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躲进修、交换、交易平台,称心通俗群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换、研讨、鉴赏、摄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书画艺术,鼓吹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良的书画艺术交换平台。
▲大般若波罗蜜经 . 唐写经
大英藏书楼躲
▲唐写经中的“敦煌”二字
佛经有云:
书写经之一行半句,可以成就大愿
在释教门生看来,
沐手抄经如面佛
抄经,
又喊做写经,
即誊写释教典范。
写经在中国汗青长远,
写经的目标多是为了祈求消弭灾难,
增长福报等,
但也有人以写经为生,
将其做为一种职业。
那么,
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
古代写经手的酬劳是几呢?
央视纪录片频道《汉字五千年》中,
是如许讲的:
“其时的写经手,
日子仍是过得很充足。”
对此,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其实不认同,
特撰文提出本身的看点,
他认为,
“其时的那点酬劳,
关于抄经手来说,
其实是太低了,
连牵强糊口都很成问题。”
申尧,
青岛出书集团艺术出书部主任。
在拜读过赵声良先生的文章后,
对此中的看点稍存迷惘,
并写下一篇文章,
既为赵先生辩解,
又提出一点差别的定见。
现一并刊列二文于此,
供读者参考。
敦煌古代写经手的酬劳
文/赵声良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材料图
不久前看了央视纪录片频道播放的《汉字五千年》,以汉字的开展为中心,讲述中华悠久文明,觉得十分有意思。后来看到第六集,可能是因为引用了敦煌文书,愈加存眷。此中讲到敦煌写经,提到法国躲的一件出自敦煌的文书,上面笔录了其时写经手的酬劳。那是法国国度藏书楼躲P.2912号文书(电视节目误为P.2192了),此中有如下内容的笔录:
写大般若经一部,施银盘子叁枚,共卅五两。麦壹百硕、粟五十硕、粉肆斤。右施上件物写经 谨请炫和上(尚)收掌货卖充写经曲,纸墨笔自供足,谨疏四月八日门生康秀华
那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讲,意思是:写《大般若经》一部。施舍银盘子三个(折合三十五两银)、麦一百硕(“硕”是其时的量词,类似斗、升之类)。粟五十硕。施舍上面的物品来恳求写经,谨请炫僧人收下(那些物品)拿往变卖来充任写经的费用。(写经所用的)纸、墨、笔则自会供给。谨致,四月八日门生康秀华。
电视节目中讲,其时的写经手日子仍是过得很充足。因为经专家们计算,施舍的那些物品,按其时的价格来算,相当于3000斤小麦。——猛然一听,还实是如许,抄一部佛经就得到那么多粮食,写经手的收进颇丰啊!
不外,世界上怕就怕“认实”二字,假设认实察看一下:写那么一部经,到底要写几字,写几天才气完成呢?假设那个酬劳很高,到底高到什么水平呢?
于是就查了一下《大躲经》中的《大般若经》以及相关的介绍文章。那一查,还实是吓人一跳:本来那《大般若经》大有来头,要想誊写一部,决不是简单的事。
《大般若经》为唐代玄奘巨匠翻译,据《大慈恩寺三躲法师传》所记:玄奘曾由印度求得《大般若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因在长安事务烦多,而《般若》部帙浩荡,需要在平静之地专注翻译。便请得朝廷答应,于显庆四年(659) 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从翌年春正月一日起头翻译此经,曲到龙朔三年(663)冬十月二十三日才翻译完成那部六百卷的巨著,按文字计算,那部佛经达480万余字。
想昔时玄奘巨匠译经,并不是孤身一人,而是率一批门生们一路译经,用如今的话说,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的。即便如许,还用了近四年的光阴,可知此经规模浩荡,卷帙浩繁。按相关材料的统计,全书达480万字。即便按我们现代的印刷排版,以如今时髦的小十六开本排吧——随意从书架上找出一本,一页排了950字。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再排密一点,一页算1000字吧。那样,那部典范也要排成4800页了。我手头那部书厚度约1.5厘米,页码有480多页。以如许的规模,就要排成十本书。
