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最被漠视的一方当属孙吴。
《三国演义》名为“三国”,曹丕、刘备称帝均有专门章回,而孙权称帝不只没有专门章回,连描写其称帝的内容也不外两百余字。孙权本人更是因为在逍远津之战中被张辽以少胜多,杀得大败,现在被调侃为“孙十万”,加上孙权背刺关羽,偷袭荆州,使得孙吴政权在袭杀关羽后的汗青“形象”一落千丈。到了演义后期,从诸葛亮南征孟获到三分回晋,题目中呈现孙吴人物的章回更是屈指可数。
孙权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演义中被漠视,不代表汗青上的孙吴政权是能够被不放在眼里的。且不说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中国正式进进三国时代后,孙吴仍与曹魏在长江一线打得有来有回,同时鼎力开发南方地域,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域的经济开展。
孙权称帝后,孙吴政权在汗青中最触目惊心的政治事务并非对外战争,而是太子孙和与鲁天孙霸之间的“二宫之争”。在此之后,孙吴屡次发作同室操戈。那就很希罕,三国鼎峙场面地步尚未完毕,随时存在灭国压力的孙权后人们为何如斯热衷“自相残杀”呢?
骨肉相残,赤色东吴
孙吴立国之初,其实不存在继续人问题,孙权长子孙登为人贤达,深孚寡看,可惜英年早逝。孙权二子孙虑,在孙登之前亡故,因而三子孙和继任太子,但同时,孙权偏宠四子孙霸,封其为鲁王,与太子争锋。最末,孙权废孙和、杀孙霸,选幼子孙亮继位。
工作开展到那里,已经是宫斗剧的典范剧情了,那些年大火的古拆剧《琅琊榜》《庆余年》都有太子与受宠皇子争斗,双双落败,最末由排名靠后的皇子继续皇位的桥段。但汗青往往比小说愈加触目惊心。
《庆余年》中的太子。来源/电视剧《庆余年》截图
孙亮继位后,孙峻辅政,孙权之女孙鲁班与其联手,借机将废太子孙和与孙鲁育(孙权另一个女儿)杀死。孙亮年幼继位,亲政后试图从权臣孙綝手中收回权利,却被孙綝废黜杀死。之后,孙权第六子孙休继位,孙休与张布、丁奉结合,杀死权臣孙綝。至此,孙权后人自相残杀的乱局才算告一段落。
孙休继位六年后驾崩,太子孙(wān)不外十岁,诸臣迎立孙和之子孙皓继位。孙皓继位后,又杀孙休之子孙、孙(gōng)。毫不夸饰地说,孙吴政权立国以来,“自相残杀”那四个字陪伴其一生。
接下来,我们从间接原因、底子原因、客看原因三个方面来探究那部充满血腥的宫廷斗争史。
当断不竭,必受其乱
形成孙权后人自相残杀的间接原因,是孙吴政权的开国之君孙权在立嗣问题上的举棋不定。
孙登在《三国志》中有贤达之名,为人好善,辅助孙权,治国有方,可惜英年早逝。继之被立的孙和也颇有才德,孙登曾对孙权定见:“皇子和仁孝聪哲,德性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看。”
但是,孙和刚刚当上太子,孙权又因为喜欢四子孙霸,将其封为鲁王,以至赐与太子同级待遇。
根据《三国志》卷62《是仪传》的记载,其时的鲁王傅兼尚书仆射是仪劝谏孙权,说太子和鲁王待遇一样,有所不当,但孙权不为所动,由此令鲁王产生了非分之想。
孙权没有正式册立皇后,步夫人是往世后才被逃封为皇后。所有的皇子理论上没有嫡庶之分,套用《琅琊榜》里誉王的台词,鲁王心态恐怕就是“他非嫡非长,有什么争不得夺不得的”。孙和与孙霸之间的争斗,加剧了孙吴政权本就存在的派系争斗。等那场闹剧到了举国平分的地步,孙权才不得已废太子、杀鲁王,搀扶幼子孙亮继位。但是,孙权对太子的打压、对鲁王的放纵,已经形成不成挽回的后果。幼子孙亮虽有聪明之名(《吴历》记载了孙亮通过老鼠屎的干湿水平断案的故事),但事实少小继位,主少国疑,又无根底,最末被权臣所害。能够说,恰是因为孙权没有处置好孙和与孙登的君臣关系,才开启了吴国自相残杀之大门。
除了举棋不定外,孙权还放纵孙鲁班干政。女性参政,素质上并非落后的表现。孙吴政权从草创之初就有女性参政的传统,如孙权生母吴武烈皇后,在孙策身后、孙权出掌政权的关键期间,恰是她辅助军国大事,起到了不变政权的感化。但是,放在吴大帝时代,全公主孙鲁班的干政却使得吴国的互杀场面推波助澜。
孙鲁班和孙权。来源/吉林卫视节目截图
孙鲁班之母为步夫人,孙和之母为王夫人。因王夫人代替步夫人得到宠幸,孙鲁班不断深恨王夫人,恨屋及乌,连带孙和也一路恨上了。
