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早年是如许求雨的!

2年前 (2022-11-21)阅读4回复1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5205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4108
  • 回复0
楼主

【编按】大旱了,永嘉各水库朝不保夕,楠溪江见底,菇溪河大部门河段河床 *** ,多期看来场雨。现在都信赖科学,官方见机发射火箭,喊做人工增雨。科学没普及之前,可没人工增雨一说,但民间面临大旱也有本身的“ *** ”——求雨。趁此大旱之际,我们回忆下温州民间求雨风俗。

《温州求雨风俗闲谈》

在古代做为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关于雨水的绝对依靠和科学常识的贫乏,面临天旱,只要乞求上苍,求得甜露。于是天旱求雨和施行神通的行为,逐步演化成为比力固定的颇为持重的一种仪式,已构成民间和处所 *** 日常事务的次要内容。那种风俗,既是一种崇奉文化的表达,也是一种非物量文化的遗产。从汗青文献和实地查询拜谒中能够发现,温州的祈雨以除龙潭请龙和设坛送神外,此中还含有特有的龙母崇奉和翻九台仪式。

龙潭祈雨与龙母崇奉

温州求雨崇奉中,以龙潭求雨最为普及。有趣的是,许多素材表白,从龙潭中请龙求雨也最为灵验,那更促进了温州祈雨之风的时髦。龙潭在温州各邑各处存在。如永嘉大罗山卧龙潭,有明嘉靖知府郝守正“祈雨至此,山有卧龙潭,岁旱,祷之辄应。”的摩崖,又有雍正瑞安人吴庆云《颂陈宁人明府祷雨有验》诗为证:“大罗彪炳峙其间,仰之弥高不成攀。上有龙潭水洁鲜,潭小堪容万斛泉。”瞿溪龙潭,何白《大水后登瞿溪龙潭做》云:“石潭风叶冷相语,中有神龙蟠水府。白天微嘘一缕云,下方忽散千林雨。”海中倪奥山倪奥潭,山顶有水如线,悬崖而下,至山腰有石罅,才三四尺,至山下即海洋,水污浊,中有水一泓独澄碧甜美,世传龙尝往来二处。

乐清百丈潭,洪武乙亥夏六月,不雨。至于七月,县丞高叔泰、主簿成可安,祷于潭所。越翌日,乙未雨。丙申又雨。丁酉又大雨。河流盈溢,是岁大丰年。雁宕山石潭,旧传有龙,祷之辄应。万历岁大旱,乐清主簿邢如斗,冒炎暑,徒步百里始及潭,祷后不次日而雨。

瑞安华岩潭,有上下二潭,上潭系龙石柱,常有须髯,龙自潭出,祷雨屡应。七星潭,有潭七,其更高一潭,神龙宅焉。元大德八年祷,潭中隐若雷声,忽见一物,红色,状如鼋,迎水出山,而云随至,一雨三日,岁登。

平阳铁场冈阜高峻上有龙潭,里人祷雨于此。清张元启《祷雨谣》有“仙口觅龙潭,东山祭白猿”句,可见仙口也有龙潭。

从龙潭请龙、祷雨、送龙回潭等有一整套法式。张元启《祷雨谣》有“雩开坛龙仕宦来,轻敲铙鼓唱梵呗。文东武西纷繁拜,文官步行武坐轿。龙公龙母空中笑,举头红日天上照。”清顾清标《送龙词》有:“老龙回潭潭水清,云从龙回云不兴。纷繁走送出城郭,怨咨旱火相熏蒸。问龙胡为惮行水,睡未及尺雨遂行。河涘雅翻车灌劳,里田龟坼禾株死。禾死沟深汲可通,补种愿竭春田功。大河既远渠复涸,束手蹙额忧心忡。龙兮来迟临何速,迎时欲歌送欲哭。龙岂忍回送者谁,奈尔庸庸鄙食肉。”击宣扬篪,欲歌欲哭,热闹特殊,可见一斑。《温州旧俗史料》记载大罗山龙潭求雨体例:祈雨-接雨-谢雨三步调,先要用珓杯挑选一个白叟抱往一个水瓶,喊抱瓶白叟,做为神前仪仗,即迎神时的执事。途中不该带伞,必不克不及耐晒,只可带张芋叶盖在头上。夜间,白叟跪在龙潭上哭喊,喊的话有连串好几样,和口号类似,例如:“田螺晒成金弹子,泥鳅晒成一枚钉哩!皇天救苦,早赐甜霖呀!”喊到天亮,把水瓶放在潭里汲水,只许一汲,看看瓶里有几分水,即是此次求得几分雨的征兆了。然后各村演戏酬神。

