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决战明军分兵进击,主帅杨镐是一意孤行仍是背注一掷
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主帅杨镐摆设明朝8万大军,分四路进击后金国都赫图阿拉,可是号令已经发出,明军各部就陷进了各自为战的境地,最初都被各个击破,伤亡者近4万6千余人。
良多明史研究者对杨镐的摆设,各持己见;其实就在大战发作前,在参战的明朝将领中,北路军将领马林就说,“王师当出万全,宜合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功人,倾其巢穴”;做战体味丰富的东路军将领刘綎也提出“地形未谙”,认为应该推后进军的日期。
但是,做为主帅的杨镐对二位将领的定见充耳不闻,执意停止分兵进击,那倒不是杨镐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而是,明廷其实等不及了,师久饷匮,步进黄昏的明帝国已经支持不起浩荡的军费开收了,只想速战速决、犁庭扫穴。
杨镐在兵部“日发红旗”催促收兵的情状下,只能背注一掷了!
往期阅读
决战惨败:令万历皇帝痛哭不已的“萨尔浒会战”
千军易得,一将难觅:“进退两难”的杨镐拜帅
兴师动众:四种“残兵”难敌八旗虎狼之师
失败的暗影:严格的气候,“阴看成败”的朝鲜援军
1619年正月,颠末筹议,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杨镐确定了二月誓师收兵的日期,明军分四路出击,预备一举荡平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赫图阿拉(今抚顺市新宾县境内)。
杨镐的做战摆设:他本人则坐镇沈阳,居中批示;四路大军依约按时日同时出边,以分进合击之势,曲捣后金老巢
西路军:山海关总兵杜松率约3万人的主力队伍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进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
北路军:开原总戎马林率1.5万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进浑河上游地域,从北面进攻。
东路军:辽阳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集结于宽甸(地名)后,从西南标的目的出塞。
南路军:辽东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西南面进攻。
四路明军共8万多人,现实上从各地实调出关兵数,仅7万余,那个数字没有包罗参战的朝鲜援军。现实上,在战斗中,三心二意的朝鲜戎行碰着后金军,皆看风披靡、一触即溃。
明军的做战摆设和对战阵容就是如许,此中马林、刘綎、李如柏都是将门之后,杜松多年镇守延绥、蓟州、辽东、山海关等边关,威名远扬,蒙前人称其为“杜太师”。
可是决战惨败,猛将杜松、名将刘綖战死;名将之后李如柏在此次战争中,怯懦畏敌,坐失战机,被弹劾回京,无法忍耐非议而他杀;杜松溃败,在之后的庇护开原战斗中,城破身故。
回过甚来看,杨镐所拟定的“四路收兵,分进合击”的战术摆设,也被后世诟病为必败之局。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致胜三要素”:那就是出敌不料、天时和多面进攻。
出敌不料的效果是,使仇敌在某一地点面对远远出乎他意料的优势军力。天时,指那些能隐蔽地设置装备摆设戎行的地形。多面进攻,包罗战术上的各类迂回,目标是让仇敌应对分力,从而遭受夹击和包抄。
无论摘取何种战术战术,要想取胜,都必需遵照以上三点,萨尔浒之战当然也不破例。理论上,一次胜利的“分进合击”,就是出敌不料地利用优势军力,操纵天时在多个标的目的长进行有效灵活,在会战地区合力对敌军施行多面进攻。
现实上,在战术的现实运用中,军力的摆设和调配、行军道路的规划、做战日程和后勤给养的计算,以及对天然前提、道路情况、敌情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全盘考量,是对主帅统筹批示才能和戎行实战才能的严格考验。
做为主帅的杨镐在官场沉浮三十年,多忙于周旋上位,并没有几军事才气,是一个官场老油子。之前在朝鲜的抗倭战争中,为了让李如梅(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夺头功,在关键时刻舍弃围攻、喊金收兵,而且在战后掩盖败绩,明军现实伤亡2万人,却谎报阵亡仅100人。明朝在大战前选杨镐为帅,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
话又说回来,那么“分进合击”战术到底有没有用呢?
