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旌介商墓研究

4个月前 (11-21 04:32)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328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564
  • 回复0
楼主

灵石旌介商墓研究——考古学材料所见商后期王国西部边域情况

《中国国度博物馆馆刊》 2011年04期

韦心滢 Wei Xinying

内容概要

本文通过火析山西灵石旌介商墓的墓葬形造、随葬器物组合及出土铜器铭文,提出灵石旌介商墓仆人的身份应为商人子姓贵族。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察看灵石旌介商墓周边同期间的文化形态,认为商后期商王国西部边城已扩大至今山西吕梁山东侧。

关键词

灵石旌介商墓 商王国边城

灵石旌介商墓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西南的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图一∶1),在安阳西北约240公里处。此地地处汾河中游,其东靠太岳山,西倚吕梁山,位于两山相接之山谷处其南接临汾盆地,北通太原盆地。

1976年本地农人在村东山崖边构筑窑洞时发现数件青铜器,估量为墓葬所出,但地层已被毁坏,随葬器物也多散佚,已无法再度觅获在发掘陈述中此墓被命名为M3。1985年在M3的正南发现两座墓葬,别离为M1、M2、M2距M3约50 米喊(图一∶2)。1987年在同地距1985年发掘商墓约20米处又发现M5,同时发现一残存车马坑(陈述上称M4)墓葬形造与随葬器物组合是可以反映墓主身份、族属、时代的重要信息,以下即起首从此两方面临灵石旌介几座商墓做察看,再讨论墓葬中出土青铜器铭文之内涵及相关问题。

一 墓葬形造与随葬器物组合阐发

M2、M3、M5三墓的墓向以及车马坑的标的目的均为东南,仅M1的墓向为西南。M1、M2、M3为中型长方形土坑墓,M5为小型长方形土坑墓。M1、M2有腰坑,坑内有殉犬。M1墓室东北角(墓主脚部上方填土)、M2墓室西北角售各有殉人1,M3因发现时已毁坏严峻,墓葬形造未能明白。那几座墓中最特殊的是同椁异棺的现象,M1是一椁三棺(一男二女),M2是一椁二棺(一男一女),估量是夫妻合葬的形式。10

上述各类情状,见如下(表一)。

上述灵石旌介墓葬的墓向非商人习用的东北向,同椁异棺的葬造更是殷墟地域的商墓中所未见。但有腰坑,坑内殉犬与墓内殉人的风俗,则皆是商人墓葬中常见的轨制。

灵石旌介墓葬随葬陶器少少,目前仅见M1与M2各随葬1件陶鬲罢了。此中M1出土的陶鬲(M1∶25)形造与股墟西区M464随葬DI式陶鬲(M64∶1)"、苗面北地M48出土的Ⅱ期ⅦA式陶鬲(M48∶4)【8)类似。揣度M1随葬陶鬲的年代应在殷墟文化二期至三期,且是殷墟地域墓葬中常见的陶鬲随葬款式(图二∶2、3)。另M2出土的陶鬲(M2∶4)为瘪裆,其形式与张家坡M322出土的A型Ⅱa式鬲(M322∶1)近同,为西周早期的时髦款式回,可见M2的陶鬲年代应属于商末周初之际。

灵石旌介墓葬出土大量成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随葬品,那些随葬品中的铜器可按形造大致分红所谓商式(即形造、纹饰均同于殷墟青铜器者)与处所式(即形造或纹饰均有明显地区特征)两类。玉器形造根本同于殷墟玉器,故亦回进商式,陶鬲已如上述。现将灵石旌介M1、M2、M3出土遗物分类如下(表二)。

