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印学理论要点摘编,看历代篆刻巨匠们若何说印的

3个月前 (11-21 22:18)阅读2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306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24
  • 回复0
楼主

明、清以来,门户兴起,代有传人,成篆刻艺术昌盛期,下面看看历代篆刻巨匠们是若何说印的,有三十五举、续学古编、印谈、印章集说、印法参同、印说、多野斋印说、续三十五举等。

1. 造印首要习篆书,唐李阳冰精于篆书,师承秦篆,开合改变。《说文解字》《论篆》一书必读。

2.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学家,印学奠定人。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书法以隶和小篆见长。自吾丘衍《学古编》问世,世人于篆刻之学,始有门可循。

3. 《学古编》二卷,吾丘衍著。卷一为《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论述篆隶演变及篆刻常识,故后人曲唤该书为《三十五举》。

4. 《三十五举》之十八举: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朴直,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认为法,大好笑也。

5. 字皆朴直,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是篆刻之要领也。

6. 《续学古编》,二卷,明代何震撰。何震(1522~1604) 寓居南京。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孜孜于书篆治印。力主以六书为原则,放弃其时金石界呈现的庸俗怪。与文彭独树一帜,矫正时弊,实现书法与刀法的同一。篆刻做品纯朴清爽,遒劲苍润,素以典雅、古朴而闻名。时人誉称“近代名手,国内第一”。与文彭齐名,并称“文何”。《雪渔印谱》4 卷传世。另著有《续学古编》2卷。何震在篆刻史上有四项是首创。

其一,诗词进印,如“放情诗酒”、“笑谈间气吐霓虹”、“沽酒听渔歌”、“听鹂深处”、等等……无不是在向人们展示一幅幅明代中叶文人们寄情山川田园的生活画面,我们品读那些印做,不难猜想何震豪宕奔放、逃求野逸的脾气。何震刻造的闲文印如斯大量,在印学史上创始了篆刻讲求印文俊雅、与诗文密切联络的新风气,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篆刻在“印信”之外的独立艺术功用的自觉熟悉。

其二,做为一位篆刻各人,何震的成就还表现在边款上。“印之具款,亦如画之题款,所以见慎重也。”从何震起,边款才实正光大其造,可谓印款并重、珠椟相辉。他初创的边款以单切刀刻出,痛快利索、棱厉沉厚,才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金石”款。也许那也与他的豪宕有关?细看似一刀一划收分开松,综看则点画唤应,气韵贯穿,天衣无缝。何震那种边款对后世印人,出格对丁敬等浙派印人影响极大,时至今日,印款也仍然以那种刻法为最多。

其三.何震在篆刻理论上亦有建树。他十分重视研习篆书,尝云:“六书不精义进神,而能驱刀如笔,吾决不信也。”何震不只明白地倡议六书、要求印人有深邃的文字学和书法涵养,更宝贵的是他扎扎实实地验之于理论。在他的《续学古篇》中,总结了篆法的“三害”和刀法的“六害”,均是他逃法古印和小我大量开辟的心得,岂是鲜于理论者所能为?

其四,在印谱史上,何震结集出书了第一本小我印谱。宣和以来,印谱很多,然皆集古,非自做也。自何震创始自刻成谱,文人纷繁效从,至明末的短短期间,那一类印谱即有三十来部,清代印人自辑印谱更是不可胜数。惜何震出的印谱已不传,只要后人摹刻本了。

7. 《印谈》一卷,明沈野著。沈野,今江苏苏州人。有印癖,治印谨严不苟,自称:“每做一印,不即脱手,以章法、字法往复至眉睫间隐约见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兴下刀,庶几少有自得处。”惜所做今不复见。沈野论印自有其高人一头处。是有意识地强调文学涵养对篆刻艺术的“打底”感化。尝称:“印虽小技,须是默坐读书,凡百身手,未有不默坐读书而能进室者。

8.造印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疴倭承蜩,心自知之,口不克不及言。《印谈》

9. 玩其苍拙,《印谈》

10. 印章不关篆隶,然篆隶诸书,故当潜玩,譬如诗有别裁,非关学也。《印谈》

11. 躲锋敛锷,其不成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印谈》

12.章法贵相顾,字法贵相别。《印谈》

13. 有五要:苍、拙、圆、劲、脱。有四病:嫩、巧、滞、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姿势飞动《印谈》

14.奇不欲怪,勉强不欲忸怩,古拙不欲自然。《印谈》

15. 汉因秦造,而变其摹印篆法,增减改易,轨制虽殊,实本六义,古朴典雅,莫外乎汉矣。《印章集说》

16.摹印篆,汉八书之一,以平朴直曲为主,多削减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消隶之笔法,绝出周籀,妙进神品。汉印之妙,皆本乎此。《印章集说》