在温州特殊是以乐清江氏龙母(白龙)、永嘉周氏龙母(乌龙)的传说影响较大。将龙神、母神的原型相连系,其受常熟虞山蒋氏白龙母崇奉影响。在常州府,附郭武进县的潜灵寺主祀嘉山白龙之母,能“祷旱辄应”。温州龙母传说中“龙”的成分几乎没有,而是代之以诞龙而亡的年轻女性,因而更具人格色彩,为世人所奉祀。从拟人化到人道化,从动物神向人的概念改变,那展现温州处所特有的民间传说并有区别的版本。

乐清江氏白龙母最早见于《永乐乐清县志》:“龙女江氏年方笄未嫁,因浣纱于水滨,见水中一石状如卵,文彩光莹,取置口复浣纱,不觉吞之。自是有娠,其腹反常,父母疑其有外慕,笞棰良苦。女不得已,至获石所嚎哭踊跃,灭顶于水。忽云雾晦暝,大雷电以风,其腹迸裂,有蜥蜴出。斯须成龙进海,犹转身回忆其母。”留下白龙山、白龙潭、白龙宫、白龙娘坟地名奇迹。

后来故事又有了演绎,清陆进《东瓯掌录》笔录为:“相传百年前有女汲水于河,龙神见而悦之,化为男,与交,遂有娠。后生二小龙,剖腹而出。龙神即摄女尸,葬于山顶,盖七月二十日也。至今小龙以其日若祭墓然,时刻不爽。至今龙母庙,祷雨甚验。”

永嘉周氏龙母的故事发作在江北苍山,山上有龙母墓,相传有室女感气而生龙,故土人岁有龙回祀母之说。明王同轨《耳谈类增》记载甚详:“永嘉深山有女,不夫而孕。父母知女之无他而不克不及解于其家尊者,遂弃女山中。越数日,念女,往视。女坐盘石,不食,不饥,风露皆不克不及侵。曰:“儿向挑水溪流,见水面石子,内口中,旋已吞进,盖龙子也。某月日当产,凡亲者当来别我。但我挥手,可疾往。”是日往,与女语如常。女忽挥手,彼苍昼晦,雷雨高文,水亦暴起。寡疾奔得免。雨行,龙升,女死。寡焚之,以面和骨,做女像置石壁隙中。自是祈旸祈雨,但唤姑姑即获。然其家恃远邑,常负租。有人适市,被逮系狱中。后岁大旱,捧大吏檄纵囚,而独系是人。是人笑曰:“何独系我?且我有姑姑为龙母,唤即雨可致也。”令闻,大喜,以属尉迎龙母。而船自江上来,风雨狂猛,独龙母前双灯炯炯。抵市,群龙喊舞天上,若相护从。程度地丈余,公私室庐皆以风撼倾圮。令拥袍、笏,拜水中称谢。龙母返就故处,风雨始罢。顿成有秋。”

