故京壤名达,多觅正焉。有王舍城沙门,远来谒帝,事如后传。将还本国,请《舍利瑞图经》及《国度祥瑞录》,敕又令琮翻隋为梵,合成十卷,赐诸西域。琮以洽闻博达,素所关心,文章腾翥,京辇推尚,凡所新译诸经,及见讲解《大智》释论等,并为之序引。又著《沙门名义论别集》五卷,并词理清简,后学师钦。

大业二年,东都新治,与诸沙门诣阙朝贺,特被召进内禁,叙故累宵,谈述治体,呈示文颂,其为时主意知如斯。因即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以处之,赐与事隆,倍逾关辅。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有敕送馆,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次,以次渐翻,乃撰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也。必用隋言以译之,则成二千二百除卷。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缵《天竺记》,文义详洽,条贯有仪。

凡前后译经,合二十三合,一百许卷。造序述事,备于经首。素患虚冷,发痢无时,因卒于馆,春秋五十有四,即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俗缘悲悼,回葬柏人。初大渐之晨,形羸神爽,问门生曰:“斋时至未?”对曰:“未也。”还瞑目而卧,如斯再三,乃回身引颈,向门视曰:“斋时已至,吾其末矣。”索水盥手焚香,迎弥勒画像,合掌谛看,开目闭目,乃经三四,如进禅定,奄尔而末。持纩属之,方知已绝。……

晚以所诵梵经四千余偈,十三万言,七日一遍,用为常业。然琮久参传译,妙体梵文。此土羣师,皆宗鸟迹。至于音字诂训,罕得相符,乃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其辞曰:“弥天释道安,每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三不容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量,秦人好文,传可寡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频频,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词,觅检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今并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旁及,反腾前词,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容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容易也;阿难出经,往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送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存亡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容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容易,译胡为秦,诅可不惧乎!”……

余看道安法师,独禀神慧,高振天才,指导先贤,开通后学,修经录则法躲逾阐,理寡仪则僧宝弥盛?世称印手菩萨,岂虚也哉。详梵典之难易,诠译人之得失,可谓洞进幽微,能究深隐。至于天竺字体,悉昙声例,觅其雅论,亦似闲明。旧唤彼方,总名胡国,安虽远识,未变常语。胡本杂戎之□,梵唯实圣之苗,根既悬殊,理无相滥,不善谙悉,多致相同,见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实伪,良可哀哉。……窃以佛典之兴,原来西域,译经之起,原自东京。历代转昌,迄兹无坠。……

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荅三,名义四,经论五,颂扬六,呪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疎其相,广文如论。……

【正文】

①赵郡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

②衣冠:即士医生。

③水镜:谓水明如镜,喻能照物也。水镜所以能穷物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④国统:即一国之僧统。僧统,北魏所设以统监全国僧尼事务之僧官。

⑤僧都:统率僧尼之官名,职位次于僧正、僧统。

⑥纶綍:即造令。《礼?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谓言出而弥大。后以纶音、纶言、纶綍称皇帝之诏书、造令。

⑦高第:上等房屋。因认为大室第之称。《汉书?高帝纪下》:“赐大第室。”

⑧瘗:埋、安葬。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说、看点揣度均连结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回原做者享有。部门转载做品、图片若有做者来源标识表记标帜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做者友情提醒并联络小编删除。

0
回帖

白话《唐高僧传》丨释彦琮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