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的轻徭薄赋政策,实给苍生减负了吗?

3个月前 (11-20 20:21)阅读2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309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99
  • 回复0
楼主

国计民生,首重财赋。从孟子倡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起头,历代王朝都标榜“民本”理念,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轻徭薄赋”四个字出自《汉书·昭帝纪》,即“国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歇息。”轻徭薄赋,即减轻徭役、降低钱粮,让老苍生能够安身立命。

不外,抱负很充沛,现实很骨感,历代的钱粮思惟固然大都倾向轻徭薄赋,但在钱粮轨制的运行过程中经常反其道而行之,能够说是屡改屡败,屡败屡改,最末也没多大功效。最末,轻徭薄赋成为中国古代纸面上的政策,苍生的承担仍然相当繁重。

何为“徭”与“赋”

所谓“徭”,就是役,那两个字经常连用,徭役是古代布衣所要承担的政府派给的无偿劳动。

自周代起,徭役就有赋役与职役之别。

赋役是人们在必然时间内为某种事项所供给的劳役,如开运河、修城池、修宫殿、修道路堤堰、运输军需物资等,即所谓“力役之征”。

职役是指根据户等凹凸,轮流征调村落主户担任州县公吏和村落下层组织某些职务,也就是为各级处所行政机构承担无偿公职,它比赋役存续的时间更长。

徭役的起源很早,《礼记·王造》中就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在秦汉及更早之前,徭役又称为“更”或“更役”,《左传‧成公十三年》:“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据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对“不更”的阐明是“谓不豫更卒之事”,而“更卒”就是指对徭役之卒的称唤。

夏、商两代,徭役比力略微,大约每个男性壮丁,每年只需要退役1至3日。到了周代,力役之法变得繁密起来,已有所谓兵役、徒役、胥役、乡役等种种退役类目,老苍生退役时间也有所增加。

敦煌壁画,丰收。来源/收集

周代实行“井田造”,八家为一井,八八六十四井为一甸,每甸512家,是一个徭役单元,其退役人数按地盘好坏分为上、中、下三等,政府设有司徒,专门负责根据每家每户的地盘好坏来定出役几。政府还设有族师,负责查验公众几来定每小我退役的先后挨次;设有乡医生,负责辨认老苍生的老幼,以确定每小我需不需要退役。那些别离受理力役税的各类事务的职官还有好几种,在此不再多说。

赋就是税,但赋的呈现早于税。赋字从武,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人力的征调,《周礼·小司徒》郑注:“赋谓出车徒给繇役也。”战国以后,赋与税逐步混合,经常也指对地盘课税,并连用为钱粮。

古代钱粮,最早是以包罗田赋在内的“贡”为其根本形式。贡即贡纳者必需履行的奉献义务。 根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都是定额贡纳轨制,征收原则是若干年农业收获的均匀数。汗青学家普及认为,那个征收的额度应该是非常之一,也就是闻名的“什一税”。后来“十里抽一”那个比例在古代中国继续了很久。跟着社会经济的开展,钱粮与徭役被视为根本征课体例,贡退居次要地位,但其残存形态曲到封建末期仍未完全消亡。

敦煌壁画,农家夫妇。来源/收集

轻徭薄赋的财税思惟

前面说过,到了周朝,老苍生的徭役和钱粮承担逐步加重。而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统治者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对内施行苛政,大幅增加钱粮和徭役;对外不竭征伐、鱼肉苍生,招致国库空虚,横征暴敛随之而来,令苍生无比痛苦。

周朝国立藏书楼馆长老子认为,公众为什么饥饿?因为统治者“食税之多”。统治者横征暴敛太多,老苍生则不胜重压,就没有才能处置消费,改进生活,也就不成能有继续的财产积存。而统治者“食税多”的原因,就是生活奢靡无度。他们讲排场、讲享受,住华美的宫殿,兴建豪华的娱乐设备,美食珍馐、华屋笙歌,消耗了大量的民力民财,老苍生苦不胜言。

因而,要使老苍生免于饥饿贫苦,就要轻徭薄赋,减轻老苍生的赋役承担,使老苍生休摄生息。轻徭薄赋的底子落脚点应在于掌握国度财务收入,而降低收入的落脚点在于统治者掌握本身的欲看,对己俭约,对民慈祥,平静寡欲,与民歇息。

