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与奥斯曼的安卡拉决战:“征服者”帖木儿的末极绝响

3个月前 (11-21 10:35)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318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373
  • 回复0
楼主

帖木儿(Timur,突厥文的意思是“铁”),1336年出生于中亚河中地域撒马尔罕以南约60公里处的渴石城(今沙赫里夏勃兹)的萨布札尔村。他的叔父哈吉是渴石城领主,而他的父亲塔剌海则是蒙古巴鲁剌思部(Barlas)的一位领袖。

能够说,帖木儿的传奇能够看做是成吉思汗以来的蒙古征服者史诗的一部门——固然是最初一章。

《帖木儿大帝》(部分),壁画,位于塔什干帖木儿博物馆,馆内以壁画的形式向旅客展现了帖木儿的一生

帖木儿的兴起

1370年4月10日,34 岁的“跛子”帖木儿“在诸王子与埃米尔的跪拜前佩上了帝王的腰带”,自立为“埃米尔”。从那时起,帖木儿成了中亚的更高统治者,那一年能够视为帖木儿帝国的建国年代。但是,他毕竟不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员,没有称“汗”的资格(埃米尔是比汗低一级的头衔),因而,他将忠于本身的察合台宗王扶上汗位,在所有帖木儿政府发出的敕令上都尊崇地和有礼仪地签订着“黄金家族”的后嗣们的名字,固然在现实上,那些撒马尔罕名义上的仆人只不外是帖木儿的傀儡与政治囚徒罢了。

根据帖木儿头骨 复原的帖木儿生前容貌

帖木儿帝国的成立,完毕了中亚河中地域长达几十年的战乱。但帖木儿的野心远远不行于此。他梦想着像成吉思汗一样成立起一个大帝国。他的战旗上绘有3个圆圈,意即要占有世界3/4的地盘。

他起首尽量制止东察合台汗国对河中事务的干预,远征到对方的心脏地带——伊犁河谷。与此同时,帖木儿还策动了四次征战,征服了阿姆河下流的花剌子模。

随后,他又由中亚动身向西北攻进钦察(金帐)汗国,占据亚美尼亚、高加索,抵达顿河、伏尔加河流域,金帐汗国在帖木儿的冲击下,再也未能恢复元气。1398年8月,帖木儿侵略北印度的德里苏丹国。1400 年,帖木儿又把重视力转向西方,此次征战是为了对于埃及与叙利亚的马穆鲁克帝国与正在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00年12月,帖木儿大军末于霸占大马士革,马穆鲁克苏丹被迫让步,向帖木儿称藩。

在二十余年几乎不连续的征战中,帖木儿展现出了卓著的军事才气,他通过武力大致整合了原蒙古四大汗国中的两个:(西)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帖木儿帝国西至黑海同两河流域,东接中国新疆和印度,北抵咸海、里海与高加索山脉,南及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可谓盛极一时。

《帖木儿军大战马穆鲁克军》,1515,波斯细密画,现躲德黑兰现代艺术博物馆

“跛子”战“雷霆”

人称“雷霆”的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也没有忘记在奥斯曼帝国的发源之地小亚细亚开疆拓土,在吞并了一个又一个突厥公国之后,末于在安纳托利亚东部迎面赶上了帖木儿帝国的扩大海潮:一些被废黜的突厥王公,因为天性刚曲,不肯对“雷霆”攀龙趋凤,回绝在奥斯曼人的宫廷中为官,满怀复仇之心地逃向东方的帖木儿帝国宫廷,也煽动帖木儿进攻奥斯曼人。成果,1394年,帖木儿派兵初次进侵小亚细亚,并以伊利汗国继续者的资格对整个小亚细亚半岛提出了宗主权的要求。

巴耶塞特一世

与帖木儿一样,人称“雷霆”的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也常怀“把整个中东的全数穆斯林地盘纳进治下”的梦想,两边的抵触只是时间问题。而点燃大战导火索的是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城邦埃尔津詹(Erzincan)。