从上表可知,旌介商墓的随葬铜器组合为食器(鼎、簋)+酒器(盲、颠、爵或尊、些、解),次要组合为照、篡、卤、觚、爵,与殷墟文化三期、四期殷墟地域墓葬之次要随葬铜器组合形式不异。如属殷墟文化三期的苗圃北地PNM172随葬铜器组合为鼎、簋、卤、觚、爵”,大司空村M51随葬铜器组合为鼎、簋、卤、觚、爵、尊、四期的殷墟西区GM263随葬铜器组合为师、篡、卤、瓢、爵、尊问,小电82M1随葬铜器组合为鼎、篮、觚、爵、静Ⅲ。觚、爵俱全,水器较少似乎也是殷墟墓葬随葬铜器组合的特征11,灵石旌介墓葬契合此特征。从整体而言,灵石旌介墓葬随葬铜器中商式风气的器物占大大都,从形造、纹饰到随葬组合,皆与殷墟地域商人墓葬所出铜器相同(图三)。但随葬青铜器中也有少部门带有处所色彩的器物,如M3的鬲鼎,在腹部以四个平坦兽面纹的粉饰在殷墟西区的M1713出土的亚鱼鼎上虽可见(M1713;27)lia,但束颈,且束颈,且束颈部位饰以双体差纹的外型,则在殷墟稀有,应是处所特色的变形。

另,M2随葬的兽首刀,虽在殷墟西区M321也发现过类似的刀(M321∶10)m3,但那种动物外型的刀应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传统,在鄂尔多斯地域、北方长城地带均曾发现有大量形近的兽首刀(图四)。

根据上述与殷墟地域墓葬随葬铜器组合的比力,揣度灵石旌介墓葬M1、M2、M3 大致年代可回于殷墟文化三期至四期D4,此三墓年代接近。

二 出土青铜器铭文内涵切磋

灵石旌介墓葬随葬的青铜器上发现许多族氏铭文,此中数量最多者为“诃”(拜见表二中标示*者)I5。"码"是此批墓葬中呈现比例更高的族氏铭文,目前发现的4座墓"

葬中,有3座墓随葬青铜器上均见"U"铭,可见此处应是"O"族的族墓地""。此外,在M1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尚发现“邑”(鼎M1∶36)、“雷父已”(尊M1∶34)及“亚送”(爵M1∶11、13);M2出土青铜器铭文中有“A”(自M2∶40);M3出土青铜器铭文中有“戈”(尊M3∶5)、“辛”(解M3∶9)和“天”(爵M3∶6、11)(图五)。传世辛灭簋(《集成》6.3069)中“辛”字的写法与M3∶9千篇一律。另有U天爵(《集成》13.8144),揣度“辛”与“天”有可能为识的分族,但M3随葬铜器铭文“辛”、“天”及“戈”与“V”无复合氏名构造,难以揣度墓仆人所属为辛、天或戈氏是仍氏分族,仅能阐明那几收族氏与仍有联络。

“叨”字旧多释成“鬲”,始于宋人,如薛尚功I”、王俅”,现代学者中也有释“鬲”者,如邹衡先生I'';或释成"丙"或"炳",如吴大激lm、饶宗颐 21、殷玮璋、曹淑琴等先生124与发掘陈述撰写者 231;另也有言不成释者,如李孝定先生 2*。笔者亦摘用原篆名之,即暂不隶定为现代某通用字。

“√”那一族氏铭文,除了在灵石旌介墓葬中发现外,其它地点发现的随葬青铜器以及传世的青铜器铭文中皆曾发现过。以下别离论述之。

1.殷墟文化期间

安阳小屯北地M17出土的鼎(M17∶4)铭有“√”,M17属于股城文化二期偏晚的遗存,从圆鼎形造来看亦可回于殷墟文化二期偏晚(2)。传世器物中见于《劫掠》著录的第 A2、鬲鼎 A30、爵 A367、A388均有“灭”铭 ”、此4器形造别离与安阳大司空村M663出土的鼎(M663;55)l、安阳郭家庄东南M26出土的鬲鼎|2*、西北岗M1400出土的爵(M1400R1056)I2Pl、安阳郭家庄东南M26出土的爵(M2619)l30类似,安阳大司空村M663、郭家庄东南M26、西北岗M1400那3座墓均属于股墟文化二期晚段,故《劫掠》著录的那几件仍器年代也当近于殷墟文化二期晚段。较晚的墓葬、如属殷墟文化四期的殷墟西区第三墓区M697出土的爵(M697∶8)有铭“VF”(《集成》13,7658)131。

2.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在墓葬中出土之有“灭”铭铜器,发现地点零星52,其出土于周人墓葬中的有可能为周人克商后掠夺的战利品。然传出土于洛阳现躲故宫博物院属西周早期的嗣鼎*,则为硒氏进周后的开展供给一条线索。铭文如下(图六)∶