用手誊写的写经会如何呢?隋唐期间抄经的纸是有定造的,按现存敦煌写经中一件宫廷写经为例,每张纸有47.4厘米,高26.2厘米。此中每张纸写字26-28行,每行17字。也就是说,一张纸能够抄476字。《大般若经》共600卷,则一卷大约8000字,需要17张纸才气抄完一卷,整部佛经则需要一万零两百张纸。古代经卷是把抄好的经文,一张一张粘接起来。根据内容,把如许一长段纸卷起来,称为“卷”。
我们仍是以现代人的算法来计算一下,一小我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小楷,一天能写几字呢?当然还要考虑到抄经之前,总仍是要先预备翰墨,前人可没有如今的墨汁,每次写字,都要先研墨的,研墨决不是一件省时的工作。别的,有时总免不了会抄错字。抄错之后,就需要修改。那也是费时间的。所以,把那些时间包罗进往,大致我们按一个中等程度的人,天天誊写小楷正书大约能够写3000字吧。那个速度很快了,我本身是很难到达的。
比来又看到电视上有专家介绍四库全书的誊写,据说为了包管誊写量量,规定誊写者一人天天只抄1000字。因为那是清朝的工作,大致都有笔录,那个说法是有根据的。也许一个处所寺院抄经不会象清朝宫廷编辑四库全书那么正规和严厉,那我们就折衷一下:按一人一天抄2000字计算。假设一小我从头至尾抄完那部《大般若经》的话,需要2400天,折算为六年七个月(当然还要包管抄经人不要生病,不要回家过年或往度假旅游)。也能够六小我同时誊写,那么也得花一年一个月零五天。再深进算下来,一小我均匀天天能够有1.25斤小麦(重视,那是中国的“斤”,折算成625克)。如许的话,我很担忧:那三千斤小麦恐怕还不敷抄经手的根本生活。
如许看来,其时的那点酬劳,关于抄经手来说,其实是太低了,连牵强糊口都很成问题。电视节目讲抄经手“过得很充足”,显然是错误的。
不外,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老是按如今那个贸易社会的思惟来考虑问题。却不晓得前人是有崇奉的。他们底子就不是为了钱而抄经的。凡是在寺院中是有一些职业抄经手的,他们或者是热诚的信寡,或者就是寺院中的僧人。原来就不靠抄经糊口。誊写佛经,只不外是他们的功课罢了。并且,寺院中抄经手不行一人,可能是几小我构成一个小组同时抄,此中还有人担任校对,发现错误,就要纠正。即便没有人送钱送物以求抄经,他们仍然会不断地誊写佛经,以供寺院佛事之用,或者用以赠予给信寡进修释教。
当然,寺院是会赐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至少一日三餐是没有问题啦。那么,当有信寡需要誊写一部佛经时,他们能够向寺院施舍一些钱或物,以表达他们的热诚,至于那些钱物与抄经的成本能否相当,就不克不及认真计算了,不然就成了贸易交易,哪里还谈得上崇奉呢!——如许看来,我如许斤斤计较,也仍是贫乏“佛性”呵。
也论敦煌古代写经手的酬劳
并及中古期间农人生计问题
文/申尧
不久前,拜读赵声良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敦煌古代写经手的酬劳》, 文摘斐然,功力深湛,让后代受教匪浅。先生文后有读者提出了一点疑问,量疑赵先生提出的日写经两千字的看点。敝人对赵先生文章内容既钦佩、附和,又稍存迷惘,故据此议论。既为赵先生辩解,又提出一点差别的定见,以备来者拍之。
▲ 申尧
先生涉笔存眷的,即是法国国度藏书楼躲P.2912号文书,现引如下:
“写《大般若经》一部,施银盘子叁枚,共卅五两。麦壹百硕、粟五十硕、粉肆斤。右施上件物写经,谨请炫和上收掌货卖充写经曲,纸墨笔自供足,谨疏。四月八日门生康秀华”。
那是央视纪录片频道播放的《汉字五千年》第六集傍边呈现的镜头,“电视节目中讲,其时的写经手日子仍是过得很充足。因为经专家们计算,施舍的那些物品,按其时的价格来算,相当于3000斤小麦。”
赵先生据此停止了详尽的分析,有兴致者能够阅读原文。最初结论是“其时的那点酬劳,关于抄经手来说,其实是太低了,连牵强糊口都很成问题。电视节目讲抄经手‘过得很充足’,显然是错误的。”
实的是如许吗?以下不揣浅陋,本着 不认实不温馨“斯基”的精神试着阐发一下。
1
“卅五两”是价值仍是重量
“施银盘子叁枚,共卅五两”,那蕴含什么信息呢?35之数其实不能被三整除,可见不是同样规格,根据此前考古信息,一般银盘子也就是500克摆布,下文另证。
赵先生文中说“那是中国的斤,折算成625克”,那大致不差,但要重视的是,在唐代,是大斤的概念。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庄出土记有重量唐银器7件,推算均匀每两42.8克,合斤684.8克。又1979年山西平鲁出土“金铤”,自记重二十两,重807.8克,则每斤约646克;同出土“员外同正铤”,自记二十两,重283克,合斤重226.4克。按此每斤有折合约665(大)、约 226(小)克之分。并且,大重刚好是小重的三倍。则古书上说北周、隋以古斗三合并为一,是确实的。而且,考古材料也证明,在唐代,显然大小计重办法是并用的。
