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加速度

7个月前 (11-21 23:39)阅读4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2348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46977
  • 回复0
楼主

加速度

胡赳赳 著

选自《跨媒体新论:世界建构》,2022年

跨媒体意义上的“世界建构”开展其实太快了,它老是倾向于“加速”。在那种加速的传感过程中,人的“生物节律”与智能设备的“机械电子节律”是不婚配的。电子节律遵从于摩尔定律,敏捷更新迭代,加速放弃,疾速晋级。而人的生物节律则显得垂老而沉着,其遵从的是日光与黑夜带给我们的“醒-睡”节律。人的节律不成能24小时全方位开启活泼形态,但电子节律能够,不眠不休,因为金钱永不眠、欲看永不眠。电子节律恰是受欲看收配的产品。或者说是少数人的欲看,宰造世界者的欲看。因为电子节律能够通向奥林匹克诸神,阿谁宙斯之神,获得无限的神力,以速度优势进进一个更高的维度,于是芸芸寡生便被电子奴役在一个低维度的生活场中。想进进更高维度,必需要购置电子设备、智能安装,那即是高维度宰造者给低维度渴求者设下的通行证。

早在1980年代,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便看察到速度带给人的“猜疑”。他灵敏地意识到:“运动(mouvement),社会或政治的运动,和速度的运动具有不异的特征:以速度肃清根究。于是,在超高度的速度政权之下,不再有继续的时间反省根究,只剩下反射动做。”[1]

为了让被奴役者不再有继续的时间反省根究,“奶头乐”那种臭名远扬的前言产物被创造出来了。那种产物意识到人类对“跳跃的光电 *** ”具有本能的受惑性。只不外现在,那种跳跃闪烁的光电 *** ,由电视屏幕酿成了手机屏幕以及VR全息场景。仍是阿谁比方,家猫对面前的飞虫绝对不会视而不见。保罗·维利里奥将那个群体——现代人——描述为“失神癖”。生活在高速景看化的社会,主动会掉进“记忆扑蝇器”之中,就像家猫不断地打阿谁飞虫。于是现代人的大脑黏成一团、毫无反省的间隙,以及借助使之失神的资讯,落进宰造者的陷阱。维利里奥预言说:“我们陆续加速到超音速以至光速,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接触都是不成能的最初,速度的暴力连根究和反省才能都消弭了。”[2]

显然,我们也不该该忘记麦克卢汉的忠告:“前言对现存社会形式产生影响的次要因素,是加速度和团结。”[3]在《理解前言》一书,麦氏警惕地意识到“今天的加速度趋势于全方位”。[4]那指向了“速度”与“节律”带给人类生活以浩荡冲击力的素质:“人们在试图使原有的物量形式适应新型的、更快的运动时,起头感应生活中的价值看念渐渐在干涸。”[5]

因而,在我们一方面临“世界建构”抱持冲动人心、乐见其成的斗胆欢唤之时,另一方面,我们也该为此忧心忡忡,其实不晓得“加速度”会把人类“形塑”成什么样子。对柏格森(Henri Bergson)来说,根究的前命题必需要有时间的连绵,没有时间就无法根究,也就是说,根究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之一就是时间的连绵。然而,新的世界建构带来两种抽离效果:一是时间被抽离和压缩了,小我没有根究的可能;二是因为速度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现实接触被抹除了。

那两种蔽端或答应以阐明为什么关于新的世界建构,我们有理由连结清醒的警惕——小我不再深思;小我与别人不再有现实接触。那多几少是个悲看的结论,但确实是在那个跨媒体构造中,我们对将来现象学抱持的一种告诫立场。假设我们一旦不克不及通过世界建构往求实,那么我们就将走向它的背面,层层遮蔽,曲至黏成一团,毫无反省的可能,最初成为失神癖患者。

我们也能看到世界建构型的跨媒体艺术家,恰是对世界建构抱有相当水平的深思:手艺将往何处往?虽然逾越了多种媒体形态,但求实的素质能否在那场比赛中获得成功?人类能否会丢失在“速度”与“时间压缩机”之中,自我的节律能否会进化为机器的节律?“失神的当口”能否会成为精神生长的某个契机?

