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禹平 - 重复:电影改编的艺术基底

3个月前 (11-17 09:44)阅读3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278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566
  • 回复0
楼主

本文刊载于《符号与传媒》第21期

2022年第2期 第 150-165 页

摘 要

反复是恒常的片子现象。由根据新闻事务改编的片子,到根据实人实事改编的片子,根据小说、自传等改编的片子,再到根据旧版片子改编翻拍的片子,都是反复运动的成果。反复是不竭深化意义的符号活动。片子改编做为反复的体例之一,使片子不竭以改编的体例,将过往的体味或影像频频重现于看寡面前。片子改编是觅觅差别、展开重述行为的运动,片子改编在使文本成为崭新之物的同时,又不失对同属同类事物的根究。通过反复来理解片子改编,意在阐明片子改编的目标、形式及文化意义。

关 键 词

反复;片子改编;象征符号

反复是不竭深化意义的符号活动。片子改编做为反复的体例之一,使片子不竭以改编的体例,将过往的体味或影像频频重现于看寡面前。片子改编,包罗由根据新闻事务改编的片子,根据实人实事改编的片子,根据小说、自传等改编的片子,根据旧版片子改编翻拍的片子,那都是反复运动的成果,是觅觅差别、展开重述行为的运动。它们在使文本成为崭新之物的同时,又不失对同属同类事物的根究。那一恒常的片子现象,又充盈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1

反复:从根据到存在

人类处在一个整体反复的聚集中,过往是如今的根底,而如今又连结着不竭衍生的形态。人类生活,就是体味不竭累积的成果。反复,是最常见的意义活动。人类对统一语言、文字的反复利用,使得语言文字得以传承。正如约翰·雷德蒙所说:“我们根究的体例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反复来进修——语言自己可能就是从反复中产生的。” (Redmond,2006, p.56) 普拉东对反复的理解,扎根于他的“回忆”理论(recollection)傍边。他认为每一种常识都存在于人们灵魂之中,但人们却忘记了它们。因而他强调进修的感化是记住(remembering);是往回忆那些人们已经忘记的常识。因而他判定,逃乞降进修只不外是回忆罢了,进修取决于勇敢的外部资本。也就是说,有一个完全的外部,又有一个回忆的动作依靠它,回忆即是反复动作。

展开全文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他几乎老是将反复称为强迫行为,并将其描述为一种“驱力”(drive),由此构成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驱力招致行为。“当行为变得反复时,那种反复就构成了驱动行为存在的证据。那是一种超越快乐原则的本能。”(Rogers, 1987)弗洛伊德还从掌握论-系统-符号学的看点角度将神经症看做一个轮回的符号,认为反复就是问题的表示体例。尼摘的永久回回学说,对他阿谁时代的能量学抱有浓郁的兴致。尼摘的永久回回根本上是时间为无限的,事务会无限反复它们本身。海德格尔受尼摘“永久回回”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新起点”(Woodward, 2014, p.18)理论。克尔凯郭尔则把反复放在高于回忆的位置。他阐明道:“反复和回忆是统一种运动,只是标的目的相反;因为被回忆的工具是被回忆过往的,而实正的反复是被回忆起来的。”(Kierkegaard, 2009, p. 3)

吉勒·德勒兹对尼摘“永久回回”理论的切磋更具有本体论意义。永久的回回是德勒兹差别理论的核心。在尼摘的《永久的回回》中,一切都在反复,但他坚信回回的不是不异而是差别。换言之,在每一次反复中,返回的不是不异,而是类似,同时又有差别。德勒兹专注于反复之中存在的改变,他认为:没有存在,只要改变。德勒兹强调,即便“反复不改动反复对象中的一切,但是却使得静看着它的心灵中的一些工具发作了改变。”(德勒兹,2022,p.70)“消费过程的差别,在每次反复中产生改变”(Parr, 2010, p.225)。每一次反复城市带来新的工具。

(一)反复与艺术

反复,对艺术表示而言至关重要。康定斯基(Kandinsky)认为:“反复是一种强化内在感情的有力手段,同时也创造出一种原始的节拍,而那种节拍反过来又在每一种艺术形式中到达一种原始的协调”(Kandinsky, 1994;转引自Akyel, 2015, p.11)。那种协调还可由节拍同一带来,所以拉米雷斯(Ramírez)说:“反复创造了一种同一的觉得,通过利用配合的因素,产生了一种节拍,协调、一致的形态。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个红黑相间的棋盘。从红色到黑色的反复改变成立了一种节拍感,其外形的类似性产生了协调一致的觉得”(Ramírez,2013, p.16)。

