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战争中的石油兵器:谁创造了古代战场上的攻城神器?

3个月前 (11-21 08:17)阅读2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1302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050
  • 回复0
楼主

在汗青记载中,宋元战争中曾利用一种喊“金汁炮”的兵器,国历君也在之前专门讲过那个重口味的金汁(跳转链接:粪水金汁的重口味成效:擦伤皮肤能要命,饮进肚里能拯救),那么那个“金汁炮”与传说中的“回回炮”是统一种兵器吗?此金汁又是不是宫斗剧中呈现的“奥秘兵器”金汁呢……

为襄阳之战立下首功的

兵器:“回回炮”

汗青上的宋元战争规模空前,其间的襄阳之战又是整场战争的关键一役。昔时,为元军霸占襄阳立下首功的神异兵器,是一种凶猛的兵器“回回炮”。后来,在霸占沙洋城时元军又利用了一种“金汁炮”。因为文献记载简单,以至彼此矛盾,曲到今天,人们也不知那两种兵器的实在面目,众口一词。

襄阳古城墙

史乘记载,“回回炮”是由西域人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人所献,初度表态,就是在元军霸占襄阳的战斗中,那种炮“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六合,所击无不摧陷,进地七尺。”(《元史·方技》)据此记载,很多人认为“回回炮”是一种“巨型抛石机”。

抛石机在中国古已有之,并不是是什么神异的先辈兵器,巨型抛石机也非稀有,最少早在唐朝,就已经呈现在战场上。据史载:“时李勣已率兵攻辽东城。高丽闻我有抛车,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者,甚惧之。乃于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勣列车发石以击其城,所遇尽溃。又推碰车碰其楼阁,无不倾倒。(《旧唐书·太宗纪》)

比起“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的唐朝抛车,《元史》所记的“回回炮”了无新意,很难契合它恐惧新式兵器的神异形象。昔时的阿老瓦丁、亦思马因两人,不远千里,到中国来献宝,成果只不外是抛石机罢了,不是会被笑话吗?

影视做品中戎行利用抛石机排场

给抛石机加上“巨型”两个字,只能说那种抛石机功用强大,能够抛出更大的石弹,但关键手艺方面,说不上有什么打破性的立异。石弹越大,对仇敌的威慑力天然越大。但抛石机不成能无限造地增大,大到必然水平,一定存在手艺上的瓶颈,失往它本有的优势。如何将浩荡的安装安插到适宜的位置,如何预备足够的巨型石弹,如何运输那些巨型的石弹,如何将巨型石弹安装到机器上往,那些也都是问题。假设那些工做会消耗太多的人力,每一发炮弹都需要许多兵士勤奋移运,无疑会降低那种兵器的利用效率,那种兵器的适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何况,巨型石弹对仇敌的威胁,可能其实不大于密集发射的较小的石弹。传说中的“回回炮”肯定另有奇妙。

“回回炮”原理图

《元史·刘整传》记载,元军进攻樊城的时候,南宋降元将领刘整曾督战舰进逼城下,战船上配备的恰是“回回炮”,刘整“令善水者断木沉索,督战舰趋城下,以回回砲击之,而焚其栅。”由此可见,“回回炮”的射程不远,安装也其实不浩荡,元军将其置于船上,迫近城墙发射,发射的后果是引起城上起火,焚其寨栅。

此次的“金汁”仍是粪水吗?

霸占襄阳以后,元军沿汉江南进,绕过郢州,进攻沙洋,此战,元军又利用了一种喊做“金汁炮”的兵器。当日薄暮时分,大风乍起,元军统帅伯颜命“顺风掣金汁炮”,金汁炮一发,城中燃起大火,“焚其庐舍,烟焰涨天,城遂破”(《元史·伯颜传》),由此又可见,所谓“金汁炮”的进攻后果也是引起大火,与“回回炮”类似。

元军霸占襄阳、霸占沙洋,时间上相隔不久,是两场前后相接的攻坚战,既然“回回炮”在襄阳发扬了关键感化,元军其实没有理由在接下来的一场战斗中,弃用那种有效的兵器,而启用别的一种喊做“金汁炮”的兵器,加上“回回炮”和“金汁炮”的进攻效果附近,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揣度,所谓的“金汁炮”,其实就是“回回炮”,也被称为“襄阳炮”等,名异实同,是统一种兵器。

那那两种炮利用的“金汁”事实是什么凶猛的兵器呢?