1402年6月,“跛子”的铁骑末于侵略奥斯曼帝国,集结在锡瓦斯平原。

得知帖木儿大举进侵的动静之后,巴耶塞特舍弃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困,以集中军力对于“那头名喊帖木儿的贪狗”。为阻遏帖木儿通过锡瓦斯西北的塔黑特(Tuqat)四周的峡道谷地进进安纳托里亚腹地,“雷霆”率军全速东进以阻击敌军。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巴耶塞特一世回绝摘纳在安卡拉四周水源充沛的营地以逸待劳静候帖木儿的良策,而只在那里留下了一收人数不多的守备队伍庇护贮存着许多兵器及军需品的安卡拉城,本身则率主力陆续东进,方案将其以步兵为主的队伍隐匿在塔黑特茂盛的森林中,并指看在本地诸突厥部落的援助下,一举全歼“跛子”帖木儿的戎行。

所谓“上兵伐谋”,帖木儿用兵诡诈,在侦悉了奥斯曼帝国队伍的意向后,敏捷分开锡瓦斯,避实就虚,非但未向塔黑特挺进,反而向安纳托里亚南部山直达移。具有挖苦意义的是,先前被“雷霆”废黜的小亚细亚诸突厥小国的王公,因为未能在奥斯曼宫廷谋得任何官职与好处,纷繁投奔帖木儿。此刻,为了借助帖木儿实现复国的愿看,那些“领路党”正在全力以赴地为帖木儿引路开道,供给本地的各类谍报,于是呈现了战争史上的奇看——固然理论上是在奥斯曼帝国的地盘上做战,帖木儿却似乎是在本土一般对天文情状轻车熟路。

当巴耶塞特一世正在进军塔黑特途中时突然闻悉帖木儿移师转向率军南往,误认为帖木儿进进山林是在畏敌遁藏,不敢迎战。遂命令将其大部门戎行分离在山间围剿敌军,预备在帖木儿未抵安卡拉之前在山间将其消亡。而帖木儿在得到“雷霆”入彀、安卡拉守备空虚的谍报之后,立即率军从隐躲的山丛中出击,敏捷兵临安卡拉城下,并占据了安卡拉城东部与东北地域原先奥斯曼戎行军营。战场主动权在握的帖木儿只以小部门队伍割断安卡拉城的汲道并加以围困,主力队伍则悠闲地往安卡拉的南部与西部的草原上往秣马休整,在阵地四周开凿沟渠,筑栅栏,夜间点燃簧火,保镳仇敌的夜袭,静候“雷霆”的到来。

惊悉帖木儿已经兵临安卡拉城下,巴耶塞特一世慌忙星夜回师驰援安卡拉。

但是“雷霆”并非浪得虚名,他为本身抉择了一个绝佳的战场。奥斯曼戎行布阵于一片被称为“库布克”的平原,在平原的西面,是卡拉巴亚山与海拔高达1611米的迈里山,在迈里山的西面则是迈里河;而在平原的北方则是卡特里特皮山。“雷霆”的中军就坐镇于平原上易守难攻的哈曼特佩斯山。

巴耶塞特一世抉择那里迎战帖木儿的大军是颠末深图远虑的:如斯能够庇护本身的侧翼和前方,蒙前人习用的马队两翼包围战术在山峦起伏的地势面前是力所不及的,一旦他们靠近,就会被操练有素的奥斯曼戎行弓箭手击退。不单如斯,掌握了那些造高点也使得奥斯曼戎行一旦处境倒霉就能够平稳撤离。相对而言,只要奥斯曼戎行的右翼(库布克平原东部)比力虚弱,因为那是一片没有天然障碍的平原地带,不断延伸到库布克河边,利于帖木儿的马队驰骋。好在奥斯曼戎行阵地的后面就是一座名喊巴哈迪特皮的小山,巴耶塞特一世将预备队摆设在那座小山上,随时预备前出应对右翼的危机。

总的来说,“雷霆”的布阵完美,攻守兼备,未战罢了经立于不败之地。后世的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在查看了其时的战争地图后就慨叹,“‘雷霆’给‘钢铁(帖木儿)’设想了怎么样的一个陷阱啊!只要一位像钢铁一样的批示官才气打破那个陷阱,余者皆力所不及”。

