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时候吉林有一块避火石,为何解放后被弃用,沉溺堕落成了景点
东北地大物博,天然资本丰富,汗青文化底蕴也尤为深挚,遗留至今的遗迹也不可胜数,良多还成为了如今的景点。好比,在吉林市的玄天岭上,曾有一块神异的避火石,以至还被誉为吉林城的镇城之宝,但可惜如今人们都已经不重视了。事实是什么样的石头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数来自收集,感激原做者,如进犯您的权力,请联络本号做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进座)
吉林是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据考古研究表白,在2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而且到先秦期间就已经产生了氏族部落,被认为是后来满族的祖先。从秦汉到明清,吉林那片地盘上汗青更迭也从未连续,而那一切也都有赖于丰富的物产,好比长白山就是吉林的生命之源。
吉林背靠长白山,一年四时的食物都源自长白山,建造房屋的木材也来自长白山,以至每到冬天还依靠长白山的木材取热。在古代社会,木材是次要的建筑素材,出格是松木更受欢迎,因为松木房子保热效果好,但是那种房子也有致命的缺点,即防火效果欠好,也就是说非常易燃,一沾火就着了。
据史料记载,吉林城在明清期间火灾频发,仅仅在清朝期间的大火就有十屡次,好比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炎天,吉林县衙失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官府和民房销毁了二百多间;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元宵节,吉林一家酒楼失火,连续销毁了七百多间民房;还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吉林城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半个吉林城都被销毁。除此之外,还有小火灾更是不可胜数,出格到冬季的时候,因取热发作火灾最多,让人睡觉都不安。
吉林城失火已经是很通俗的工作,就好像下雨一样通俗了,以致于家家户户都做好了救火的预备。好比,考古专家们在吉林城内发现古井有163口,远远超出了其他处所的密度,能够说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其目标除了日常用水之外就用来救火。然而,即使吉林城内井水很多,但是救火效果却也欠好,一方面是火势凶猛,另一方面打井水的效率太低,只能扑灭一些苗头之火,无法处理底子性的问题。因而,也有人在想办法消弭火灾,但成果却从未胜利。
在封建社会中,前人相来说仍是非常迷信,在阐发吉林城随便失火的原因时,其时的苍生就将其回为“邪门”问题,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个破解之道。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本地有小我姓王,人们都喊他王仙人,非常熟知各类解灾之术,他表达吉林城属“火”,只要在北方的山上放点“水”就能化解吉林城的火灾。
不外,王仙人口中的“水”并不是是实在的水,而是一个卦象,即坎卦。在八卦的卦象中,坎卦即表达“水”,因而根据“水火相克”,此时就能消失吉林城内的火。不久之后,由本地官府出资,就在城北的玄天岭上修建了一座高约5丈的砖壁,在其后背是一副阴阳图,正面则是坎卦的符号“”,它面临着吉林城,后来还被称之为“避火图”。
本认为“避火图”能起到感化,可成果却好景不长。在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吉林城再次遭遇大火,也是有史以来更大的一场火,史称“火烧船坞”,将整个吉林城都烧成了灰烬,几千人在大火中丧生。还有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一场大火烧了3条街,2000多间房屋被销毁;以及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吉林城又遭遇火灾浩劫,还有诗词传播下来,即“千家万户成焦土,残砖碎瓦伴骸骨”,足以可见其时的悲苦场景。
从民国到近代,吉林发作的大火也不可胜数,因而也阐了然“避火图”毫无感化,久而久之也就被人损坏。上世纪80年代,本地文物部分重修了“避火图”,还将其定名为“坎卦孤悬”,现在成为了吉林市旅游的“八景之一”了。
进进新时代之后,吉林市成立了科学完美的消防设备,从底子上处理了汗青难题,能够说征服了几百年的“火魔”,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妙的生活。当我们再次仰看“坎卦孤悬”是时候,也不克不及忘记先民们做出的勤奋,但同时也要以此为戒,不克不及陷进封建迷信。
参考材料:
《吉林文物考古集》做者:董学增,出书社:吉林文史出书社
文澜海润工做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汗青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