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人也是个有故事的人,脖子上挂的不是佛珠,而是一种“项链”
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僧人常说:“巨匠兄,师父被魔鬼挠走了……”那句出镜率颇高的台词,与孙悟空的“魔鬼哪里逃”一路被网友们评为最深进人心的典范对白。
沙僧人的“项链”是什么做的?
寡所周知,《西游记》中的沙僧人原是卷帘上将,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不小心突破了琉璃盏,吓到了寡仙人,冒犯天条,而被贬出天界,在人世的流沙河兴风做浪。后经菩萨点化,随唐僧西天取经,挑着行李担跟在队尾,从此沙僧食苦耐劳、忠厚诚恳的形象深进人心。
正如下图如许:头戴戒箍,胸前挂着一串大佛珠,严厉又慈善。
但是在跟从唐僧取经前,沙僧人的形象与上图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
关于沙僧人之前的样貌,小说《西游记》第十二回中有详尽描写: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只见他满头红发、蓝靛神色、连面大胡、手持宝杖,脖子上还挂着九个骷髅头,好一副混世魔王的容貌,那副“鬼魅”状其实是超乎人们对沙僧人优良形象的人设。
那么,他为何如斯凶神恶煞——因为那时的沙僧人是一个食人的大魔鬼。关于生活形态,先前他本身曾说:
“……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往翻波觅食饷。 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食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
食饱饮足时就歇息,饿了就兴风做浪往找食的,来来往往食了很多人,樵夫渔民皆丧命。所以沙僧人脖子上挂的骷髅头就是他食人的标记。
为何用人头骨串成“项链”?
那么,沙僧人将人头骨串联起来当做“项链”又是什么由头?小说第八回中写到,当他被看音菩萨降伏后,情愿皈依佛门,并主意向菩萨爽快:“我食人无数,之前有取经的人来也都被我食了。流沙河的水怪的很,鹅毛也不克不及漂浮起来。凡是食了的人头,我就抛落流沙中,沉进水底。但是惟有那九个取经人的骷髅,竟能浮在水面上,我觉得是异物,就将它们串在一路,闲时就拿出来玩……”
颠末那一番自述,可见沙僧人与取经人确实有着不解之缘。
动画片中的沙僧人
当然想要探究小说中沙僧和取经人之间的“奥秘”关系,我们还需陆续向前找。小说《西游记》以“三躲法师取经”那一汗青事务为蓝本,颠末历代艺术加工而成,内容情节也跟着时代开展而被演绎的愈加丰富。
所以向前逃溯,玄奘的门生慧立曾做《慈恩三躲法师传》笔录玄奘取经事。书中记载,玄奘出了玉门关即碰着了“八百里沙河”,也就是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古代良多取经人或商人都命丧于此,那即是戈壁带给人类的最原始的惧怕。所以后世神怪故事以玄奘取经为蓝本,略加附会,将戈壁拟人化,变成阻挠往路的戈壁之神——“深沙神”。
继而,在《大唐三躲取经诗话》(做者不详,世多认为宋刊。全书三卷,共十七章)中有如许一个故事,大意是说,玄奘到西天取经,因为佛术未全,路上被深沙神食掉了两回,损害了人命。第三次玄奘又往了,再次碰着深沙神。
深沙说:项下是僧人两度被我食你,袋得枯骨在此。
僧人曰:你最蒙昧,此回若不改正,教你一门灭绝。
此次,那位深沙神固然口气傲娇,但末是遭到了玄奘的传染感动,被取经人造伏,不只不再食人还合掌谢恩,并酿成一道长约三丈的金桥,将两手托定后,渡玄奘师徒七人顺利通过。所以根据《大唐三躲取经诗话》的说法,那位深沙神脖项上的骷髅,就是玄奘前两世的头颅。
《大唐三躲取经诗话》
到了宋元期间,“八百里流沙”故事虽有细微改变,但大致构造连结稳定。如13世纪日本僧人承澄所辑的《深沙上将》中记载,“以七骷髅为璎珞,谓玄奘三躲七生渡西天骷髅也。”与《取经诗话》比拟,深沙和玄奘之间的纠葛照旧,只不外深沙还多食了玄奘五回。故事渐渐传播至元代杂剧中,深沙神的角色已经渐渐变成沙僧人,但他仍连结着深沙神的魔性特征,脖子上照旧悬挂着骷髅头,数量还增加到了九颗,据说那些头骨就是被他食了九世的唐僧(比《深沙上将》中的记载又多了两世)。
由此我们看到了沙僧人和骷髅“项链”故事的演变脉络,代表戈壁的深沙神就是小说中沙僧人的原型;被食的取经人就是唐僧的诸番宿世。不外故事的发作地点从戈壁变成了弱水。
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当然,“唐僧不是白食的”,骷髅“项链”也不是白置的。后来,那条骷髅“项链”经菩萨点化,成为渡唐僧师徒渡河的宝筏。小说第二十二回中陆续写到,沙僧人遵照菩萨的指令,取下骷髅头,根据“九宫”布列,又把看音菩萨的红葫芦放在中心,将它们一路放到河中,那时骷髅“项链”就酿成了法船,漂浮在河面上。渡过河后,木叉行者收起红葫芦,那些骷髅立即化为九股阴风,一会儿就飘散不见了。
骷髅“项链”为何有如斯“神力”,那当然与唐僧分不开。别忘了,唐僧可不是一般的僧人,做为如来佛祖门生金蝉子转世,魔鬼们常念叨着食他一块肉就能长生不老。所以唐僧的头颅,再加上菩萨的宝葫芦,天然具有超脱的法力,能帮他们顺利渡过弱水。
为什么会呈现骷髅“项链”的情节设置?
