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节拍

4个月前 (11-21 11:18)阅读3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327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559
  • 回复0
楼主

做者:黎荔

好的文字,此中一定有色彩的活动、触感的量地和节拍的召唤,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丝丝撩动。什么喊好的语感?我觉得此中最少包罗节拍感。在现代语言的意义上,是长句与短句、白话和书面语交织利用的节拍感,节拍拿捏适当,张驰有度,起伏跌宕。

古典诗歌的节拍,根据语音学的齐全缜密的逻辑,构成了十分科学的一套节拍形式。古典诗歌的节拍单元是“音步”,等于乐曲中的“乐节”。古诗对每个“音步”内的每个字,都有必然的发音要求,即平仄声的安放。几个音步构成诗行,紧邻的诗行之间构成明显的对称和比照,那和音乐上的对位法极其类似。古典诗词在构成那一套形式以后,沿用了一千几百年,历久不衰。

汉语新诗从1920年降生至今,至今还在摸索前行的路上,最少还没有从语音方面,构成本身新的节拍体系体例。但现代自在诗在语言方面,也是有必然节拍感的。区别于古典诗词的“音步”那个包罗着语音学因素的名词,新诗的根本节拍单元,也就是读诗时能够略为停顿一下的根本语言单元,比力时髦的说法称之为“音顿”。因为顿数有法例的变更,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应有明显的节拍,有回环往复的美感。因为自在诗的行数与顿数完全自在,几乎是千人千面,毫无法例可觅,所以目前汉语新诗并没有严厉的格律形式,也无法从形式上来加以分类,只能从情感的节拍感上来略加别离。例如猛烈、愤慨、轻快,急促的豪情,与繁重、咏叹、持重、淡远的豪情,其句子内部的语音停顿节拍,明显是差别的。

好比下面那首诗:

《斯人》 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附而走。

地球那壁,一人无语独坐

仅仅三行,节拍上长、短句连系,急促和舒缓并行,写出了“此”(中国大西北)与“彼”(大洋彼岸)以及心里与世界交融的大宇宙,透析出坚韧搏奕、不畏孤寂的操行。如斯澎湃笔力,李太白在世也不外打个平局,而那种俯仰六合的沉郁顿挫,又有屈子、老杜之风。那首诗朗读起来,差别节拍在诗中交织运用,句式有伸缩改变,全诗活动着一种时急时缓的韵律感,纵横捭阖,大开大阖,大起大落。让人感触感染到诗情面感的兴发与升降,如斯实在而充沛,富于速度和力度。全诗的语言共同着情感的活动,在跳跃、奔驰、起承转合中构成了一种乐曲般的节拍美。

新诗做为“五四”诗体解放的产儿,乃是变节传统汉语诗歌的“逆子”。“五四”前驱出于要改动几千年构成的根深蒂固的“诗国”面孔的优良愿看,对既有诗歌标准摘用了“推倒”的简单化体例,在一片废墟上树起新诗的猎猎旗号。在格律方面,新诗将以前逃求诗的外在韵律(调子剂奏),一变成逃求诗的内在韵律(情感节拍)。但是,区分诗与其他体裁一个次要原则,就是诗具有明显的节拍感。实正的好诗不克不及徒有诗形,行步于韵律的人,很难写出好诗。昔时胡适提出的关于新诗体节的“天然节拍”、“天然协调”,也因过于广泛而难以掌握,从其时曲到今天,汉语新诗坛仍处于茫然无措之中。

不外,只要有语言存在的处所,就会有响应节拍的存在。古代汉语有节拍,现代汉语也会有节拍。宇宙万物都在不竭地运动、改变,运动的形式,都是节拍的。大至日夜的递变,海潮的涨落,月亮的盈虚,冷暑的瓜代,小而至于人体的脉搏、唤吸、劳动与歇息、生与死、静与动、以至行路、食饭时脚前后挪动、手摆布扭捏、嘴上下咀嚼,无不表示为有节拍的运动。汉语新诗固然没有严厉格律,但是不克不及说没有必然节拍。朗读差别现现代诗人的诗做,仍然能感触感染到他们各自唤之欲出的口型、嗡嗡颤动的声带,就如听大天然中各类擅长喊喊的禽鸟,其喊声的频次、旋律、节拍各各差别。

我觉得理解一首诗,其素质意义起首是:闻声它。文字通过我们的耳朵进进,呈现在我们眼睛的前面,消逝在深思默想之中。读一首诗,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往听;往听,就是用我们的耳朵往看。我们读一首诗或听一首诗的时候,我们莫非不往闻一闻,尝一尝,或者摸一摸文字吗?所有那些觉得都是思维的形象。为了体验一首诗,我们必需理解它。为了理解它,我们必需闻声它,看见它,根究它——把它转化为一个反响。一个个音节的震荡,向四面荡漾开来,反响袅袅不停。朗读一首诗,不只有旋律、节拍、构造,并且有声音之高低、强弱、长短、清浊,那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诗人的心态、情感、意境,只要朗读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味。

比拟于古代诗歌,因为欠缺韵律美,我们得认可,确实有很多汉语新诗,只能凭仗语言艺术的高度行走在诗集中间,欠缺音乐的滋润使它无法在空气中畅游,无法让身体跳跃起来,震颤大地。今天的良多新诗诗人,已经找不到那种体味了,就是在写诗时,觉得本身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诗找到本身,强逼着诗人展示它,以各类和声、复调、合奏和变奏。

0
回帖

现代诗歌的节拍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