“跛子”的精锐

公元1402年7月28日晨6时,两军布阵完毕,史诗般的安卡拉大战一触即发。决战前夕,帖木儿曾遣使下了一份口气非常傲岸的战书,警告巴耶塞特一世“更好避开我的霹雳一样的冲击,否则的话……你只不外是一只扑火的飞蛾!”“雷霆”也不示弱,在回信中反唇相讥:“你的军团确实浩荡,但是要想对于我那勇猛无敌的耶尼切里军团,你们鞑靼人不外像个草棍儿,不胜一击……我们的兵士为安拉献出生命和财产,所以他们将进进天堂!”有意思的是,面临同样是突厥文化布景身世并有深挚波斯文学素养的敌手,巴耶塞特一世竟然利用了其时欧洲人对蒙古—突厥人(有时候也包罗奥斯曼土耳其本身)的蔑称“鞑靼人”,足见其对帖木儿的切齿腐心。

上午10点摆布,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会战拉开了帷幕。

关于那场中世纪会战的规模,其时留下的笔录说,奥斯曼土耳其与帖木儿两边各投进了50万大军,因而那是一场百万人之间的大厮杀。那个数字显然过分夸饰,难以令人相信,现代的研究者认为,帖木儿的戎行应该在14—16万人之间,相对应的奥斯曼帝国戎行则是7—8.5万人。固然众口一词,但有一点是必定的,帖木儿的戎行占有浩荡的人数优势。

15世纪帖木儿戎行的轻马队和重马队,因为遭到中亚、中东传统的影响,帖木儿的重马队比起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重马队的马甲更为繁重,冲击力与防备力更佳,但不克不及耐久

参战的帖木儿军全为马队,分为重马队和轻马队。轻拆马队的配备有弓、箭、箭筒、剑、枪、斧、皮郛(贮存饮水用的)、18人照顾共用帐幕一张(用兽毛做的)。而重马队的兵器配备则有剑、弓、箭、2匹乘马,5人照顾共用帐幕一张。因为遭到中亚、中东传统的影响,帖木儿的重马队比起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重马队的马甲更为繁重,冲击力与防备力更佳,但不克不及耐久。

此外帖木儿还在阵前安插了一种奥秘兵器——战象。

战象是冷刀兵时代戎行的噩梦

地中海世界本来对战象其实不目生,早在汉尼拔时代,翻越阿尔卑斯山侵略罗马的迦太基远征军中就有战象的身影。不外自从独一一种能被驯化的非洲象(北非亚种)大约在10世纪摆布灭绝后,战象已经在中东的战场上绝迹数百年之久。但帖木儿在早先远征印度的军事动作中俘获了德里苏丹国戎行的战象,此刻昔日的“战利品”却酿成了帖木儿的“大杀器”。那些战象身着恰似节日盛拆一样的披挂,皮肤被漆成红色,绿色或其他颜色,象背上有一座小木堡,木堡用丝绸笼盖,木堡的四个角各插有一面旗号,木堡里有5到6名兵士,象颈上还骑着一名操控战象的人。战象被削短的象牙上牢牢绑着两把大刀一样的刃器。它们被操练成通过一系列的小跳和急步伐整阵型,使之始末连结在并排位置频频向敌阵冲杀。

“雷霆”的王牌

固然“雷霆”麾下的奥斯曼戎行不敷9万,在人数上处于优势,但巴耶塞特一世的自信心十足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的戎行分红三部门,即由附庸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拉扎列维奇率领的2万塞尔维亚马队摆设在右翼,由前不久被征服的小亚细亚半岛各突厥人小国戎行构成的右翼,和由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亲身率领的中路主力。

而由巴耶塞特一世亲身率领的中路主力也由几部门构成。起首是其寄予厚看的“新军”——“耶尼切里军团(Janissary)”。那是帝国独一拿军饷的步卒队伍,兵源是从被征服的巴尔干各地基督徒挑选的7—12岁男孩,即闻名的“血供”。颠末裁减率高达90%的挑选,剩下的人让其改信伊斯兰教,加以长达十余年的严厉军事操练,使其成为蛮勇无情的高效杀人机器之后便进进“耶尼切里军团”末身退役,一生不得成婚,因为同旧有奥斯曼戎行的招募操练体系体例完全差别,故称为“新军”。他们头戴夺目的白色尖顶帽,身着笼盖到大腿的锁子甲,配备有弯刀、长矛和弓箭。奥斯曼帝国早期的苏丹们几乎是习惯性地从“耶尼切里军团”中挑选各级官员。统计表白,在14、15和16世纪,2/3的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宰相)来自那些原为基督徒的奴隶们。恰是那些锦绣出息吸引着本来的基督徒前赴后继地战斗到最初一刻。

