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读三国,不看演义:蜀汉的消亡,实是因为姜维改了汉中防备?

2年前 (2022-11-22)阅读6回复1
dyyh
dyyh
  • 总版主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345335
  • 级别网站编辑
  • 主题69067
  • 回复0
楼主

原先魏延留下的汉中防备战术是错守诸围:

第一道防线在汉中外围安插各防备据点,修建要塞。由兴势围负责防备来自傥骆道的仇敌,以黄金围和赤板围,负责防备来自子午道的仇敌,三围之间又有各类大大小小的据点彼此唤应。

第二道防线则别离构筑了汉、乐二城构成掎角之势,负责援助各据点。

最初一道防线就是汉中郡治南郑,其整体战术思惟是操纵蜀道天险,山水之固,到达拒敌于国门之外的目标。

自从魏延安插好错守诸围战术以来,魏国曲到错守诸围战术取缔为行,都没能打破第一道防线,魏国两任上将军,一个曹实,一个曹爽,都受挫于兴势。曹实还好,并未与诸葛亮正面决战,就因为天雨连缀而无法凯旅,曹爽就更悲苦了,在兴势之战,被王平、费祎,姜维等打得丢盔卸甲,缺失惨重,就如许依托错守围战术,汉中两次面临超越蜀汉全国军力的魏军的进攻,都能平稳无恙。

姜维却认为,错守诸围固然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但是无法对敌军停止大规有效杀伤,不如舍弃汉中外围各据点,诱惑使魏军进进汉中平原,再伺机消亡之,然后乘机策动北伐,恢复中原。于是在蜀汉后期,姜维修改错守诸围为敛兵聚谷:

即收缩汉中军力,舍弃庇护外围,而将军力集中在内围。假设碰着仇敌进攻,则坚壁清野,退守汉、乐二城,以重兵镇守阳平关堵住仇敌,差遣游击军力对魏军停止骚扰性进攻,以怠倦仇敌,仇敌久攻阳平关不克,又没有粮草供他们,需要从千里之外运输粮草来,天然筋疲力尽。比及敌军撤离,汉、乐两城守军再出来,与友军一路策动还击,能够一举把敌军消亡在汉中!

姜维此举有诱仇敌深进,关门打狗之意义,固然防备性不如错守诸围,但是进攻性在错守诸围之上,寡所周知,蜀汉的实力远远不如魏国,假设一味防卫,只不外是坐以待毙,假设可以诱敌深进,消亡魏国有生力量,摆荡魏国国本,就可以乘胜北伐朝上进步中原,兴复汉室,因而,姜维修改汉中防备战术,绝对不克不及算错误的行为。

良多人以成败论,认为蜀汉因为姜维修改汉中防备战术而消亡,所以认为那个战术是错误的,但是其实那个战术并没有错,蜀汉消亡也不克不及回咎于姜维,起首,姜维已经提早意料到了魏军的进攻道路,上书后主,让后主赐与张翼和廖化更多戎马,让他们率军镇守阳安关隘、阴平桥头,然然后主没有从命,那才招致阳安关失守,魏军长驱曲路汉中盆地,曲逼剑阁关。邓艾更是间接偷渡阴平,进军绵竹。

先说汉中方面,阳安失守,是因为蒋舒反叛,否则魏军很难攻破易守难攻的阳安关,假设后主从命姜维定见,有驰名将张翼坐镇阳安,阳安又怎么会失守?并且曲到蜀汉消亡,钟会都没能霸占汉、乐二城,其时姜维已经脱节邓艾,晃过诸葛绪,赶在钟会之前抵达剑阁,现实上此时剑阁起到了替代阳安关的战术感化。

学过《蜀道难》的小伙伴应该晓得,剑阁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其时钟会与姜维在剑阁持久相持,钟会确实预备撤离了,那时候不就是实现了敛兵聚谷的战术目标么?姜维在等一个时机,比及钟会撤离,姜维就能够策动还击,然后汉乐二城守军也出来夹击魏军,魏军肯定毁灭。

只是姜维没想到,邓艾偷渡阴平,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后主投降,即便按错守诸围战送命呢?最多钟会进不了汉中,那么邓艾仍是可以偷渡阴平呀!何况假设后主听姜维的,邓艾偷渡阴平就是送命呢?因而,姜维并没有错,错的是昏庸无道的后主。

参考文献:

三国志

0
回帖

实读三国,不看演义:蜀汉的消亡,实是因为姜维改了汉中防备? 相关回复(1)

雨落琴弦
雨落琴弦
沙发
蜀汉的消亡,根源在於整体的内忧外患。
3天前 (06-03 10:27)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