孙鲁班在二宫之争中,站队孙霸,在宫中煽风点火。先是在孙权面前诽谤王夫人,使得王夫人忧愤而死(《三国志》卷59《孙和传》)。二宫之争中,又使全琮与陆逊反目,尽量搀扶帮助孙霸。
在二宫争斗愈演愈烈的情状下,孙鲁班为本身找好后路,将全琮侄孙女嫁给孙亮,同时结交孙峻。孙权垂死之际,孙鲁班阻遏父亲复立孙和的行为,在孙亮继位后又设想杀戮孙和。
然而,步夫人另一女儿孙鲁育则站在孙和一边,最末被亲姐姐借孙峻之手杀戮。后来,孙鲁班又与孙綝争权,失败后被赶出京城,最末孙鲁班随其子全怿出走魏国。孙鲁班的兴风做浪使得孙权后人的互相残杀并没有跟着孙亮的继位而完毕,对孙和赶尽杀绝的做法对后来孙皓残暴性格的养成产生了必然的影响。
党派之争,寡心难齐
孙权的一系列问题并非形成互杀场面的底子原因,最底子的,仍是吴国内部的派系问题。
东汉末年曲至三国期间,其内部往往有数个地区集团——如董卓,其内部有凉州武人集团与吞并丁原后的凉州武人集团;袁绍,内部有颍川集团与河北集团;刘备,有在北方聚集的素交集团、荆州的荆襄集团以及益州集团,还有部门凉州集团;孙吴那边,能够分为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加上宗亲权力。
孙权之父孙坚虽是吴郡富春人,但并不是名门看族,在江东的威信远远不及陆、顾等大族。孙坚的晋升,靠的是军功,而孙坚身后,孙策借居袁术处,单独领兵后,收拢的周瑜、鲁肃、张昭、张纮、吕蒙都是来自淮泗地域。
孙权之父孙坚。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毫不夸饰地说,孙吴政权在创建之初,次要依靠的是淮泗集团。孙策本人在征讨江东时,对江东世族多有加害。在杀戮名流许贡后,孙策也被许贡食客谋害。临死前,孙策让弟弟孙权继位,认为孙权能够稳固江东:“举江东之寡,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全国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执政初期,倚仗的仍然是淮泗集团,但也逐步拉拢江东世族,将其吸收到权要系统之中。到了孙权称帝时,以顾雍、陆逊为代表的江东世族已经成为无足轻重的派系。那是孙权有意搀扶的成果,顾雍、陆逊先后担任丞相。在孙权称帝初期,两大派系的抵触其实不明显,得益于张昭、顾雍、陆逊等人的品学,两个地区集团根本息事宁人,以至互为通婚,有合成的趋向。
然而,两个集团存在着政治目标的抵触。淮泗集团仍然保留着北伐曹魏的目标,周瑜、鲁肃都有辅佐孙权一统全国之志;而江东集团则更偏重守旧江东。孙权称帝后,那一矛盾不甚明显,因为孙权本人在履历屡次失败后,就已经对北伐曹魏不甚积极,以至一度对曹丕称臣,获封“大魏吴王”。称帝之后,整个孙吴政权逐步江东化,以顾雍、陆逊为代表的江东集团逐步权重,而那一集团恰是太子孙和的撑持者。
《三国志》卷59之《孙和传》注引《通语》的记载:“初权既立和为太子,封霸为鲁王”其时,丞相陆逊、上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墨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是太子一边的;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是鲁王一边的,形成了“中外权要将军大臣举国平分。”
根据那段记载,我们来阐发下太子党与鲁王党的政治派别。太子党中,陆逊、顾谭、墨据为吴郡人士,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吴郡中还有陆胤、顾悌、张纯、吾粲均为太子的撑持者。除了吴郡人士,太子党中的诸葛恪为淮泗人士,施绩(墨绩)为孙坚旧部墨治之后,非吴郡人士,滕胤为北海人士在会稽任职,丁密为会稽士族,孙鲁育为墨据之妻。太子党是一个以吴郡人士为主、以顾陆两各人族为核心、包容了多方权力的派系。
鲁王那边,步骘为淮阴人,是鲁肃的同亲。吕岱同样为南渡人士。吕据为吕范之子,则属于汝南人。全琮则是吴郡钱唐人,但与顾雍、陆逊如许的士族有所区别,属于凭军功晋升的将领。全琮与陆逊的反目,也是孙和与孙霸争相争的表现。孙弘是江东人士,但与孙和不合,因而加进反对太子的鲁王阵营。此外还有吴景之后吴安,淮泗人士杨竺、诸葛恪长子诸葛绰,以及孙鲁班、孙峻、孙奇等宗室成员。鲁王党是以全琮为核心,包罗了浩瀚淮泗人士的上升军功集团。