楚国医生伍举,也就是伍子胥的父亲,也是一位主张轻徭薄赋的政治家。一次,楚灵王在章华造了一座高台,十分高峻华贵。史载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曲栏拾级而上,半途得歇息三次才气抵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可见章华台的修建消耗了举国之民的心力体力。

造好后,楚灵王与医生伍举一路登台,很自得地问伍举:“高台很美吧?”伍举并没有点头称美,而是提出了一段相反的定见。他对楚灵王说:“良人国,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另一位医生斗且也说:“夫古者聚货无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两小我都认为剥削过多,人民就会有“离叛之心”。

诸子百家中,儒家“薄税敛”的号召影响更大,成为秦汉以来频频鼓吹的财务教条。孔子主张“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此中,敛从其薄”,国度兴办大型工程项目要适中,不克不及太多,要合适礼的原则,做到“节以轨制,不伤财,不害民”。为此,他还曾呵斥学生冉求搀扶帮助鲁国的季氏剥削搜索苍生,他说:“非吾徒也,小子喊鼓而攻之,可也。”公开表达要大义灭亲。

孔子期看当下的统治者都能像周朝初年那样,农人为贵族耕种公田,公田收进回贵族,商贾则根据其财富和收进的几而纳税。徭役以户计数,免去白叟和小孩的退役义务,并赐顾帮衬鳏寡孤疾的人。关于税率,孔子则主张“敛从其薄”。更好是恢复行什一税率。

孔子则主张“敛从其薄”。图源/片子《孔子》剧照

孟子从其“仁政”的看念动身,“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他也主张征取非常之一的农业税,他还定见“往关市之征”,不征收贸易税,而独征农业税。

荀子认为,要想国度不变连合,轻徭薄赋是一条有效的路子。“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那表白,荀子还把轻徭薄赋看成是为国度开垦财路和实现富国的目标和手段。

儒家“薄其税敛”思惟反映了战国期间被残暴压榨的群寡要求减轻本身承担的配合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轻徭薄赋的本相

秦始皇同一全国后,对外不竭征战,对内大兴土木,都要征用多量劳动力,人民的徭赋承担非常繁重。据记载,秦朝营建阿房宫,动用70万人;在骊山修始皇陵,动用70万人;北筑长城,动用约50万人;屯戍岭南动用约50万人;北防匈奴约30万人。仅那几项征调就已动用劳力近300万人,占全国生齿总数2000万人的15%以上。

至于为包管官府和戎行所需官物粮草的转输,又有多量劳力被调发。其时为赐与河北(黄河以北、 潼关以东)戍守军士的粮草物资,男劳力根本上全数当兵退役,冻饿而死者不可胜数。

同先秦比拟,秦代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呈现了“须眉力耕不敷粮饷,女子纺绩不敷衣服;竭全国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的严峻场面,到秦二世时,“赋敛无度”,“苍生困穷而主弗收恤”,使社会消费力遭到严峻摧残。

秦朝消亡之后,西汉建国之初,统治者为了不走前朝横征暴敛、敏捷覆亡的老路,抉择了道家的“黄老思惟”做为治国总体思惟,以“沉寂无为”治全国,到达“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在财税思惟上表现为主张节造政府开收,减轻人民赋役承担,反对重税,认为“上求薄而民用给”。从汉高祖刘邦确立“轻徭薄赋”政策起头,不断到汉景帝刘启时,仍然陆续施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那种“以民为本,与民生息”政策,为汉朝可以逐步强大起来奠基了不成磨灭的根底,同时也为后来汉武帝攻打匈奴奠基了坚实而又安定的经济根底。

不外,汉朝的轻徭薄赋也只是相关于秦朝的横征暴敛而言,汉朝税赋低,其实低的只是田租一项,田租一般交实物,例如谷物和刍稿,刍稿就是草料。田租税率是“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确实不高。

但是,汉朝老苍生需要交良多其他钱粮,第一是“赋”,赋属于人头税,按一家的生齿数量交。昔时,未成年人交的少,每人每年交二十三钱,成年人交的多,每人每年交“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不断要交到56岁。

假设你家养奴仆了,每个奴仆每年交两算,那笔钱是需要仆人交的,那是政府为了按捺豪强权力的膨胀,假设你家是商人家庭,也要加倍,每人每年交两算,那是政府重农抑商的表示。