神话故事讲至此,不由感应希罕,为什么会有“骷髅项链”那个情节设置呢?
起首那与其时的密宗文化有关。密宗是释教的一个收派,七世纪鼓起于印度,后来开展很快,在八世纪时传进中国。前面提到的深沙,就是密宗中的护法神形象。在密宗文化中,很多金刚、护法神等神佛造像都配有骷髅粉饰品,有的戴着冠,有的佩着璎珞,在密宗文化中有战胜恶魔和灭亡的意味。
深沙神像 图自《咒语·图像·神通密教与中晚唐文学研究》
到了元朝,因为统治者崇奉释教,所以其时还有一种戴着骷髅头的跳舞曾在宫廷中表演,但很快便被制止。元世祖忽必烈期间,对那种舞发布了禁断令:
“此后不拣什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杂剧里休做者,休吹弹者,四天王休妆扮者,骷髅头休穿戴者,若有违犯,要罪恶者。”
翻译过来就是:此后不论是谁,都不要戴着骷髅头跳舞了。若有违犯,就要定罪。可见,元朝统治者应该是对骷髅粉饰感应不悦,觉得不当,所以就命令制止了。
再者,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仇家颅崇敬,古来有之,并且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从人类初年起头,人们就意识到头颅关于生命的重要性。人们认为头颅是躯体中最重要的部门,是灵魂所在,是有灵性的,所以即便头颅分开身体也能够陆续产生神异的力量。关于仇敌而言,占有了头颅也就意味着征服了对方。
如在志怪古籍《山海经》中,刑天原是无名的巨人,因为与黄帝争夺神位,而被黄帝砍断了头。后来刑天就以两乳为双目,以肚脐做口,挥舞着干戚。
刑天
再如1898年,英国人类学家海顿率领察看团到南承平洋的一些群岛上察看。发如今一些原始部落中,“猎首”是一个常见现象。即一个仇敌被杀,就用藤索把他的头颅穿起来带回家。被猎取的人头被一串串或是一排排摆放,有的埋在屋下,有的做占卜东西……头颅成为了十分有代表性且值得夸耀的战利品。有了人头骨,就是勇猛的标记,也是小伙子们娶妻的本钱。但如今听起来,难免让人不冷而栗。
演化至今,其实人们仇家部照旧十分重视。我国云南地域的佤族,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和传统,也强调不克不及随意触摸他人的头部。
连环画书册
最初我们再回到沙僧人“项链”的问题中来,骷髅“项链”助他们师徒渡河后便化为阴风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佛珠挂在了沙僧人的脖颈上,其小我形象也从代表天然力的凶神,改变为慈悲顽强的沙僧人。
其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通俗人对骷髅头从心底是不大能承受的,因为骷髅看起来阴郁且诡异。所以沙僧由妖成僧后,其形象在传播中也逐步得到批改。正如看音菩萨进进汉地后,形象越来越趋势女性一样,被苍生付与慈善温和的隐喻。
那也正像学者康保成总结的那样:沙僧人的骷髅“项链”浓缩着从野蛮到文明的开展史,它本是流沙河魔鬼食人的见证,但跟着渡河功用的发扬,使之成为了得道和变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