步骘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孙权在二宫之争初期冲击太子一党:太子党的顾谭、顾承先被放逐交州;陆逊则被孙权呵斥,忧愤而死;陆胤、吾粲下狱,吾粲死在狱中。党争后期,孙权末于意识到团结的严峻后果,先是再次冲击太子党,将墨据等人或徙或杀,接着又将孙和废除,孙霸赐死,将鲁王党中的孙奇、吴安、全琮次子全寄诛杀,将杨竺的尸身扔进江中。
陆逊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孙权如斯操做,是因为顾忌陆逊等人的权力,顾、陆两家相继为相,朝中构成了以两各人族的为核心的派系,那一派系恰好又是太子的撑持者。鲁王那边,则是处于上升阶段的军事将领以及部门镇守边关要地的宿将,正好能够借此冲击陆逊等人。但是,那种冲击并非扑灭性的,陆逊往世后,陆氏家族仍然得到重用就是例证。而在陆逊身后,鲁王党中的稳重派也没有进一步扩展虐待。孙权最初将两党中的激进派赐与冲击,勤奋肃清党争带来的恶劣影响。
孙权的临末安放,以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为班底嘱托后事,除了孙峻为宗室外,诸葛恪、吕据为淮泗人士之后,孙弘、滕胤为江东人士但非江东世族,能够说是平衡了两派人物的关系,可谓专心良苦。
孙家热衷于互杀,还有第三股权力的影响,那就是孙家宗室。孙权在执掌江东后,通过平定山越等战事逐渐提拔孙氏宗亲的地位。在宗亲之中,本就有很多野心之辈,例如孙坚之弟孙静的长子孙暠,在孙策身亡后就图谋自立。孙暠之孙孙峻、孙綝更是孙吴政权后期的闻名权臣。孙亮继位后,孙峻先杀死诸葛恪,大权在握,以至行废立之事。加上孙鲁班野心宗室独霸朝政,也是孙吴朝局动乱的重要原因。
限江自保,无心北伐
再来看客看原因,孙权后人敢如许折腾,从客看上来说,是他们并没有感应亡国的压力。
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促使其称帝的重要原因是,公元228年,吴军获得了石亭之战的成功,也就是《三国演义》里吴国的高光时刻之一——“周鲂断发赚曹休”。
吴军在陆逊的批示下,精心规划,诱敌深进,在石亭大败魏国大司马曹休率领的魏军,曹休不久后饮恨而亡。吴军一战打出了24年的和平,魏国曲到公元252年孙权往世,才再次大规模攻吴——倡议东兴之战。
因而,在整个孙权称帝期间,吴国的国境线是相对平静的。魏国将次要精神用于应对季汉。之后又履历了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并没有精神谋取吴国。二宫之争发作在242至250年间,恰是魏国内斗正酣之时,可谓颇得天时。而孙权一往世,魏国就策动东兴之战,却被诸葛恪击败。之后,诸葛恪北伐失败,又被孙峻所杀。
诸葛恪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除却天时,还有天时。虽然常说守江必守淮,但孙吴政权始末未能攻取淮河流域,而是将长江防线发扬到极致。诸葛亮就认为孙权虽不克不及渡江北伐,却足以限江自保。曹魏以及代之而起的西晋,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擅长水战。而孙吴政权则对长江防线停止了层层加固。
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汗青军事天文要览》总结了孙吴“限江自保”的七层含义:
一、依托长江,停止要点防备;
二、守在江北,在江北成立前沿防线;
三、沿江遍置烽火台,江防连成整体;
四、摘用世兵造,沿江重镇卫戍之兵多为举家居于一地,将士安土重迁,擅长坚守;
五、以攻代守,不时出击;
六、对季汉实行关限防备,守住长江西大门;
七、稳固疆土,保江东而看成败。
那一战术是胜利的。刘备夷陵之战、曹丕亲征伐吴都没能获得成功。孙权往世后,孙吴与曹魏和西晋交战互有胜败,但整体连结了长江防线。哪怕是到了末帝孙皓执政初期,在陆抗、丁奉等人的辅佐下,孙吴的江防仍然得以庇护。孙吴政权还未到亡国的地步。比及孙吴名臣相继往世,孙皓日渐残暴,外乏良将,内有奸佞,民气尽失,才被磨刀霍霍的西晋戎行一路攻破。孙皓出降,孙权后人的自相残杀总算完毕了。
虽然孙吴政权有着齐全的军事防备系统,但孙权及其后人并未安不忘危,而是近乎疯狂地内耗。你方唱罢,我方退场,在那漫长的内斗中,消耗国力,丧失民气,最末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