史姑娘·奥塔尔(Smith-Autard)谈跳舞与反复:“必需把反复做为一种次要体例安装于跳舞创做中”,通过反复,“一系列主题的开展和改变将不成制止地呈现”,“那应该确保内容是有趣的,并且做为反复素材能够识别”,别的,“每一种跳舞都有本身的主题。”(Smith-Autard, 2004, p.39)“没有反复的主题就会被遗忘。”(2004,p.66)跳舞中的改变和比照确保了主题的反复看寡,那就是反复在跳舞艺术中的感化。雷德蒙德(Redmond)认为在诗歌中,反复创造了一种等待的觉得,“当那种等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称心时,就会产生严重感”(Redmond, 2006, p.56),可见,反复在艺术表示中能够具有多样功用。

反复本就是片子产生的原因之一。片子产生的目标,是对人类生活体味的笔录与再现。片子历来都不是避开表象不谈,反而是重现表象、发掘表象的重要手段。片子创做就是在反复的过程中,称心各类论述的安放,如时空、人物、对话等的规则。片子反复的极端要么是完全的笔录,要么就是笼统的表达。不论是对生命的缩合,仍是对生命的夸饰表示,反复历来都不会在片子开展的历程中停行、停滞。“各类改写、改编、调用、拼贴都是操纵互文做艺术表示,且反复能够用多前言的体例”(陆正兰,2015),改编片子亦是典型的反复动作。

反复重要的是对“崭新之物”的塑造,“重要的工作反而是动作,是使反复自己成为一种改革,也就是成为自在和自在的使命”(2022, p.16);“不单用反复来反对习惯的一般性,并且还要用它来反对身手的特殊性。那也许是因为只要习惯才气从一种从外部被静看的反复那里‘抽取出’某种新的工具。”(2022, p.19)片子改编现实就是操纵反复的艺术体例将其他前言所表示的事务从头演绎,使其成为崭新事物。那是一种替代性的解听任务。人们在生活中,不免会有如许的印象,无论那两小我多么的纷歧样或者行为多么的对立,却都在前仆后继地上演着一个个“不异的生命”,“那即是人们常说的命运”。(2022, p.151)普雷瑟(Presser)和桑德伯格(Sandberg)却说,“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人生故事”(Presser, 2015, p.3),因为故事是为特定的场所而创做和改写的,它们遭到特定的布景的影响。假设没有反复的访谈,特定的办法,以及任何其他的设想,都无法整合上下文若何影响论述改变或论述若何构成动作,就没有在特按时间点对评判和自我评判的反复探查。片子只是现实化表征的前言之一,使符号更大程度上舒张得以传布。片子改编就是要在反复之中往探查看似不异的人生,觅觅差别。

(二)反复是恒常的片子现象

波德维尔和汤普森讨论片子内部的反复现象,认为“因为片子形式是一种系统——是一组同一的、相关的、彼此依靠的元素,必需有一些原则来搀扶帮助创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Bordwell Thompson, 2010, p.67)反复是使各构成单位之间产生联络的重要体例和原则,波德维尔进而提出了一个重视论述的反复理论,他更存眷文本内的反复论述现象,在他关于米尔德丽德·皮尔斯·大卫·博德威尔小说的文章中介绍了“重播”(replay)的用法,即“闪回”(flashback):“重现我们已经见过的场景”(Bordwell, 2013)。那是片子文本内部的反复论述,而放置片子全文本语境下,片子改编做品则是对改编对象的一次“重播”。

反复使各部门连系在一路,以使看寡参与片子,促成恒常的交换体例。特殊是在片子论述的问题上,反复根本上构成了片子与看寡之间的交换。当反复系统以最清晰和最协调的形式运做时,那就意味着片子具有同一性。反复是“让我们意识到片子形式中类似性和差别性是若何运做的一种办法”(2010, p.72)。

对看寡而言,他们关心的是改编的片子“出自”、“根据”什么而来,或等待可以从那个片子改编做品的蛛丝马迹之中探觅事务、人物的泉源。文本的时髦性和恒常性就在于此,它能够通过看寡和创做者的不竭提问和不竭回应,围绕某一思惟而激活更多的艺术做品。事实,感知的工具是需要借助于外力来固定的,前言表示所有思惟幻象中的可能,又通过屏幕来确定那些想象中的可能。原初做品假设引发根究,就不但单是一种短暂而偶尔的激情。有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才有了典范片子《骆驼祥子》;有了胡金铨执导的《龙食客栈》,才引出典范的《新龙食客栈》,因而又有了《龙门飞甲》;有了李翰祥的《倩女幽魂》,继而有了1987年张国荣和王祖贤版本的《倩女幽魂》,进而产生了刘亦菲版的《倩女幽魂》。反复就是在认知、再生和类似之中被掌握。