在那层层叠叠的迷雾中,哲学家斯蒂格勒对“何为世界建构”有本身独到的看察。在他看来,有些世界建构之所以不成立,是企图往简化那个世界,而简化的激动则会使小我离开于配合体,小我参与世界的 *** 被稀释了,因而贫乏一种“配合默契”。世界建构在于产生社会维度,而社会维度需要的是复杂性、复杂化和默契。因而,做为跨前言的电脑游戏是更好的世界建构过程:“游戏酿成了一个不但是复杂性的操做者,并且是默契:配合投进、复杂化、难度、验证,都有一种社会的维度。”[6]

简单化生活即意味着贫乏化生活,因而,我们都期看产生丰富性的部件,为接进世界、连接别人供给感情的前提、手艺的撑持和器官的延伸。简单的游戏往往会使人很快乏味,恰是因为简单的游戏所供给的“世界图景”复杂性水平较低。假设一个哲学家情愿住在贫乏的乡间,是因为他为了使本身大脑中复杂性的图景得以写做与展示,而必需将“生活”重置到原始初置的形态,从而将世界建构以精神消费的体例闪现出来。

斯蒂格勒将“世界建构”表述为“一个消费默契的安装”。配合投进、熟悉性、感情前提决定了那种默契在配合体之间的交融和鼓起。他说:“一个消费默契的安装,创造了一种对文化的从属感。”[7]

在一个世界建构中,我们称一个对象是有文化的,则意味着它不是可随意丢弃的,而是有价值的,意味盎然的。斯蒂格勒接着说:“如许的安装,也就是阿伦特所称的可继续性,带来的不但是 *** ,而是欲看,也就是说,一种上升履历的分享:也就是说,升华的安装。”[8]

在那里我们要回过甚来,对“何为跨媒体”做一番切磋,而且对其概念的汗青性沿革做一番梳理,同时也要指出,“跨媒体”为安在今天会发作天翻地覆的改变,以及它必需延伸展它的外延,以求得更大的涵盖与生气。

人们普及认为,做为一种艺术现象,跨媒体产生于二十世纪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假设我们再往前逃溯,在中介性、媒体间性(intermediary)的构成意义上,它最后的语义留存在英文文献中,那么其泉源有可能产生于17世纪,因为在英语的文本中,那个词被创造了出来,用以阐明某种科学性、空间性的、对象之间的构成。它指的是——某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是居间的,或介于两个对象之间的。也就是说,那个词汇最后是关于某种科学的定义,它为了阐明一种位置——一种准确的位置和彼此构成的关系而存在。

那个术语也利用在物理与化学的范畴中,相对而言比力好理解,它是指通过空间传递能量的一种居间的前言。而那个语词的移置,从天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的迁徙,不断要比及一个诗人的灵感降生: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于1812年站出来了,是他率先把那个术语“intermedium”停止“调用”到其文学理论的文本,藉此表达做品中“对其他门类艺术效果的虚拟逃求”,以及将隐喻(allegory)定义为特殊与一般之间的中介。从那个意义上来说,“通感”“互文”与“媒体间性”之间的有机联络便产生了,它们互相指涉、相映成趣,又有着各自差别的切进角度与偏重点。

在现代意义上,“跨媒体”一词呈现在1966年的《跨前言(体)》一文中,“Intermedia”被初次提出。那篇文章的做者是激浪派艺术家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那是一次令人冲动人心的描述,因为那预示着一门学科和一种手艺飞速开展的可能。艺术家老是具有某种高度预见性,他认为由单一前言造成的物体正在消亡,转而撑持混合工做。

迪克•希金斯认为:起首,跨前言是一种空间上的“位置”,那个位置介于两种实体之间或两种前言之间(inter)。显然,那是旨在强调前言之间的“交互式思辨关系”。其核心问题则是——新发现的办法若何可能——被我们安妥和大白地利用?

然而那个办法很好的利用于对现代艺术的一些辩析和讨论。那种“间性”的媒体效果,好像手术刀剥开了表皮,使得血管和神经的走向清晰可见,也由此能梳理出做品内部空间的构成和系统走向。好比,根据他的说法,我们即可以理解:现废品艺术不再那么曲看了,它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复杂性,它属于“艺术前言与生活前言之间的跨前言”。如杜尚的现废品则介于“生活前言”和“艺术前言”之间,却仍然令人沉迷。同样,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相当于一个默声安装,它摸索的是“音乐与哲学之间的跨前言”,或者说通过一次无声的吹奏,人们获得了跨媒体的感通效果,从音乐进进哲学。从那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得到了一次小小的从头建构,恰是因为跨媒体始末倾向于在世界搭建的过程中供给途径生成,于是跨媒体艺术便如斯令人沉迷,而且走向其复杂性。

也由此,“跨媒体”引进了“复杂媒体”的特征。那个我们晓得,跨前言相关于纯前言而言,不只多了“复杂性”,也多了“生态性”。而生态性恰是建构复杂世界的一种目标。假设没有生态性,事物无法自若从底部涌现。