王初□□于成周,谦公蔑圆眶(历),赐震……。嗣扬公休,用乍(做)父辛隋彝。怀。

《集成》2659

谦公是活泼于西周早期的重要人物,西周早期金文中常见44。本铭的仆人嗣遭到谦公的恩赐、对扬公休、并因而做父辛祭器,最初署上本身身世之氏族名一闪。由此来看,仍氏在商消亡后,似以其殷遗民贵族的身份遭到西周王朝与周人贵族的重视。

因而,从传世与考古发掘出土有“何”铭的青铜器,可知“√”族在商后期曲至西周早期不断存在。

如上所述,属“√”氏的青铜器在商后期曾呈现在靠近小屯殷墟宫殿区四周的M17中,M17在妇好墓(M5)东约22米处,同墓出土青铜器中尚发现有“韦”和“国”之族氏铭文,因而很难揣度M17墓主族属,但能在王都内靠近宫殿区,且距妇好墓如斯近的地点安葬,墓仆人的身份必定与商王室关系较近,故何氏很有可能为商人贵族。以下借用与“刃”相关的铭文,进一步切磋仍氏的族属问题。现躲于大英博物馆属商后期晚叶的尹光鼎,其铭文共4行28字(图七)。释文如下∶

乙亥,王□才(在)集,王卿(堰)酉(酒),尹光通,

住(惟)各(格)商(赏)贝,用乍(做)父丁

《集成》5.2709

葬,住(惟)王征井方。何。

“鬃”是地名,亦见于甲骨刻辞35;“姊”是戎行安营、驻屯之义。则此言王在"鲁姊"是王征井方时率领戎行在鬃地安营停留。"鄉(餐)"是一种由王主持的以酒与食物奉献神灵的祭奠“I,在甲骨卜辞中也常见PT。“尹”是指族长IM,甲骨刻辞中亦曾见“多尹”参与辔祭的例子,如《合集》27894等。“短”通丽,《易·雕》∶“景曰∶雕,丽也。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王弼注∶“丽犹着也”。“格”,《小尔雅·广诘》∶“格,行也。”似又可训为“至、来”,如《广雅·释诂》∶“格,至也”。本铭大意是∶乙亥日,王征井方时率戎行在婕怫。商王举行謇祭、尹光助祭。祭奠完毕后,王恩赐尹光贝,尹光因而做祭奠父丁彝器|*。最初的“√”字,标识表记标帜了尹光的身世是仍氏,且即此氏之长子。从铭文内容来看,尹和逦能参与商王裕祭先王的飨祭,在“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古代祭奠原则下,尹光所属的仍族应与商王的关系很近,可能为子姓商人族属。

另有一宋代著录的卤,《考古图》称“得于邺”【4】。宋之“邺”,当即今安阳。器盖同铭,共4行23字。铭文及器形如下(图八)∶

丁已,王易(赐)偶(携)甾贝,才(在)国,用乍(做)兄癸彝,才(在)九月,(住)惟《集成》10.5397

王九祀,暂日。何。

嵩(携)是职官名“”,即《尚书·立政》∶“立政任人·········缀衣、趣马、小尹、摆布携仆、百司庶府、…”中所言之“摆布携仆”,孔颖达疏曰∶“诸官有所务从业,从王摆布携持器物之仆,谓寺人、内小臣也。”此处“离甾”指的是任属官的甾氏之人,应是在王摆布,为王持物之近臣。创是商人中常见的氏名,但职官后所接名词能够是氏名(如小臣聘《合集》36419),也能够是私名(如小臣苦,《集成》2653),“官”是地名。此铭是记丁巳日王在粤地赐羁(携)甾贝,携能因而做祭奠兄癸器物,当时在王九年九月,衙日。最初,铭刻的◎,是标示嵩(携)甾所属氏族。由铭末以周祭记日可证其非常熟悉王的做息行历,确与商王关系密切。此处,创若做私名解,则 储(携)能是码氏;若甾做氏名解,则甾为仍氏的分收,甾是商人雄族,在武丁卜辞中多见,其地看大致在山西屯留、长子一带,故心也属于商人强宗。

又,传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躲于故宫博物院的线卤,器盖同铭(图九),共4行24 字(器与盖每行字数略有差别)。铭文如下∶