回到敦煌文书,三个银盘子假设做价35两,则总重或约为1456克,或为495克。显然前者为是,敦煌文书笔录的银盘子系摘用大斤换算,均匀除以三,也证明一个银盘子可能就是重500克摆布。
根据考古材料,此处35两应系记重,而非价值,而且银盘为银成品,比银自己价值高。又可见其时施主的体谅和“如法”,经云饮食、卧具、医药、衣服四种供养之说,四供合于法度,不外是取了“四”那个数。经文中的四供养是刚需,而此时供养者仅略供食物意思一下,可见其时物价不算腾贵。
除了银盘子,算上其他供养,现实上的破耗还要多。供养物还有麦子、小米和面粉,以及纸张、翰墨等,唯独没有钱,那又是为什么?那或许遵守“不捉金钱”的佛家戒律,供养银器则或是因循以金银等七宝供养的端方。施主并未供给黄金,或者其时黄金其实不易得。再者因为粮食不多,不是“货卖”主体,焦点天然在银器。
文中请僧人“收掌货卖充写经曲”,则又可玩味一番,那就牵扯到所有供养在其时大致的物价程度。文书没有笔录时代,则我们根据唐代以前的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脉络,假定为唐初,大致梳理一下。
2
唐及以前人民生计及购置力问题
按吕思勉先生《两晋南北朝史》,战国李悝尽地力之教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入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末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末岁用千五百。不敷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人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那是古代记载农人生计最古、最清晰的阐发陈述。
吕思勉先生论此曰:“不敷四百五十,合粟十五石;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假亦以粟十五石计;则五人末岁,当得粟百八十石,乃可勉收,此为至俭之率矣。”
按林甜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上)》: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期间1斗禾重2.7斤,那也是以实物丈量所得数据。”
因而,秦汉期间一石粮食,重约27斤,五口之家全数收进约4050斤,而现实“勉收”还需要800斤。
按李悝所言,一夫月食40.5斤粮食才牵强充饥,天天1.35斤,那点干粮,不成谓不苦。赵先生也说:“一小我均匀天天能够有1.25斤小麦……恐怕还不敷抄经手的根本生活。”
李悝时代(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期间粮价45钱购27斤,合1.67钱一斤。农人年岁入进6750钱。纳税675钱、食饭4050钱、常日祭奠过节费300钱、穿衣服1500钱,那就6525钱了,余下225钱,还不算求医问药等收入,怎么能不穷困呢?
跟着垦殖手艺和经济开展,到了汉代,亩产增加,税收也响应增加,魏晋时代到了三七开的惊人税率。所以人民温饱经常出问题,年谷不登,便要忍饥受饿,以至四处流离,易子而食,死填沟壑。
隋承北周,度量之器合古代三斗为一斗,一斗8斤摆布(又见以下大小斤之别)。按《资治通鉴》,隋大业七年,米一斗卖至数百钱。其后,据《承平广记》,米斛万钱,即每斗一千文。再后,隋恭帝义宁元年,米价更高到三千文一斗。《通鉴》云义宁元年十二月乙未东都米斗三千,人饿死者十二三。
根据上述物价系统,从三四十钱/斤,125钱/斤,不竭攀升到375钱/斤……难怪饿死人。
到了唐代贞看年间,物价十分低廉。就米价来说,每斗只卖钱四五文,或以至两三文。《贞看政要》“至贞看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进山东村子,行客颠末者,必厚加以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需要重视的是,三斗为一,则此时物价约0.4-0.5钱/斤,比唐初隋末廉价几十倍、上百倍,不愧贞看之治。
在唐代米的更高价格约四百文一斗,大部门时间约一百文一斗。故可知一两银最多能够换粮2000斤,更低可换80斤。35两银子可换2800斤至11200斤。所以《酬劳》一文认为大约值3000斤粮食在通货膨胀程度上是可靠的,但假设是丰年,那可就远不但那些了。根据银器加工“半工半料”的端方,三千斤就要翻一倍,那三个银盘子的价值六千斤粮食打不住。
