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欢的李恪为皇太子?显示李世民一生的更大失误
文:洛轻尘
01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因曾被提名储君人选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杨吉儿的原型。相传,李恪是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因带有隋朝血统而错失皇位,但事实实的如斯吗?
李恪的生母是杨广的女儿,但并未被封爵过什么公主,和嫡长女南阳公主的地位不成同日而语,杨广四处“巡游”都是把南阳公主带在身边的,而杨公主和寡姐妹被遗忘在长安城,当李渊的戎行踏破城门之后,她们被当做战利品,分给了皇子和大臣。
从最初被分给秦王李世民来看,杨公主在那些被杨广遗忘的公主里,可能地位也不是更高的。其时的太子是李建成,假使杨公主做了李建成的小妾,等其登基后,再不济也能混个三品以上的嫔妃,而给亲王做妾,地位则要低微的多了。在讲究尊卑的古代,那种考虑是很需要的。
杨公主第二年便生下皇子李恪,七年后又生皇子李愔,史乘称其为杨妃。现实上,那其实不代表她生前就是妃的位分。唐初有贵、淑、德、贤四个妃位,李世民的后宫里,韦贵妃的封号是明白的,杨淑妃是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遭到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出处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可见,李世民的后宫,四妃之中底子没有杨妃的位置,她最多是九嫔之首,也就是二品,身后才被晋升为妃。
为何要斤斤计较杨妃的档次呢?自古以来,有“母凭子贵”一说,同样,子也能够凭母贵。杨妃其实不受宠,因而唐太宗对李恪那个儿子的豪情也很一般。
那点能够从对诸皇子的封地得到印证。除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别的两子李泰封地在相州,李治封地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封地在秦州,阴德妃之子李佑封地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封地在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故而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李恪和太子李承乾同年出生,李承乾是嫡长子,另一个庶出的儿子李宽早夭,也就是说,三皇子李恪是名副其实的庶长子,在讲究尊卑又重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庶子不克不及和嫡子相提并论,但在庶子浩瀚的皇室,庶长子的地位仍是很有重量的。
即使母亲的位分不高,唐太宗凡是有一点点的偏疼,以至是公允心,庶长子李恪的待遇与四妃之子等量齐观是极有可能的,最最少不该该差太多。
事实上呢?李恪的封地在安州,论天文位置的重要性连所谓的王氏之子李恽的襄州都比不上,更别提和四妃之子不异待遇了。看看唐太宗因为给三个嫡子恩赐过多、恩宠过盛而遭到大臣几次进谏,就晓得他对李恪有多小气了。
02
有了封地之后,李恪最迟在贞看7年(634年),也就是15岁便被唐太宗送往了封地,而李泰、李治则不断留在国都。德妃之子李祐则是在贞看15年(641年),二十多岁之后才往了封地。
李恪临行前,唐太宗说了一番大事理,“家国是殊,须出做藩屏”。大意是让你们到属地往,是为了兄弟敦睦,隔绝诸皇子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
现实上李泰和李治做为太子的同母弟,又是嫡子,对太子之位的威胁更大,若实是出于那种考虑,最应该到属地的是李泰(李治尚年幼),而不是不得宠的李恪等人。
贞看12年(639年),唐太宗写了一封《诫吴王恪书》来告诫李恪,此中有一句“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意思是,不给你珍稀财物,是为了避免你变得骄奢。
在面临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立场。“赐泰物万段”,那还不敷,每个月给李泰的工具以至“有逾于皇太子”,对太子李承乾则取缔了他出用库物的限造。做为太子,不是更应该制止骄奢淫逸,而对其有所限造吗?
通过以上比照我们能够看出,李恪在李世民那里并没有后世所想象的那样受宠。
03
在后来的皇位争夺中,李恪也自始至末没有进进唐太宗的视野。
阴德妃之子李祐骄纵无常,结交了一帮奸邪之人,因和辅佐他的长史权万纪不合而聚寡谋反,后被唐太宗废黜并赐死,李祐谋反未平,太子李承乾又阴谋篡位。
李承乾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溺爱有加,唐太宗不忍心责怪他,而是将乐人斩杀。哀思愤怒之下,李承乾竟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并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差点痛下杀手。
身为太子,如斯荒唐,唐太宗仍是一味回护,费尽心血的将魏征录用为太子太师,以告诉世人绝不会废掉李承乾。
魏王李泰主编了《括地志》,唐太宗大加赞许,如获至宝,将之当宝物一样收进了皇家的躲书阁中,并连续不断的鼎力大举恩赐李泰。
李承乾不断顾忌深得父亲溺爱,而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本身做了良多让父亲失看的工作,而李泰却越来越被重视,那意味着什么?恐慌中的李承乾方案谋害皇弟李泰,成果却失败了。
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遂与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等人勾结,诡计先下手为强,起兵向唐太宗逼宫,工作很快败事。谋反之功,按律当诛,唐太宗却不忍心杀掉他,反而问朝臣应该怎么办,无一人敢应声。
最初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做慈父,下得尽天算,即为善矣。”找到台阶下的唐太宗即刻命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放逐黔州,总算保住了一条命。来济也因而得到唐太宗的垂青,官职不竭升迁。
后经进一步查实,李泰确实对太子之位怀有觊觎之心,妄图取而代之,间接招致了李承乾的谋叛,因而被降为东莱郡王,徙居均州。
04
固然李泰存心不轨,但在从头考虑储君的时候,唐太宗始末在李治和李泰之间扭捏不定,庶出的李恪底子就没有进进他的视野之内。最初确定立李治为太子,最次要的原因是想要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那三个嫡子的人命。
李治年幼,与李承乾和李泰之间没有那种势同水火、剑拔弩张的严重关系,性格又温暖仁厚,由他继续大统,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够保命。
可惜朝中大臣其实不附和立年幼的李治为太子,唐太宗痛哭涕零,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李靖等重臣面前演出了因诸子争位之事欲拔剑他杀的戏码,那才把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
既然储君已定,李恪又是什么时候被提名的呢?李治被立为太子半年多以后,可能唐太宗认为李治过于仁弱,并且年纪太小,所谓“国赖长君”,曾向长孙无忌提议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当即否决了那个提议,自此唐太宗再未提及此事。
唐太宗在立储君的时候不考虑李恪,已成定局之后又突然冒出那个设法,有何深意?有两种阐明:一是对李治那个太子不是很称心,觉得李恪比力勇猛,灵光一闪,未加多想,就试探性的问了长孙无忌。
二是朝中对李泰觊觎皇位一事还耿耿于怀,唐太宗却对那个宝物儿子非常顾虑,那就急需一件事转移朝臣的重视力,好比将太子之位的明枪暗箭从李泰身上转移到李恪身上。贞看21年(647年),唐太宗将爱子李泰再次进封为濮王。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唐太宗提议立李恪为太子都没有几诚心可言,反而将他推进了水深炽热之中,以至间接招致了李恪日后的冤死。
05
前面已经说过,唐太宗立储考虑的是三个亲爱的嫡子可以共存,“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假设立李恪为太子,三个嫡子无论名分仍是在群臣中的影响力,都比不断在封地的李恪强太多,也势必成为李恪君临全国更大的威胁,李恪会对他们手下留情吗?
