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后半期,安南(今越南)内部因政权更迭战乱四起。回仁府的阮文岳、阮惠(后改名阮光平)兄弟率兵推翻黎氏王朝,国王黎维祁出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国王之母亲老婆向清廷求援。乾隆帝鉴于自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封爵大越王黎维禧为安南国王始、黎氏王朝即守藩奉贡,对清廷非常恭顺,决定收兵搀扶帮助黎氏,恢复黎氏王朝在安南的统治。乾隆帝令两广总督孙士毅统军征讨、清军很快攻占了安南宣光,兴化等处,拥立黎维祁从头秉承了王位。但是次年在清兵欢度年节时,遭到阮惠的大举反攻,清兵仓皇应战,损兵折将。
阮惠固然击败清军,灭了黎朝,但他深知要想不变次序,加强统治,必需颠末清王朝的封爵才气获得合法地住。阮惠为改变清廷“扶黎灭阮”的政策,不竭谋求改进与清朝的关系,数月之内屡次遣青鸟使奉表进关,乞求清廷的原谅,乞求容许纳贡通商,封爵他为安南国王。面临阮惠固执的行为和安南的政局,乾隆帝颠末慎重考虑,决定改动对安南的政策,由扶黎改为扶阮,封爵阮惠为安南国王。两国间的友谊得以进一步开展,彼此间商业往明天将来趋频繁。
安南居民以农耕为主,邻接广西、云南两省,与中国有着持久边境商业往来。
为了纪念清军收兵安南所获得的数次胜仗,同时褒扬在战争中广西提督许世亨,总兵尚维屏、张朝龙等将士效命朝廷的勇猛行为,乾隆帝命官廷画家创做了6幅反映平定安南的重要战争图。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图成之时,乾隆帝根据老例为此图册写了序,略述创做此图册的因由。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和广西提督许世亨管辖1万清军出镇南关征讨安南。第一场重要战争是寿昌江之战。十一月十三日清晨,清军总兵尚维屏、副将庆成率领广西兵1000余名,抵达浓雾充满的寿昌江。安南阮惠为阻遏清军过江,事先砍断了江上的浮桥。清军只得暂时砍竹编筏,冒着江吞水淹的求助紧急,渡至对岸与阮军交战。
图为在波澜翻腾的江面上,清军六人一个筏,边渡江边持枪向对岸的阮军射击,又有荷枪持盾的清兵正急速地渡竹桥。配备落后的阮军见状,未及与清军正式交战便一败涂地。此役生擒阮军百余人。
寿昌江大捷后,清军群情振奋。进攻到三异柱右,以枪击炮轰,箭射刀劈,杀得阮军无处可逃。此役共斩杀阮军数百名,生擒100余名,获得了全胜。
三异柱右之战后,清军挺进阮军缜密防卫的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宽阔,阮军位于地势高的南岸,据险列炮,防卫安稳。清军一时无法结筏横渡。初战清军将士即死伤数人。广西提督许世享见此情景,令兵士垒土筑墙,尽量强攻。两边摆列炮位,隔江对轰。为破敌营,孙士毅决定以出奇制胜战术,命义勇佯拆移运竹木搭盖浮桥,做欲渡江之势。同时命总兵张朝龙领兵2000人于夜半时分,用竹筏及农家小船陆续暗渡。清军随后倡议总攻。阮军积尸江岸或漂流至江面者达千人以上,被擒500余名,被夺大炮34门。阮军败逃者只一二千人。
图为在清军水,陆两面夹击下,阮惠军营火光冲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十九日破晓,清军进抵富良江北岸。阮军在江心驾驶大小船只施放枪炮,清军则觅取沿江农家小船及竹筏与之对击。二十日,清军在许世亨、张朝龙的率领下击鼓乘筏,勇夺敌船30余艘。一鼓做气大败阮军,生擒100余人,杀死三四百人。
图为清军主力乘坐从阮军手中攫取的大船陆续抵达南岸,阮营中许多人已无心再战,慌忙出城伏地称臣。那时在江面上展开的另一场战斗还未完毕,游击张纯率领小船数十只,向被包抄的阮军船只上抛掷火球,欲火烧阮军。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清军遭阮惠军偷袭,伤亡惨重。二十五日,乾隆帝得到孙士毅关于城池失守的奏折后,非常震动,决定从安南撤军,并命福康安为两广总督,速至镇南关打点善后事宜。
福康安于二月初十日向乾隆帝奏报因安南事急,他现即取道漳泉赴粤督办。为了加强福康安到差的自信心,乾隆帝在此折上珠批“面前目今不成无汝,一往整顿也”,认为福康安是当前可以准确处置此事的更佳人选。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阮惠遗其侄阮鲜明奉表抵达避暑山庄,乾隆帝于山庄内的卷阿胜境召见了阮鲜明,并赐宴招待。
图为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接见阮鲜明一行,并命他伴同文武大臣、蒙古王公进座赏戏。
此册记载了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1788-1791年),清廷援助安南国王黎维祁复位及改敕封阮光平为王的颠末。
或许乾隆帝认为安南为其藩属国,此次战争无法与平准、平回之战比拟,因而战后没有勒石立碑,仅由外务府造办处以碧玉造册认为纪念。
此书共30卷,内容包罗安南内讧,安南国王黎维祁为阮氏所逐,两广总督孙士毅统兵征伐阮氏,援助黎维祁复位及清廷改敕封阮光平为王颠末。此纪略是据其时奏章,上谕定时间挨次编排,详载了事务开展的始末,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