与做为近卫步卒的“耶尼切里军团”相对应的是被称为“波尔特西帕希(Sipahis of the Porte)”的近卫马队。它现实上是苏丹本身的私家卫队,其成员次要是从“耶尼切里军团”中挑选出来的身经百战的老兵。军种根本上完满是锁甲重马队,次要利用弓箭、弯刀、短剑、长矛和战斧。

“波尔特西帕希马队”和“耶尼切里军团”一路构成了 “雷霆”手中的王牌,但是在安卡拉战场上,那两收精英队伍总计不外万人。奥斯曼戎行的实正骨干是被称为“西帕希(Spahis)”的马队,那是一收类似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队伍。与依靠苏丹开出的薪俸生活的“波尔特西帕希”差别,“西帕希”从苏丹那里得到摘邑(但不克不及传给后代),战时则自备军械马匹为苏丹效劳沙场,因而又被称为“封建马队”。此中包罗突厥传统的利用弓箭的轻马队以及战马亦有标致的马衣披挂、身披锁子甲利用长矛的重马队。

15世纪早期奥斯曼戎行的步卒与西帕希马队,西帕希马队是奥斯曼戎行的实正骨干,身披锁子甲 利用长矛,战马亦有标致的马衣披挂

此外,在奥斯曼戎行的最前方,安插着上万被称为 “阿札布(Azaps)”的步卒,他们是从安纳托利亚各地征召而来的土耳其人,战时获取酬劳,战后即可自在离往,利用的兵器八门五花,从弓箭到弯刀皆有。他们现实上是中路主力中战斗力最弱的部门。“雷霆”的战术由此可见一斑:那些杂牌军的感化就是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当对方在混战中遭到缺失而且次序陷进紊乱的时候再投进第二线严阵以待的主力马队倡议反攻从而决定胜局。而“耶尼切里军团”则被安插在通俗“阿札布”徒步步卒方阵中,而不是和近卫马队待在一路——其原因也十分简单,面临帖木儿如许的强敌,假设没有操练有素的“耶尼切里军团”在旁压阵并充任“监军”,难保乌合之寡一般的“阿札布”们不会一触即溃。

决战安卡拉

跟着“雷霆”一声令下,奥斯曼戎行向前推进,驱逐他们的是帖木儿的轻马队射出的漫天箭雨。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代价之后,奥斯曼戎行推进到帖木儿军面前,两军展开肉搏。

奥斯曼戎行的右翼是塞尔维亚马队,那是一收巴尔干劲旅,在数年前(1396年)的尼科堡战争中曾站在奥斯曼一方参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是役在帖木儿重马队面前,塞尔维亚马队仍然占得优势。塞尔维亚马队穿戴胸甲和铠甲,“他们的板甲,锁子甲令人震动,他们的身甲、臂甲、腿甲以及头盔都磨得闪亮发光”,马也披着战甲,挥动着骑矛、长剑倡议了进攻。帖木儿的马队沿袭了成吉思汗以来的传统,是优良的骑射手,但兵士的身体前提决定了在短兵相接的单兵比赛中对人高马大的欧洲骑士处于优势。帖木儿军对抗不住塞尔维亚马队的猛攻,被迫向后撤离,斯蒂芬国王率部紧逃不舍,那些从头到脚都穿戴钢盔铁胄的欧洲骑士勇猛奋战的英雄气焰,以至引起了兵马一生的帖木儿的赞颂。但沉着的巴耶塞特一世唯恐帖木儿在利用成吉思汗时代以来蒙古—突厥戎行屡试不爽的诱敌深进战术,急令塞尔维亚人返回原阵地。

中路军固然是奥斯曼帝国戎行的主力,但是安插在最前方的大量操练少配备差的数万“阿札布”步卒,在帖木儿戎行的32头能以30千米/时(相当于短跑选手在停止百米赛跑)高速冲锋的战象的冲击下起头陷进紊乱。那也其实不希罕,连见多识广的帖木儿本身都曾在初度遭遇印度战象时食了大亏,何况那些从未见过大象的安纳托利亚突厥农人?战象冲垮了“阿札布”步卒阵型,踩踏着惊慌失措的步卒,挥舞长牙毁坏厮杀。就连规律严正的“耶尼切里军团”也在溃散的阿札布步卒压迫下被迫撤退退却。