明闵文振《涉异志》还记载了迎龙母产生逸事也很有戏剧性:“嘉靖甲午,温州旱甚,祷祠不雨。有白叟语永嘉周尹珫曰:“请龙母来,则雨。”盖距城十里,有崖深进,下有龙潭。崖中有龙宫,塑盈尺神,是曰龙母。周尹遣里胥随白叟往迎龙母,回至中途,空中有龙吐大雹。白叟戒里胥辈伏河水中,移时乃行。渡河至城,雨隐约隔河。白叟曰:“府、县官不出迎,雨不外河。”里胥走告,群僚皆至。再拜,雨果遍城中,但微沾耳。奉龙母于开元佛庐,树赤旗。白叟戒曰:“勿展。”已而,寡忽展旗。斯须,有白龙如练,摇曳云中,大风暴做,阖城折屋飘瓦,官民惊惧,独龙母所居平稳无虞。白叟敛旗持竿,戳地三声,雷轰然震,风遂息,大雨滂沱。已而,失白叟所在。岁用有秋。时七月九日也。人疑白叟即龙云。”

明何白《迎龙母词》序云:“龙母为永嘉苍山周氏女,女汲于溪,得文石焉,误吞之,遂有孕。及娩,产一龙飞往,母亦惊死。土着土偶为像祀之,数有灵蠁。郡大旱,有司每雩祷迎母,母至辄大澍。”清康熙五十四年八月梅调元做《龙母词》亦云:“阿母何年诞龙子,相传遗蜕苍山里。”“击宣扬篪达昏旦,金收翠羽纷紊乱。旗尾灵风飒飒来,母也唤龙耕旱暵。龙子盘旋腾上天,衔书曲奏玉宸前。三朝未奉神霄旨,叩角陈情尚乞怜。”“迎母来时又送母,何以酬恩荐玄酒。媵行两两翼文鱼,从兹无复忧阳九。”乾隆年岁旱,巡道吴士端迎苍山龙母周氏,祷雨立应,在积谷山飞霞洞侧,而建龙母宫。嘉庆十五年陈舜咨做《禽言》更有将龙杀死的记载:“三伏苍山迎龙母,炎暑重壑行相扶。渔棚庙内民跪迓,龙母驭龙行踟蹰。十日若无雨过江,龙母怒将龙子诛。叩头流血,万姓哀唤,香烟芬芳片云孤。”

据温州大学学生的温州民间崇奉调研陈述,如今传播迎龙母范式是变成迎周江龙母,请两尊神,显然将乐清江氏龙母(白龙)、永嘉周氏龙母(乌龙)传说合并,认为周江龙母有嫂和姑两尊神,故请周江龙母下山的共有两收步队,一收先请嫂,然后两收聚集往请姑。嫂的神像是放在寺院里的,村人请到嫂之后会放火炮通知其它人往请姑。姑的神像放置在山上的岩石洞里,两侧都是悬崖,非常求助紧急。一收步队负责定位,在苍山的对岸勘察云梯的位子能否切确。另一收步队放好云梯后,派两位身怀身手的勇士下云梯取姑的神像。两位勇士随身系有篓子,里面放着香烛。勇士操纵云梯靠近洞口,将照顾的香烛点燃,插放在神像之前,然后将神像从洞中请出。随后两收步队护送龙母下山。沿途的村庄都要敲锣打鼓以示欢送,道士身披道袍,摆八卦阵驱逐。路上还有身穿戏服的伶人妆扮成仙人来驱逐龙母。最初,龙母会安置在村里更好的祠堂内,天天有两人把守。祭拜龙母要用菜油灯,而且灯火不克不及熄灭;点香则用香头香尾连在一路的香盒,也是用来避免香火熄灭的。香火熄灭是对龙母的不敬,会带来赏罚。驱逐到龙母的当晚就起头做戏,道场则继续举行六七天。在祭拜期间的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需停止法事。

设坛送神与九台仪式

因为每次祈雨是件大事,敲锣打鼓排队相随。鞭炮长喊,人山人海,人们夹道欢送祈水步队班师而回。搭台唱戏,专设道场,乡绅乡宦,专事列席。抬出庙主神泥胎,置于戏台前排彩棚中间,安顿香案,唱戏酬神,最初演酿成庙会。能够看出期间唱戏名为酬神,实为娱人的功利目的是非常凸起的,愈加给庙会增加了热闹喜庆的氛围。那是温州人乐看生活立场的表达。