《万历十五年》的做者黄仁宇先生,在《1619年的辽东战争》中,认为那个做战方案大有问题:“杨镐的摆设,把军力分拨在一个200公里的弧线上,没有指出逃攻的重点。各路戎行也没有初步的进攻目标。那号令一发出,经略杨镐就无法掌握各路戎行,所以他只好坐在辽阳的司令部静候各路战况,此即总司令与做战队伍别离。”
杨镐要求各路戎马“合探会哨,声息相闻,脉络相通”,在其时的情况下,只能是底子不克不及实现的主看愿看。
事实证明,杜松军和刘綖军在北、南两个标的目的均已投进战斗之时,两军相距有270里之远。以其时的通信手段,底子无法做到“声息相闻”。何况两军之间,全属敌区,岂能容你“脉络相通”?
杨镐“用古行师法,刻日编阵”,规定各路戎行要在三月初二抵达二道关会师,合营后再向赫图阿拉进军,那也是个绝对离开现实的主看错误!二道关在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城西45-55里处,远离抚顺所160多里。分兵深进后金腹地,努尔哈赤怎能容忍明军在此处会师呢?
出战前,在参战的明朝将领中,也不是没有人看出那个问题。马林和刘綖提出“地形未谙”,认为应该推后进军的日期。但是,杨镐对不附和见充耳不闻,那倒也不克不及说他我行我素,事实朝廷催战之令急如星火,再不收兵,恐怕杨镐就要往锦衣卫大牢报到了。
战场的地形因素可能也限造了明军大规模集中动作,赫图阿拉通向西方的道路不多。其北方被浑河切断,东方则有高山做屏障。至于别离处于南、北两头的刘綖军与杜松军别离配属了联盟(朝鲜与海西女实叶赫部)戎行,那些队伍确实很难在攻势起头之前就远调其他地域,与他们补给的基地隔断。
现实上,“分进合击”那一战术的目标就是使军力有限的后金捉襟见肘。假设明军各路配适宜宜,金军集中军力逐路击败明军是办不到的。即便明军一、二路败阵,其他各路假设克期抵达赫图阿拉空城,那么战争就要改写了。
如许一来,努尔哈赤在全局上仍然可能失败。过往的战事也给了明廷自信心。现实上,分路进兵、合围聚歼的战术摆设,是明廷进剿女实一贯的战争方针,以往每次均获得成功。
第一次是成化三年(1467年),明军以7.8万的军力,三路并进,并邀朝鲜戎行由鸭绿江东来合围,突袭建州女实李满住所部,大规模残杀继续一月之久,史称“建州月屠”。
第二次是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月,明军兵分五路,此次的剿虏动作,由大寺人汪曲带队,抚宁侯墨永为总兵,做合围捣巢之举。
那两次结局都是明军大获全胜,建州女实则是领袖被杀,部落溃散。根据汪曲奏报:贼虏聚集在高山险峻的地势之中,据天时对抗明朝官军的进攻,但是明朝戎行仍是将其攻破,焚毁了贼虏的巢穴。
可是今非昔比,明廷认为那一次收兵对于的努尔哈赤仍然不外是建州女实内的“巨酋”,与万历初年的王杲别无二致。
殊不知整个女实(除叶赫部落)已经在努尔哈赤麾下通过八旗轨制整合成为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总军力到达6万以上。出征的明军在数量与量量两方面都很难说占有什么优势,更何况兵分四路?
其时决战的后金军有6万人,固然人数不及明军,但是努尔哈赤不只是八旗军的更高统帅,还亲领两黄旗,而且通过其子、侄及亲信,牢牢地管辖着戎行。努尔哈赤的战术更伶俐,他操纵谍报和马队乖巧灵活的优势,挠住各路明军之间的做战时机,在短短5天时间内,集中优势军力各个击破,最末博得了战争的成功。
“1618年至1619年的辽东战争(萨尔浒之战)是明代存亡存亡关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几度损兵折将之后,明帝国在东北地域的藩篱尽失,自此再也无法获取主动,以后增兵增饷、计亩加派再也无法遏行。内部则农人暴乱,朝中党争愈烈。至朝代覆亡为行,傍边只要日就衰败,从兹更无复兴的趋势。”
那也是黄仁宇先生,在《1619年的辽东战争》中如许评判萨尔浒之战的深远影响。
(图片来自收集,回原做者所有)
读史使人明智,穿过汗青的长河,我们能够看到帝王将相的叱咤风云,家国汗青的汹涌澎湃,通俗人物的离合悲欢,那些生动的人物和细节,其实离我们其实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