17. 古印皆白文,本摹印篆法,则高古可看,不宜用玉筋篆,用之不持重,亦不成捣蛋。下笔当壮健,转折宜血脉贯穿。肥失于痴肥,瘦失于枯槁。到手应心,妙在天然,牵强穿凿者,非正体也。《印章集说》

18. 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响应,自各得其妙。然文有墨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是曲,不成一概率意。。。。。。曲则委婉而有筋脉,曲则刚健而有精神。《印章集说》

19. 白文烂画,白文烂地,要审何处易烂则烂之,笔画相聚处,物理易相侵损处,乃然。 《印法参同》 

20.白文,须无暇处深平起处高峻意,若白文,又须悟得款识条内所云仰互等说,总贵浑成无刀迹也。《印法参同》   

21.凡在印内字,便要浑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亲相助,无方圆之不合,有行列之可看,神四处,但得其元精罢了,即擅场者,不克不及自为主张,知此,然后能够语章法。《印法参同》

22.白文平分”十”字红地,不成往字太阔,当视字画之疏密少减方都雅,盖字有笔画相萦旋,其空地易为红故尔。《印法参同》

23.太做伶俐,则伤巧;过守陈规,则伤拙。须是巧以躲其拙,拙以躲其巧,求所谓大巧若拙斯可矣!然而巧成迟,拙成速,巧拙之窍,当在迟速之间。《印法参同》

24.白文贵深,白文贵浅。白浅则随刀中法,深反泯矣。墨深则法始跃如,浅将板矣。《印法参同》

25.许容曰:“夫用刀有十三法:正进正刀法,单进正刀法,双进正刀法,冲刀法,涩刀法,迟刀法,留刀法,复刀法,轻刀法,埋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平刀法。以上刀法,全在用刀时,心手响应,各得其妙。”《说篆》.

26.汉印,法取平允肃静严厉,其损益娜让,与隶相通,要不失六义,转运欲灵,安插当密。《印说》

27.秦文转角圆,汉文转角方,此秦、汉之分也,一印中不成同化。《印说》

28.刻白文须顺畅,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冷山积雪。落手处要斗胆,令如勇士舞剑;拾掇处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针。此文博士语也。 

29.古印将军印乃军中急于行令,凿而成之,其文多欹侧不匀,细按之总有笔意,信乎前人之不成及也。《多野斋印说》

30.印篆增减一法,必需详稽汉隶,盖汉隶每多益简损繁之妙,做印仿其法,而仍用篆书笔划,则得之矣。断不成诬捏妄为,事变古文,有悖增减之义。《续三十五举》

31.顾苓曰:白文转折处,须有意,非方非圆,非不方不圆,天然生趣,巧者得之。起刀、住刀处亦然。《续三十五举》

32.富或千言,贫于一字,写印者时患在贫。《续三十五举》

33..秦、汉多铜印,皆凿铸,后世易之以石,欲其浑朴简厚,倍难。

34.古玺的语言,章法布白,切进到两汉朴直取势的印章格局中,那是难题。

35。进印文字大篆,小篆,更有汉隶书风。

36.问题的关键是若何化字,化境。

37.突破汉字自己俱来的封锁空间为开放态势。

38.用行笔意趣往驱动进印文字的线条神韵和刀法铸刻法式中的天然量感。

39.整体规划上看,字形点化之间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景,一派天然。

40.不附和以刻字、刻碑、刻帖的看念,不假根究,不加演化间接地移用篆书,隶书来治印的立场。

41.学会成立白文与白文印彼此滋养的创做立场。

42.对进印文字构造停止革新。

43.刀法为塑造高量量线条艺术语言办事。

44.铃印手法与印泥浓度。颜色的有机共同。

45.不求婉丽工整以媚俗。

46.虽然第二次构建书出于艺术,但它始末不成超越第一次文字史的创造果实,可读性和书写性。

47.朴直博大气焰来融汇汉隶开张的姿势。

48.要化解摹印篆与隶书,金文之间的不协调关系的使命。

49.刀法,好像毛笔,在石头上行刀次序中的速度,提按,使转,波涛等笔法,关于塑造金石篆刻线条量量,是必备的技法之一。

50.成立非工艺造造性量的适意风气。

51.三要素:金石含量。艺术构造,风气价值。

52.刻前人未刻之字,全在处置适当,刻前人之未刻之刀法,全在心得之妙。谓之不离不合,又谓之即离即合。

53.不成复造性是篆刻艺术的更高境域。

54.线条的内涵与塑造不断被视为东方艺术的生命线。

55汉印的基调为朴直厚实,以圆实得笔法和朴直的字形构造来表达印面博大,深厚的风貌。

56.齐白石在修改学生功课时写道:“似拙非拙,时贤无此梦到”

57.苍浑是汉印的灵魂。

0
回帖

历代印学理论要点摘编,看历代篆刻巨匠们若何说印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