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要在九日山祈风?

旅游 3年前 阅读:7 评论:0

南安九日山距泉州城西7公里的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为我国出名 的海外交通史迹,堪称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 物庇护单元。公元3世纪的晋朝,中原移民每年于夏历九月初九登高北 望,依靠思乡之情,故名九日山。它以“山中无石不刻字”享誉海表里。

   自唐至清的摩崖石刻达77方,碑刻7方,此中有关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 石刻有13方。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其职责之一。北宋至南宋160多年时 间里,每年夏四月出海和冬十月归海时,有关官员都到九日山昭惠庙举 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仪式,那些祈风石刻记载着官员驱逐和

欢迎时的盛况。

  收支泉州港的许多番舶船队,夏日凭仗西风而来,冬季 逐东冬风而去。阿谁时候,海潮涨满,百舸云集沿岸,鼓乐喧天,祈风场 面十分壮不雅。祈风时祀海神通远王,《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蓬菖人 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祀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 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奇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寡神之。

   做灵乐祠,名殿神采,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 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九日山还与一名叫真理的印度高僧有着亲近的关系。他是有文字 记载以来最早前来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真理(即拘那罗陀)为印度高 僧,为中国佛经四大译家之一,在陈文帝天嘉二年(公元561年)到泉州, 住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又从泉州搭船到棱枷修国(今马来西 亚)。

  如今的九日山上还保留有其时真理翻译《金刚经》时的翻经石。南 朝时,泉州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大船舶前去海外停止商业,所以 真理前去棱伽修国就到泉州来换乘大船舶。

标签:南安九日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