辛亥,王才(在)虞,降令曰∶回禅于我多高,贫赐楚(楂),用乍(做)《集成》10.5396

毓且(祖)丁尊。仍。

本铭学者或断句为“……我多高贫,赐鳌”【44,或断为“……我多高,然赐鳖”l**,笔者认为以后者的断句能较灵通地阐明全辞意义。

“虞”在甲骨刻辞中未见、《说文》∶“虞、行屋也,从广异声。”在此应是指王之行宫!45。“禄”,似手持有流的盛酒器奉于示前,为一祭名I’。回,馈也,《仪礼士虞礼》∶“特豕馈食。”郑玄注∶“馈,犹回也,以物与神及人,皆言馈。”“多高”应是“多高祖”的简称,“多”后可接亲属称呼,如“多先祖”、“多父”、“多锍”;在甲骨卜辞中有零丁称“高”的例子,如《合集》2612、14928、30465、33305等。“樊”是本铭仆人的私名,“贫赐鳖”是“赐贫鳌”之义,鳌福禧也l83。《汉书·贾谊传》∶“上方受鳌”应劭曰∶“鳌,祭余肉也。”《左传》僖公四年“回胙于公”,《史记·晋世家》则写成“回鳌于君”。铭文大意是∶辛亥日王在廪,命令对多高祖停止襻祭,而且赐给贫祭奠完的福胙,然因而做统祖丁祭器。最初铭记的码,是挺标明其所属族氏。

从以上对铭文的阐明,可知线与商王有较亲近的血缘关系。其启事有二∶(1)袋参与商王组织的祭奠,而且得到恩赐福昨。《周礼·大宗伯》∶“以服播之礼,亲兄弟之国。”郑玄注;“服播,社稷宗庙之肉,以赐同姓之国,同福禄也。”由此可知,货所属的心氏应是子姓。

(2)“毓祖丁”在甲骨刻辞中仅见于王卜辞。王国维先生阐明“幽”如产子之形,又像倒于人后,故引申为先后的“后,”又再引申为继体君之后”,卜辞中亦见“毓”既有“後”义同时也寓含着“后”义的用法【”,故此处的“毓”应指后面(靠近时王)的先王——后祖丁。又,本器外型为非常典型的商式卤,惟卤盖为圈足捉手,闪现商末周初期间的风气,此种款式与安阳刘家庄北M1046出土的卤(M1046∶6)类似5m,其年代当在商末帝乙、帝辛阶段,故贫卤的年代应也约在商末。且“统祖丁”之称呼仅见于殷墟甲骨刻辞,则“统祖丁”为文丁的可能性很大,而贫能为文丁做器,则贫自己必为子姓贵族,而贫所在仍族也应与王族有关 。当然未必是与时王关系亲近;而很可能是和所祭“毓祖丁”即文丁有关的王族后嗣。

综合以上三篇有关“√”之商后期长铭的讨论,可知“√”应为商人子姓贵族。灵石旌介发掘的“√”族墓地,反映了至商末仍族的一收曾栖身于商王国西部边域,那一商人强宗很可能担任了为商王朝西拓国土的职责【s】;同时也显示了商末商王国的西部边域已扩展至晋地的中南部,抵达吕梁山之东麓。

三 灵石旌介商墓周边的商后期考古文化遗存

为更深进、全面地领会商后期西部边域之商人散布情状,拟以山西灵石旌介为中心点,向四面探觅能否还有属于商人的文化遗存(图一O)。起首在东南间隔灵石旌介约138公里的长治市,其辖城内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即陆续发现有殷代青铜器。

1986年在长治市中心西北5公里的小常乡发现小神遗址,1988-1989年停止发掘,计得陶窑1座,灰坑35座。出土遗物多为泥量灰陶,器类有簋、鬲、豆、罐、盆和瓮54.