家里有15岁以上还没有成婚的女儿,也要加倍征赋,更高可达五算。政府那么做,显然是为了鼓舞成婚,多生育生齿。不外,假设那个女儿到了30岁还没有出嫁,你家也不消再加倍交算赋了。

第二是“更赋”,属于取代本身退役的“免役税”。那时的成年须眉每年都要给国度退役,如果在家乡为本地政府义务劳动一个月,挖个沟渠、修个城墙还算能承受的。但假设要你往戍边,你家又离边境很远,那就惨了,路上往返都得走几个月。所以朝廷就出了个法子,你不往戍边也能够,但得交钱,国度花钱雇人替你干,一年一次三百钱。

第三是“献费”,就是老苍生要为皇帝贡献一些钱,每人每年六十三钱。

第四是“户赋”,以家庭为单元,每户每年交二百钱。

第五是特殊商品消费税,汉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因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盐是国度专卖,价格很贵,买盐就是变相向国度交税。

重视,汉朝田租在全数钱粮中只占小部门。也就是说,老苍生固然能够少交田租,但是本身的承担仍然相当繁重,只是相对秦朝来说略微好一些罢了。

敦煌壁画,雨中耕耘图。来源/收集

政策与现实的差别

汉朝以来,历朝的统治者都标榜本身“轻徭薄赋”,但历朝轻徭薄赋政策实行的时间都不长。

一个新王朝在成立之初,开国之君因为亲目睹到横征暴敛招致人民起义和前朝的消亡,因而可以重视减轻对人民的抽剥,实行一些轻徭薄赋的政策。然而,跟着政局不变,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政府财务收进增加,统治集团的贪欲也随之增加,横征暴敛现象从头呈现。就算统治集团厉行变革,也仍然无法做到轻徭薄赋,例如明代张居正变革实行“一条鞭法”之后,赋与役合一,随地亩征收赋税,“薄赋”也就意味着“轻徭”。但那只具有理论意义,征敛钱粮与摊派徭役在良多情状下其实不不异,明朝人民的承担仍然相当繁重。

即便是新王朝成立初期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在现实层面看察也会大打折扣。例如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在一道上谕中曾做过明白剖明:国计民生,首重财赋,明季私征滥派,生灵涂炭,朕救民水火,蠲者蠲,革者革,庶几轻徭薄赋,与民歇息。

但是因为清初战争相继、戎马过往不息,加上河工城防、土木匠程,徭役非但不克不及轻减,滥加差役派夫反而成为凸起的问题。时人称:“王师屡出,河工告急,派粮科、派梢草,转运数百里之外。其一二仅存之孑遗,困于征输,颠仆道路,枯槁家室者,不知其几何。”四川巡抚张德地奏疏亦称:“移移王眷,会剿逆贼,叠差烦累,日无歇息。且蜀道险峻,行李等项俱系背送,皮骨俱穿。”展示了四川人民在艰辛的徭役中生不如死的境地。

清政府也一再声明要废除明末朝廷的忙碌税赋,但是因为清初赋役轨制的紊乱,以及财务困难、军需告急的双向造约,有关废除明末加征的谕令形同虚文,私征暗派非常严峻。

此外,顺治又从头开征辽饷,只是清代为避“辽饷”之恶名,一般改称“九厘银”“九厘饷”或“九厘地亩”,用以掩耳盗铃;在军需告急的情状下,清政府也会突破赋锐征收定规,停止田赋的预征。明末还只是预征三分,清初却是预征五分,因为其时粮价飞涨,愈加加重了人民的承担;曾经被明令清除的“练饷”,也因财务困难、军费不敷而从头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头加征;而清政府在关税征收上,比之于田赋与盐课,更为忙碌、紊乱不胜。根据汗青学家陈收平先生所指出的,清初的市纳税率比明代高得多,清初对明代关税的沿革,是明减暗增。

敦煌壁画,割麦扬场。来源/收集

结语

轻徭薄赋做为一种要求国度政权削减向人民征课财物、挪用劳动力的经济学说,在中国汗青上经久不衰,反映了人民要求减轻抽剥的强烈愿看。另一方面,轻徭薄赋的唤声之所以不竭,反映了古代君主专造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历来也没能在较长时间内根绝过,轻徭薄赋的各类详细主张也没有完全实现过,那是轻徭薄赋思惟在中国君主专造社会贯串始末的客看原因。

0
回帖

中国古代王朝的轻徭薄赋政策,实给苍生减负了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