虽然中路情状不妙,但依靠塞尔维亚人的奋勇战斗,此时右翼的战况对奥斯曼戎行有利,况且奥斯曼戎行的实正主力—— “西帕希马队”与更精锐的“波尔特西帕希马队”尚未投进战斗,因而此时的战局仍然是势均力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在“雷霆”的右翼呈现了,构成奥斯曼戎行右翼的那些前不久被征服的突厥人,对“雷霆”在他们的疆土上横征暴敛的残暴统治早已心怀怨恨,此时发现他们的故主鲜明在帖木儿军中效劳,竟然阵前倒戈,转眼就有1.8万人改旗易帜,并对巴耶塞特一世亲率的中军策动了进攻。战场上的兵力比照,本来就对奥斯曼戎行非常倒霉,右翼倒戈之后,奥斯曼戎行就陷进了人数上以一敌二的窘境。而此时土耳其右翼军批示官、巴耶塞特麾下的猛将伯利斯拉夫受重伤而毙命,更令奥斯曼戎行落井下石。就在奥斯曼中军苦苦支持的时候,帖木儿投进了养精蓄锐已久的5万预备队,那不啻是对奥斯曼戎行的致命一击。

固然奥斯曼戎行的预备队赶往援助,在四面楚歌的情状下,奥斯曼戎行的阵地仍然起头瓦解。眼看战局倒霉,“雷霆”的长子苏莱曼·查拉比竟然率先舍弃阵地逃之夭夭,招致三军瓦解。失看的“雷霆”被迫亲率数千近卫军退守卡特里特皮山。觅踪而至的帖木儿戎行以上万人包抄了那座小山,而“雷霆”仍做困兽之斗,他的佩剑已折断,只能以一把战斧亲身上阵厮杀,挡者立死。他的近卫军原来也有时机各逃生路,却死战不退,展现了本身的忠实。

《巴耶塞特一世被帖木儿囚禁》,1878年,斯坦尼斯瓦夫·赫莱博夫斯基,布面油画,纵70厘米,横112厘米,现躲利沃夫国度美术馆

事实寡不敌众,战至薄暮,“雷霆”身边只剩下300名“波尔特西帕希马队”,眼看无力回天,巴耶塞特一世决定向东北突围,在间隔卡特里特皮山大约16公里处,“雷霆”不幸坐骑中矢,落马被俘。颠末一天血战的战场逐步平静下来,安卡拉大战以“跛子”生俘“雷霆”而告完毕。“巴耶塞特做了一场帝国美梦, 但那个美梦在安卡拉幻灭了”。当然帖木儿也没有忘记夸耀本身的成功,他派人致书英格兰与法兰西的国王,声称已经征服了曾经在巴尔干战场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土耳其人。两国国王赶紧回信表达捧场,英王在信里预祝帖木儿征服土耳其胜利,法王则回信称帖木儿为“无敌者”。

在安卡拉战争一举消亡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力之后,帖木儿乘胜进军。接下来的战争酿成了一场行军式的漫步。帖木儿的马队横扫小亚细亚半岛,不断打到爱琴海边,安卡拉战后五天就轻松攻下了奥斯曼帝国的故都——隔海和君士坦丁堡相对的布尔萨。

帖木儿倒也无意彻底消亡奥斯曼帝国,把诸埃米尔的领地回还被奥斯曼帝国废黯的原君主,把另一些欧亚领地回还巴耶塞特一世的几个儿子,只要求他们认可是本身的藩属,根本上恢复了小亚细亚的政治格局后,不久就凯旅回国。不外,他确实挽救了朝不保夕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使得那个只剩下首都的千年帝国仍能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至1453年)。

安卡拉大捷之后,帖木儿博得了中亚细亚与西亚细亚霸主的地位,那片广袤的地盘上已经没有一个统治者勇于忤逆他的号令了。关于那位即将在1405年往世的“征服者”而言,安卡拉的灿烂成功,就成了其一生武功的“绝唱”。

0
回帖

蒙古与奥斯曼的安卡拉决战:“征服者”帖木儿的末极绝响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