对此潘鸿康在1926年做的《祈雨送神》诗中笔录那一风俗:丙辰八月十一日,县前雨坛送神,城中功德者结彩楼、扮台阁,一路锣鼓喧填,旗帜蔽空,旁看士女云集,亦风俗日趋浮华之一征也。(诗曰)泉满溪堤露满畴,农民忘却为秋愁。雨坛正撤千家送,商市如狂一路咻。鱼梦早因炎气断,蛾眉偏扮艳妆游。旗帜箫管逍远闹,说与群神做应酬。神降街前最上头,桑榆说可卜丰收。黄云南亩还秋色,雨膏东郊淡岁愁。舆上美人喊杂佩,城中 *** 拭香球。农人何解令媛笑,应为祈年乐未休。岁旱农民只患晴,秋迟得雨害犹轻。明明神惠宜末答,跃跃民情有所倾。五里田禾称压陇,一天管弦送回程。同情山外根源少,人语多闻说歉声。

续十一日做,时八月廿三也。初,陌头祈雨,东岳庙前亦祈雨。至是日送仙送神,城内各坊扮台阁。比十一日犹盛,送者数百人,看者如堵。有花鼓、赶船、对药、高牌船、彩楼、打擂诸剧,堪发一笑。赋此以志其实。(诗曰)又将东岳比陌头,踵事增华乐未休。得雨民均思志喜,送神曲竞奏无愁。戏拆摘药仙人往,也似看花吉士求。弦管声流喧笑续,稻粱谁计减丰收?

苍生只是凑热闹,但法师却有实功夫,做法有文武之分。文的是读书人,如童中模,字哲初,永嘉人,号罗颠山人。嘉庆戊午岁贡。尤精勾股壬遁术。温处道李銮宣延其主东山书院讲席。嘉庆壬戌夏,大旱。李銮宣问计于童中模,童乃于六月九日设坛书院,李銮宣《祷雨谣》笔录其过程:“东山设坛高接天,开元寺里钟磬宣。长官拜跪长者踊,坛上坛下罗香烟。童男十十鞭蛇医,蛇医欲死童男疲。三日不雨至五日,畏官惶惑民忧抽抽泣。”俗谓蛇医是龙舅,打蛇医要龙顾情下雨。祷三日,童中模曰:“十三日午时。”及期,烈日仍然,人疑其诞,至午果雷雨倾泻,街衢水盈数尺,四乡沾足。李銮宣《得雨》赞云:“晨兴天无云,日午日杲杲。监司率僚吏,坛前肃跽祷。突然片云黑,微雨洒林杪。斯须四围合,云气前后绕。南山大雨至,一看白淼淼。北山云更浓,电光疾飞鸟。东山与西山,奔霆彻幽香。”时处州亦大旱,地处万山之中,无水可引,秋禾将槁。知府王绩、署丽水令张吉安闻童中模有祷雨之术,专价往迎之。设坛于天后宫,越三日,童中模题诗于门:“未申之日未申时,大雨如注雷电驰。莫道天公随便测,桑林且费七年思。”至七月初二未日未时、初三申日申时,皆验。人咸以半仙称之。

武的是闾山派道士,温州人最能常见的求雨仪式在鼓词《灵经大传》中得以保留。在《灵经大传》曲稿中的第五卷、第八卷对搭坛安插、求雨仪式均有唱词加以生动描摹,从中可见一斑:

(第五卷罗源求雨)陈法师啊,我嘞是本城人,只因本县遭大旱,晴恁长久,处所人筹议停当,决定求雨。久闻陈法师大名,今日特来相请。陈法师红贴给你,请你受帖吧。(陈法师)哦,天也其实晴太长久了罢,雨也需要求了。好,我走底预备一下,立刻走待。法师抬身步进内,立刻拣起法器笼,排忧解难为百姓,首事挑笼离堂厅,来到本城地盘庙,围拢苍生老中青,首事头家孙赵李,话对法师道一声。陈法师啊,你要立法坛,仍是竖九台?要备些什么工具呢,你尽管讲来,我们照办就是。(陈法师)哦,求雨必然着竖九台。你们预备九张方桌、四株毛竹、米筛、饮正、炊甑、铰剪、尺。

乾隆平阳张元器《看巫祈雨叠韵》也云:“海水汩汩日夜深,水深海气不润金。郊原一看禾尽焦,赤子命悬八月霖。县符一夕下乡往,荒村百里瘴烟沉。趣召巫师急星火,三五肩担越岖崟。东郊射圃广百亩,结台九层出青林。大巫婆娑小巫舞,禹步雷诀心印心。红帕缠头妆扮服装怪,翻身上台快睹今。角声绵绵仰天诉,似乎雨工收江浔。掷剑曲下骇苍黔,请看霎霫飞东岑。封夷匿影阿香哑,亭亭日脚阁轻阴。一声鼓歇巫亦下,但听柳上冷蝉吟。”

张棡在光绪廿一年六月初五的日志中笔录搭九台过程:“看师公搭九台。其搭九台用桌九张层垒而上,四角用大竹四株护之,扎以黄茅。师公登其顶吹笳螺,摇铜铃,做诸法事毕,旋自顶倒滚而下。尤异者,师公在顶,手在执两竹,将九桌一齐提起,连提三提,离地一尺有余,看者无不饮摘。”洪炳文认为“瑞、平有之,他邑未闻。”其《搭九台》小乐府云:“田禾有时被虫灾,便请师公搭九台,九台共叠九张桌,师公在上吹螺角。自言吾有庐山法,敕禁百虫永不发,田祖有神畀烈焰,此说由来已最古。君不见,迎猫迎虎古有之,符箓验否不得知。”《温州旧俗史料》又多“台上竖起两杆七星旗,别离列工具,师公白袍白帽,口吹法螺,时踽步,时跳跃,有时手握七星旗杆,口喊皇天,谓可获得甜霖”的描写。

其实“翻九台”是福鼎道教“正一派”特有的一种法事形式,也是福鼎古早的一项民俗活动,后来才传播平阳、瑞安。因而那种民俗活动带有浓郁的宗教神异色彩,只要在“武教”道士正式出师的仪式上,以及举行求雨、禳灾等醮事时才会举行。《乡土平阳》的记者得知顺溪镇村的畲族青年雷开柱举行一次翻九台活动,对整个活动过程停止了拍摄。其“九台”是用八仙桌九张,一张张层垒在一路停止搭台设坛,构成总高度约十米的“九台”,因为主坛师公要等上九层台上做法事,并最初翻跃而下,因而那种民俗演出活动称为“翻九台”。九张堆叠在一路八仙桌是很有些重量的,何况上面还要站在一个100多斤重的“武教”法师,师公从空中逐层翻至台顶,类似现在浙闽的非遗项目“翻九楼”,台下“龙角弯弯吹天响,鼓乐齐喊旗号扬”。整个过程不设任何防护性 *** ,师公站在九台之巅,口中念念有词,停止高危动做的“步罡踏斗”,仰看者莫不提心吊胆。 

温州求雨那一民俗活动不只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表达形式,并且具有世代延续的处所特色,对维系本土文化传承、庇护本土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当进非物量文化的遗产名录。

来源: 温州市躲书楼

版权回原做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络我们

0
回帖

桥头早年是如许求雨的! 相关回复(1)

静默时光
静默时光
沙发
这座桥头早年的求雨仪式实在是引人深思,古老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情感的连接之感
21小时前 (01:07:28)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