国外有文献曾经记载,蒙古帝国的西征大军在霸占巴格达城的战斗中,曾经因地制宜,将一罐罐石油点燃,操纵抛石机抛进城里,做为原始的烧夷弹。那种兵器具有极大的震慑力,巴格达城因而被霸占。那种做战体例,与元军在襄阳、沙洋两城的战斗情景非常类似,两相比照,神异的“回回炮”末于露出了它的实面目,它不是此外,就是“以拆满石油的陶罐为炮弹的抛石机”。阿老瓦丁等人献“回回炮”,并不是对发射安装做出了什么重要的改革,只不外是换了一种炮弹罢了。那种炮弹,除非昔时身在西域的回回人,不然还实是没办法得到——因为只要在西域,才有取之不尽又极易获得的石油。

是石油呀

“回回炮”的炮弹里拆的确实就是“石油”。关于石油,同时代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有记载。马可·波罗在从意大利前去中国的途中,颠末一个喊大亚美尼亚的处所,他记载了如许一桩怪事:其与谷儿只人接境之处,有一泉,喷油甚多,同时竟可盛满百船。然其油不成食,只供燃烧,并为骆驼涂身诊治癣疥之用。人自极远之地来此以取此油,盖其地全境四周之地仅燃此油也。(冯承均译《马可·波罗行纪》)

驼队

那就是石油,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对“回回炮“的奉献,就是带着他们的驼队,为其时的元朝中国进口了石油,正如马可·波罗写到的那样“人自极远之地来此以取此油”。那种油天然喷出,无须钻探开摘,成本很低,几乎相当于白给。他们将石油运到中国,输送到战争的前线,从元世祖忽必烈那里得到的利润,想必非常丰厚。

据说造造炮弹的过程十分保密。工匠们将石油拆进陶罐,用皮革封好口子、扎紧,陶罐外面再绑上一团浸满油的麻团,一颗“回回炮”的炮弹就做好了。炮弹运到前线,只需在发射之前,由兵士将绑在外面的麻团点燃,炮弹抛出往,触地碎裂,石油四溅,引发熊熊大火,成百上千颗如许的炮弹一时齐发,对方的阵地顷刻酿成一片火海,在阿谁年代,那就是一种耸人听闻的神异兵器,足以摧毁守城兵士的战斗意志。

从“金汁炮”那三个字也能够看出,那种炮与某种液体有关,因为其时人们对石油欠缺领会,以至还可能因为军方的有意误导,人们以讹传讹,才呈现了“金汁炮”那个莫明其妙的名字。跟着战争的完毕,以及工具方陆上交通的再度中断,向中国进口石油的贸易活动宣告完毕,“回回炮”“ 金汁炮”的本相,也就渐渐沉没在尘封的汗青之中,不为后人所知了。

“烈火油柜”里拆的就是石油

其实,将石油用于军事,在中国又是一件古已有之的工作。早在南北朝时代的北周,就曾发作过如许一件工作,见于史籍: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元和郡县志》转引自《王曾瑜说辽宋夏金》)

到了五代两宋期间,石油被称为“烈火油”,更频繁用于军事目标,汗青学家王曾瑜对此问题有专门的研究,搜集史料甚详:

五代时,《吴越备史》卷二记载:“煤油得之海南大食国,以铁筒发之,水沃,其焰弥盛。”

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方的吴国曾向契丹人“献烈火油”,称“攻城,以此油然火焚楼橹,敌以水沃之,火愈炽。”(《资治通鉴》卷二六九)

后周显德五年,占城国王“贡烈火油八十四瓶”,“烈火油以洒物,得水则出火。”(《新五代史》卷七十四)

北宋的军事著做《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守城》记载其时有熟铜造造的“烈火油柜”,是个四脚方柜,能够注油三宋斤,上设唧筒,用火药发火,喷出烈焰,“中人皆腐败”。

《武经总要》

可见早在隋唐以前到两宋期间,石油用于军事目标,已有很多摸索测验考试,并笔录于史料之中,层见迭出。

当然,北宋期间对石油最有名的记载,非沈括《梦溪笔谈》莫属。《梦溪笔谈》卷二十四: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着土偶以雉尾挹之,乃摘进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

《梦溪笔谈》

石油是大天然的产品,早就被人们加以操纵,或用于燃料,或用于膏车,或用于涂酒囊,或用于治疗人畜皮肤病,沈括则以其燃烧后的烟烬来造墨,初创了“延川石液”的品牌。在成为工业的血液之前,石油的用处,除了用于军事,可能也就是那些了。

沈括用石油研造的墨,他取名为“延川石液”

但中国石油产量少,沈括记载“土着土偶以雉尾挹之”,即用野鸡的羽毛一点一点蘸取,再盛于陶罐中,《元和郡县志》的记载是“人以草盝取用”,则是用草一点一点地搜集,点滴积存,得来非易。

两相比照,马可·波罗笔下的石油,却是“喷油甚多,同时竟可盛满百船”,产量很高,无须人们辛勤搜集,源源而得,取之不尽,恰是中亚产油区的实在写照。在元朝的前期,中国与中亚地域交通较为便当,有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人将石油贩往中国,也就层见迭出了。

“‘回回炮’是以石油为炮弹的抛石机”,至此为行,那个结论当然还只是一个揣度,恐怕难于在史猜中找到间接的证据,但八九不离十,只要将“回回炮”与“烈火油”“石油”联络起来考虑,恐怕离本相也就不远了。

0
回帖

宋元战争中的石油兵器:谁创造了古代战场上的攻城神器?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