此中Ⅲ式鬲(H96∶1)的形造与苗圃北地出土的Ⅱ式鬲(SH317∶29)类似;Ⅱ式豆(H105∶1)与苗圃北地出土的Ⅳ式豆(GT208 ⑤B∶256)形造相仿【39】。小神遗址年代约相当于股墟文化一期至二期。除陶器形造与殷墟地域类似外,其他出土的石器、骨器也与殷墟地域出土的同类器类似 ,可证此地应属商人边域地域。

1971年与1972年在长治市长子县北高庙东南约200米处出土青铜器。1971年发现铜容器鼎2、觑1、觚1、爵2、翠1、罂1和刀兵戈4、镞3,共15件,并伴出人头骨、腿骨;1972年发现铜鬲、焊、觚、爵各1件,陶鬲2、豆2,同时也伴出人骨57,可见应是两座墓葬遗存。第一次发现的铜器形造属于殷墟文化二期偏早阶段,第二次出土铜器年代当在殷墟文化一期 。

1987年在长治市西北24公里的屯留县上村发现铜簋1、爵1、戈1、铃2和陶鬲1件,从组合看应系出于墓葬。由铜器形造看,其年代约属于殷墟文化三期59。

1986年位于长治市西北84公里的武乡县,在丰州镇上城村发现一组铜器,系墓葬所出,墓葬形造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铜器计有容器觚2、爵1、壶1与刀兵戈2、削1、镦1、弓状器1m。从觚、爵的形造来看,其年代约在殷墟文化二期。

上述长治市辖内的商代墓葬,多损坏严峻,已无从得知详尽的墓葬轨制,但从出土铜器形造、纹饰几乎与殷墟铜器无别,处所特色不明显【",可知此区域从武丁期间起头便已属于商王国的边域范畴。

1982年在灵石北约54公里的汾阳杏花村发现殷代遗址与墓葬,杏花村六期有相当于殷墟文化期间的遗存,且同期间的遗址与墓葬闪现出较大的差别,墓地表示出较多的商文化因素,而遗址则较多地闪现本地居民之土著文化 。间隔灵石旌介墓地如斯近的一个处所部落,理论上应与其时驻守在灵石旌介的商人有所往来,故才会在

此外,在灵石西北约102公里的柳林高红遗址,有大型夯土遗址,是一收商后期异于商文化的方国文化遗存“,从突破夯土的灰坑时代为殷墟文化二、三期来看,其始建年代不晚于股墟文化二期囤。

灵石西边的石楼——绥德类型虽有部分器物具备典型商文化的特征,但其素质其实不属于商文化系统照。

在灵石南边约170公里的垣曲东关古城,属于殷墟文化期间的文化遗存仅存1座半地穴房址,且陪伴出土的陶鬲、罐、盆的形造“,与殷墟出土的同类陶器差别。

位于灵石南97公里的浮山桥北墓地项,大型墓墓向皆为东北向,墓内有腰坑,坑内殉犬以及殉人的墓造、葬造与商人风俗非常接近,但小型墓出土的随葬陶鬲、陶罐等则与殷墟出土同类器差别,形成此种差别当然与身份品级差别有关,但也透露出墓主可能是与商人有所来往的本地土著。另,被盗逃回的6.觚1Ω,形造契合殷墟文化二期同类青铜器特征,且铜器上多铭文“先”字“。在宾组卜辞中可见先氏及其同名之地,如《合集》4068、9427,展现先氏与商王朝有所往来。

四 结 语

综上所论,商后期商王国西部边域的扩大,闪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开展。约在武丁期间,商人便已翻过太行山进驻晋东南,在长子、屯留、武乡构成边域防线。然商人在西部的扩大上,肯定遭到很大的阻力,因从国前发现的商后期文化遗存的散布态势来看,在灵石旌介墓地北、东、南面的文化遗存,多非属商文化系统,灵石旌介商墓是近于孤寂地存在于异文化圈内。由此可知,商后期商王国西边的边境虽已扩大至吕梁山的东部,但在边域范畴内栖身的商人是呈点状散布,而非线与面的展开。那同时也使得灵石旌介商墓中一椁三棺或二棺的奇异墓造与随葬非商文化的器物习惯得到阐明。孤军深进异文化圈的商人贵族,在落地生根之后,肯定也会吸收一些本地或临近的外族文化要素。同理,浮山桥北墓葬中大、中型墓闪现深挚的商文化色彩,而随葬陶器却大多闪现处所色彩,那是本地上层土著效法进修商文化的成果。那种文化既有明显区别,但又相互交融的情形,正闪现了商后期边域文化多元合成、商人与外族长短不一散布的特征。

0
回帖

灵石旌介商墓研究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