3
供养内容的阐发
值得重视的是那份笔录傍边还有“麦壹百硕、粟五十硕、粉肆斤”那句话,可见施主所施其实不满是银器,还包罗粮食。三种粮食价值大约是相等的,否则没必要写得那么详尽,现实上面粉贵于小米,小米贵于麦子今天也是一般的。可见其时西北地域次要以种植小麦为主;又可见其时麦粟与面粉的价差。
供养之费并未全换成粮食,应是其时较为充足。
假设照“硕”就是斗或者升的概念,100硕小麦就是800斤或者80斤,小米则有400或者40斤。20斤麦子或者10斤小米换一斤面粉应也不差,所以硕为升的概念或更接近事实。那些粮食显然不太多,似为供养之名而设,非其实。则可见银器实为供养大端。按上述麦子换面粉比例,可见其时粮食加工费用颇高(那也不是歉年所为),假设如许,人民食不厌精,宁可破费二十斤麦子换一斤面粉者,银器加工费必甚奢,35两值六七十两银钱,以至更多,则能换6000斤以上甚至万斤粮食。翰墨纸张别的供给,亦可见另有价值,一万多张的费用必不在少。
加上面粉、余外(或者)可能“截留”的纸翰墨,则写经收进多于6000斤粮食(小麦、米面之供合麦240斤),合粮231石。按赵先生阐发,单人誊写2400天年,则天天两斤六两粮食。若根据下文说的誊写速度,而又两三倍于此,当然是很多的一笔钱,养活十小我没有太大问题。
4
南北朝期间写经人收进笔录的阐发
《魏书·刘芳传》言:“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字迹称善,卷曲以一缣,岁中能进百余匹,则侔于谷四百余斛。如斯数十年,赖以颇振”。根据其时的购置力,则刘氏写经收进很惊人。因为按《魏书·薛虎子传》:在镇之兵,资粮之绢,人十二匹,盖月得一匹。匹以钱二百,谷以斛五十计,月得谷四斛,岁得谷四十八斛。
刘芳写一卷值一匹(前人亦谓匹为缣),一年能收进一百多匹,相当于四百多石粮食。则刘芳能够养兵三四十人之多。怎么说不充足呢?又按军饷每人月合粮食4×27得108斤,大致高于通俗农人三分之一的收进,按农夫月须3石计,则刘氏收进足以养民四五十人。刘氏收进那么高,难怪“赖以颇振”,大约是书法名家,得以留名青史。
所以其时在印刷手艺不兴旺的时代,写经抄书收进颇丰,从业者当然也就很多。
《魏书·术艺传》云闻名的大匠师蒋少游亦曾“佣书为业”。《梁书·文学传》言: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誊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歇息。《孝行传》:沈崇傃佣书以养母。
那类记载良多,大约在 其时算一个热门的行业吧。至于说写经佣书不敷以糊口,如许的笔录在史乘上其实不多见,笔者未见。所以既然如斯,也反证了供养银盘子为次要供物、粮食为形式的逻辑;反证了那份文书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属于承平之世。否则供养内容必重实(粮)而贱银也。
5
工做量问题
天天写经两千字,那是可能的吗?是的,那有根据。
按赵先生所说:“《大般若经》共600卷,则一卷大约8000字,需要17张纸才气抄完一卷,整部佛经则需要一万零两百张纸。”则工日“需要2400天”。看到微信评论有人提出反对定见,认为那个速度太慢。先生提出誊写量量、校对时间、工做共同等问题,也举出四库全书限每日书写工做量以佐证。那里我既要撑持先生,反对的声音也有事理,两边在那里并没有矛盾。
▲ 唐高宗时法华经卷三,大英藏书楼躲。
卷后注文:
“咸亨五年(674)八月二日左春坊楷书萧敬写。
用纸十九张,拆潢手解集。初校福林寺僧智彦,
再校西明寺僧行轨、三校西明寺僧怀瓒,
详阅太原寺僧大德神符、嘉尚、寺主慧立、上座道成,
判讼事农寺上林署令李善德,
使太中医生守工部侍郎永兴县开国公虞旭监。”
此为其时层次较高的正规之写经,
故能够看出各工序分工明白,
由专业佣写经文的做坊完成,
且由官员主持,僧人停止详尽校对。
按先生定见,日写两千字,一夫克功六年七个月。按上文刘芳事迹“卷曲以一缣,岁中能进百余匹”,则他一年能写一百卷以上的经书,一百卷什么概念?按赵先生所说《大般若经》共600卷,那就是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了,如许看,赵先生所说确实有事理。
然而如上述袁峻事迹,“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歇息。”假设此处纸张大小与抄经相当,根据赵先生说的“一张纸能够抄476字”,则袁氏每日誊写476×50,约23800字之多。
孰是孰非呢?看来那个翰墨“讼事”打到前人那里往了,那么该把刘芳和袁峻请来对量一下?
