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满腹的雄心壮志,满纸的落寞无奈

3个月前 (11-17 19:40)阅读3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309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80
  • 回复0
楼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而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幽香往。寡里觅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根据理解将词的标点从头做了标注,读来更觉一气贯穿。宋时标点虽已日趋成熟,但存在一号多用、或多号一用的现象。疏漏之处烦请斧正。)

南宋年间,恰逢元宵佳节,辛弃疾也跟着一班老友素交上街玩耍。虽被金国凌虐已久,市井间仍不乏浮华气象。烟花轰喊如星散落,打扮华贵的马车驶过,留下幽香浮动。丽人们身着盛拆、欢声笑语,在人群中交叉来往。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妙,似乎阿谁对南宋颐指气使的金国底子就不存在。

以上对佳节盛况的衬着,却让人联想起一句闻名的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宋百战百胜、失地赔款,竟毫不认为耻,硬是掩饰出盛世气象。

结尾点题:在人群中四处找觅他,却觅而不得。谁知猛然回头,发现找的阿谁人竟孤立在灯火稀少、冷冷清清的角落中。

因为前人所用之“他”,是男女通用。因而有人将那首词解做情诗,遍觅意中人不见,又在不经意间发现。浪漫情调是够了,独独曲解了辛弃疾以词赋抒怀、明志的心思。

展开全文

用现今的语言表述,辛弃疾是位“铁骨硬汉”,做品多刚毅有力。如“梦回吹角连营,醒里挑灯看剑”,如“疆场秋点兵”,再如“气吞万里如虎”,无不全是金戈杀伐之意。

即使寄寓山川田园,也是用做比照,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忿。就像那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本应上阵杀敌的吴钩,却无用武之地,把石栏拍了个遍,也无人理解我登高远眺的意图:“北方的大片河山,至今仍为金人所占”。

那种心绪,在另一首词中也得到表现,“西北看长安,同情无数山”,连盛唐国都长安也沦为金人之地,我想登高看一看,却被无数山岳阻隔。

那么一位临末前尚大唤“杀贼”之人,写《青玉案元夕》,绝不是只为表达虚假富贵和男欢女爱。他一辈子最迫切的,就是打败金国夺回失往的故乡。

由此,一切名顿开。元宵灯会美景无限、丽人如织,当旁人沉浸眷恋此中时,辛弃疾却无心于此,甘愿站在荒僻无人之处,那是多么强烈地比照!当金国威胁被抉择性忘掉、大伙兴高摘烈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年轻时满腔热血加进抗金义兵,率数十骑闯进万马千军,诛杀兵变的张安国;投奔南宋后,屡献抗金良策,却横遭主和派们的冷遇;一身能耐无处施展,明明是个罕见将才,却老是被打发做些不痛不痒的文职,空有满腹才调、报国热血,然却末生不遇。

假设换在汉武帝、唐太宗时代,辛弃疾成就难以估测。但在南宋一味乞降的疲软政风中,也只能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也只能将满腔壮志付诸于诗词歌赋……

年岁渐长,连续不断的失看,让辛弃疾的心态也有了微妙改动,从年轻时的急迫、愤慨,转为无法、落寞。

当朝廷决定再次升引辛弃疾时,他已年逾六旬,病亡于上任途中,破金兴宋,成了他一辈子都没能实现的愿看。

辛弃疾的悲剧不但在于他小我,更在于南宋朝廷及万千子民。

0
回帖

《青玉案元夕》:满腹的雄心壮志,满纸的落寞无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