以唐太宗对嫡子们的万般溺爱,事事为之方案周全的立场,他会容许嫡子全数被杀如许的工作发作吗?
退一万步讲,假设唐太宗深图远虑,实心想要换储,应该是在朝上廷议,最不济也要召集几位重臣共商大事,怎么可能只和一人提及?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也是最不成能附和换储的人,唐太宗不成能连那一点都想不到。
就算大臣们都不附和,为了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不吝以死相逼,到李恪那里却轻描淡写,长孙无忌一辩驳,就没有下文了,他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诚心能有几呢?
此时固然魏征已死,但房玄龄、李靖那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丁壮,手握兵权,若是食了秤砣铁了心要立李恪为太子,又岂是一个长孙无忌能摆布的?
改立李恪为太子遭到否决后,唐太宗一点沮丧懊悔之意都没有,没几天就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大摆宴席,“酒酣起舞”,兴致非常的高,并例外将之封爵为亲王,早将李恪的工作抛之脑后了。
反看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将来平安得不到保障,愁得对天长叹,以至“心不乐,悲歌”,临末前,刘邦特意留了手诏给太子刘盈,要改日后必然赐顾帮衬好赵王如意。
欲立李恪未果,唐太宗既没有给他抵偿,也没有对其停止过多的安放,好比告诫太子李治以后要善待那个提名储君的哥哥,不克不及兄弟相残。由此能够看出,李恪在唐太宗心目中有多大的重量了。
06
有人认为李恪带有隋朝血统,所以没有被立为太子,也许有那方面的些许因素,但最次要的原因在于他不是嫡子,也得不到父亲的溺爱。根据古代的父系宗法轨制,李恪为李世民的亲生儿子,就是李氏传人,完全有资格继续李家的全国。
假设因母亲是前朝公主而没有资格继续皇位,唐太宗底子就不会提名立他为太子。长孙无忌在辩驳时,列出的第一条因由就是李恪的两朝血统,不宜做太子。事实上,长孙无忌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没有提到他的特殊血脉。可见,那一点底子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
况且两朝血统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工作,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不变公主;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的母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不负父看,对亲哥哥李泰优待反常,“车服羞膳,特加优良”。而其他的皇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特殊是李恪,当初曾被提名太子,又是庶长子,身份地位较为尊贵,就算对皇位构不成威胁,有时候仍是需要杀一儆百树立一下帝王的严肃的。
永徽4年(653年),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阴谋造反,诡计拥立荆王李元景(唐高祖李渊第六子)为帝,方案泄露后,唐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设想令房遗爱诬蔑李恪亦是共谋,李恪被迫牵扯进来。
史载唐高宗曾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宥他们的死功,能够吗?”
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往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和盖长公胁从逆,都以国度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那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为了施舍恩德随意改动法令呢?”此言甚得高宗之意,于是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被杀。
太宗和高宗父子都是演戏的高手,下面的大臣也皆是擅长察言看色的灵敏之辈,太宗不想李承乾死,他们就顺水推船,让李承乾颐养天算,高宗急需稳固皇位,树立皇威,他们就引经据典,杀之然后快。
07
李恪再怎么说也是皇帝的长兄,一不留心还会无辜被杀,谁还敢认为皇帝是柔弱可欺的呢?根据政治的考量来看,与其说是长孙无忌谗谄了李恪,不如说是高宗为了甩掉仁厚柔弱的帽子,威慑皇族和重臣,“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后来长孙无忌垮台后的平反平反,更凸显了皇家的冷血算计和李恪命运的悲催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太宗皇帝的一次心血来潮,提名李恪为太子,不单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益处,反而招致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嫉恨,为后来被冤杀埋下了一颗按时炸弹。太宗皇帝若是泉下有知,会不会对此有所愧疚?
虽然杨妃和李恪在电视剧中经常被太宗捧在手心,光景无限,但只要我们认实研读一下汗青就会发现,李恪末其一生,都处于十分边沿的境地,太宗立其为储的挡箭牌效用和高宗蓄意为之的杀鸡儆猴,都是他的致命毒药罢了。
做者:洛轻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造造,并享有版权。未经受权,不得转载,欢送转发伴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