▲ 同样是大般若经,程度有好坏之分,
似劣者,字迹潦草,书写也必然较快。
卷后多不说明写经者姓名,偶也有粗鄙之名。
还好,我本身有过理论,或答应以聊备一说。
笔者也喜好摹仿敦煌写经书法,按理论来说,笨手笨脚一个小时能写128个以上的字,且两厘米见方,前人才一厘米摆布,且前人熟稔,心境纷歧,工速当不行五倍,以至更多,我觉得写得快的十倍也有可能,则一小时600至800字没有问题,以至1000字也有可能。据测算假设誊写8小时以上,当不行那个数。如根据袁氏速度,一天写两万字又似太多(但也有可能,事实是誊写),可是我等一天写文章可能到达万字,前人假设日书万字(写文章也有根究时间,折抵前人具翰墨时间,又翰墨能否为抄经人本人所备、抑或同一装备),那么480万字的经书,一小我一年零四个月就写完了,算上放假时间20%,则同时576天,合一年零七个月的工时。别的,假设将前人用毛笔和现在我们用硬笔写字速度比照,日常所习,娴熟水平,应该不差太多。何况前人也有利用硬笔的现象,现在硬笔之例,一小时写一千以至更多字也是没问题的,日夜誊写两万多字,似乎又变得能够理解了。
假设如许计算,一般而言日誊写一万字,工资11斤粮食(根据6400斤粮食总量、576天计算),一小我赚十个农人的钱,也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事实上或许用不了那许多天。
况河西富庶,史有明载。例如晋范粲为武威太守,史载郡壤富实,珍玩充积。如许的笔录不乏其人,抄经之人岂能“连牵强糊口都很成问题”?
假设抄经佣书那个职业不克不及糊口,汗青上的记载又为何多否则此?事实上那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业。
假设根据上述刘芳事迹,其写经“侔于谷四百余斛”,则年收进(算400石、27斤/石)10800斤,天天29.59斤粮,相当于一般写经人接近三倍的收进。可见并非写经人生活困顿,而是供养人康秀华所出亦非靡费。
但正如赵先生所说,世界上怕就怕“认实”二字。我们简出刘芳那条史料为赵先生文章做一点填补证明,确实,在其时存在一天书写两千字的情状,或因慎重、或因热诚、或因校勘、或因其他,但那种情状的资费其实不少,反而甚奢。一般人佣书抄经必求多快好省,讲究效率,其收进亦侪中产之家。
因上所述,根据汗青材料和那份康秀华于佛诞日(四月八日)书写的供养清单阐明,要之:
1.中古期间写经人收进很多,一般程度的经生所进约可当两户人家收进;程度高如刘芳的又可相当于三个通俗经生收进。
2.此时娴熟的抄经佣书之人,书写速度必不在每小时1000字之下。而出于热诚、名门风看等因素,亦存在日书两千字摆布之现象。
3.“卅五两”不是指银盘价值,而是重量,其价值当在35两银之上。考虑到供养资费、工做量与写经速度的关系,康秀华文雇佣的经生为通俗写手。
4.文书所反映的内容证明为经济社会平稳形态下的崇奉诉求。
笔者的数学才能一般,所引据、列举、阐发的材料和数据也未必准确,若有讹夺,欢送斧正。但就二重证据而言,既有考古出土的文物,又有相关史料的记载,据此妄议一番,亦为赵先生做证,想不至于汗青事实隔若霄壤。
别的,刘芳是受雇于僧人,则僧人承受施主供养写经,也纷歧定是亲力亲为,仍是充任了“转包”的角色。根据经济法例来说,僧人有可能“抽剥”了经生的剩余劳动力,但假设遵从宗教道德,那种工作僧人宁可少收费用,也要完成宗教仪式。那大约也是赵先生说的斤斤计较吧,在那里笔者也是赵先生所说欠缺了“佛性”的人呐!
▼点击小法式进进书斋集市▼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纂转载,转载目标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实不代表本网附和其看点和对其实在性负责。如涉及做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时机赏识和收躲名家做品, 中国书法微信平台 每周日推出各类艺术家的优良的做品 , 以称心通俗群众 “ 亲近艺术、感悟生活 ” 的需求! 欢送各人存眷本微信公家号 中国书法(微信号: ChineseCalligraphyAF )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躲进修、交换、交易平台 , 互相讨论进修。
欢送您加进“中国书法”平台,也欢送您加进“青年文摘”微信公家号和“读者在线”微信公家号。期看能够通过您的搀扶帮助加快平台的影响力,我们会勤奋的做好平台的办事工做,欢送您提出贵重定见。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进修,生长。下面是最HOT公家号,赶紧尝尝新的存眷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