跨媒体起初的设法是好的,它旨在突破品级化的纯前言艺术看及其不服等的社会构造。但跟着跨媒体手艺的超速开展,那个论断现在可能已经失效了。因为它或许又从头建构起新的不服等与新的压迫——关于不会利用跨媒体手艺的人士而言,失往生态位的情况已经正在发作。

在跨媒体艺术开展的早期,跨媒体因为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先辈性,因而其内涵促进解放了艺术品的“物性”。使得艺术品展现出纷歧样的形态,事物迁徙、改变然后又 *** 、合成。那种编码的过程,使得艺术的创造力得到了发作。希金斯认为,波普艺术和笼统表示主义尊重那种跨前言的概念。并且,达达主义、将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是将来跨媒体的早期阶段。当时,跨前言艺术在越界的激动下,打破了艺术品的雅与俗、精英与群众之间的藩篱。那是跨媒体艺术阶段性的功绩,它将差别条理的艺术赏识者整合到详细的艺术品空间中。

无论是柯勒律治仍是希金斯,他们具有功不成没的功效,正在于将那概念由“天然科学范畴”的引用转进到对“人文科学范畴”的利用中来了。他们二人藉此来阐明“文学”和“艺术”。假若没有此次概念上的引流,我们也不会有“跨前言文本”“跨前言转换”“跨媒体艺术”那些词汇。世界建构起首是一个概念,其次是对概念的阐释和理论利用。它也有可能是反过来,世界建构起首是一种觅觅,一种打破意义的觅觅和搭建,然后是对那种觅觅的总结和回纳。

在跨媒体概念降生的初期,它的利用场景起头走向综合艺术、空间艺术,或者说是那种艺术趋向,使人想到了跨媒体概念。跨媒体与艺术具有最早的默契关系。因而,无论跨媒体理论若何开展,它和艺术的联系关系度根深蒂固,具有血缘般的联络。对它的研究也最早是由艺术理论开展而来的,它看起来具有“剧场化的(theatrical)”的效果,或者说,剧场与空间艺术最合适跨媒体艺术的展露。跨媒体艺术的迷醒特征正在于,各类艺术之间的藩篱正在消逝,各类艺术自己末于滑向了某种“最末的、闭塞的、高度称心的综合”。当艺术家试图用综合素材停止创做时,跨媒材便降生了。但其目标是为了存眷前言间性仍是仅仅拼集起来为艺术图像办事,却产生了差别的艺术分野。后者的企图可能很难称得上是跨媒体艺术,而仅仅是综合素材的艺术。

我们愿意相信,跨前言是一种艺术形态,因为它最后即是由艺术家指认出来的。然后被前言理论所借用。所以说,跨前言履历了天然科学,然后转移到艺术学,最初为社会学中的前言理论所重视,成为一个跨前言理论的学科。也就是说,跨前言传布学理论和跨前言艺术学理论之间,自己就有近亲的关系,假设说谁要将其截然分隔,认为两个学科应该井水不犯河水,那是不成能的事——因为二者的水源来自于一处。并且未来,跨媒体理论会跟手艺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理论走到一路,用来阐释在人工智能、生物手艺飞速开展的前景下,跨媒体与“后人类”之间所具有的美学关系、伦理关系和前言转换关系。

封图:The Maximum Speed of Raphael's Madonna,

Salvador Dali,1954

注 释

[1](法)保罗·维利里奥. (2018). 消逝的美学 (杨凯麟, Trans.). 郑州: 河南大学出书社.

[2](法)保罗·维利里奥. (2018). 消逝的美学 (杨凯麟, Trans.). 郑州: 河南大学出书社.

[3](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2019). 理解前言 : 论人的延伸 55周年增订本 (何道宽, Trans.). 南京: 译林出书社.

[4](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2019). 理解前言 : 论人的延伸 55周年增订本 (何道宽, Trans.). 南京: 译林出书社.

[5](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2019). 理解前言 : 论人的延伸 55周年增订本 (何道宽, Trans.). 南京: 译林出书社.

[6]贝尔纳·斯蒂格勒. (2020, August 21). 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Retrieved September 23, 2022, from 吊唁 |贝尔纳·斯蒂格勒: *** 、欲看和默契 website: /

[7](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2016). 人类纪里的艺术 : 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陆兴华 许煜, Trans.). 重庆: 重庆大学出书社.

[8]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2016). 人类纪里的艺术 : 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陆兴华 许煜, Trans.). 重庆: 重庆大学出书社.

相关文章

维利里奥|眼睛的奢求

维利里奥|无邪的摄像机

斯蒂格勒|手艺做为记忆

斯蒂格勒|为一个逆熵的将来

麦克卢汉|服拆:延伸的皮肤

麦克卢汉|艺术家与权要主义者

0
回帖

胡赳赳|加速度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