别的,影视改编做品是包罗了个别主看性的修改和移置,那是熟悉前文本的恒常体例。人们在面临一个新事物时候,老是会频频絮聒或机械替代、反复。出格在面临艺术做品时候,外部对做品的理解以至会超越安适的艺术做品,那些依托各自审美感官的变形就会不竭产生。《嫌疑人X的奉献》从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到国外改编的片子,再到中国改编翻拍的同名片子,文本的频频被提起和再创造,就是一个反复运动的过程。但是看寡其实不会因为后文本而漠视前文本,有时候以至会因为后文本的超卓,往从头温故最后的艺术做品。

基于此,反复就是典型的文本生成体例,所以对片子创做而言,反复是一个恒常的片子现象。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亲和性,不需要通过实、假来区分,因为对泉源的改编不是单纯的操纵,而是片子人根究的成果,至于好坏,则又走向另一条公议之路。波德维尔重视片子系统中反复对看寡的感化,在改编及改编重拍的片子论述系统中,有一些彼此联系关系的元素,使看寡参与到片子中,并对其产生反响。在获得受寡期看回应的过程中,意义和感情是最根本的问题,它们是正式的、战术性的构造,与反复有着密切的联络。

海德格尔认为反复就是在问题与反复的联络之中不竭地展开本身,他认为“保有一个问题就意味着:将问题自在地和惊醒地保留在种种内在力量中,而那种内在力量就使得做为在其素质根底上的问题得以可能。可能之物的反复,说的绝不是再回头挠住那些‘常见而流逝’的工具”(海德格尔, 2011, p.194)。对表象的发掘,是可潜进可能世界的深条理体验,反复不该是对所有表象的陆续、延续,而是要挠住能展现力量的具有标出性的事物。当一个平平无奇的做品展示在面前时,它是不敷以引起后续的夸耀;只要可能充盈奇异点的做品,才会被掌握,由此有了新的初步。所以德勒兹会说:“反复只要对不克不及被替代的工具来所才是一种一定的、有根有据的行为。做为行为与看点,反复所涉及的是一种不成交换、不成替代的奇异性”(2022, p.8)。

(三)反复引起前后文本的共存

改编片子,如根据实人实事改编的片子、根据小说改编的片子、根据新闻事务改编的片子、根据列传改编的片子、由某一片子翻拍的片子等,都是由“根据”而来,以新文本的形式存在。“‘反复’内含‘从头拿走’到‘再次给出’在统一个霎时里的运动改变:所有曾在又不在了的工具如今正在(或将要)进进存在”(克伦凯郭尔,2022,p.8)。笔者认为反复即是片子文本存在的艺术基底,没有对过往的反复,没有对“记忆”的创新,就不成能有别的前言形式的产生。谈跨前言的艺术表达,说到底就是反复的艺术再现。一个符号文本就能够产生一个确定的、持续的多样的繁复体,如许“一对多”的事实素质便是原型理念潜在的能够使浩瀚可能成为闪现因素,并从附庸关系中解放出来。那种抱负性的邻接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延续,可能在延续过程中还保留中着某种内在性和差别性。

反复在片子创做中是必不成少,人无法消解对过往的分析,因为过往无论胜利仍是失败城市以较为“客看”的形象成为人研究的对象,而改编则能够注进主看的阐明,使对象有再生的效果,从而使得看寡在反复的体味中得到快感和称心。片子改编后的文本,就是将根据转为存在,那是反复运动的成果。现实与文本是无限尽的对象关系,而改编文本对文本自己而言又是超越关系,或者是维度外延的关系。

毫无疑问,反复使得前文本与后文本共存,曾经的现实其实不会因为文本的反复性而消逝,反而通过当下现实构成了前后相继的存在必然时空间隔的共存系列。比起文本的派生,笔者更情愿将其理解为同在的包罗主体设想的再生文本。片子改编是一个强逼性的反复,但是又是现实现象的一种主动性再生,那是过往与如今的共振现象。笔者认为,那也是创做主体个别的有意识创做对集体的无意识反复的唤应。“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流逝的当前,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在另一个层面上重演另一个生命”(2022, p.151)。

反复的延申其实不只是一个空间上维度,那种横向的开展是个别从头被塑造的构造,充满了个别化因素。但同时,本源的被发掘也是一种深度上的扩展,深度上的逃踪不是外展,而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即先前所存在的事物老是需要以一个新的深度往进进立体的维度塑造。所以,片子改编后的做品其实不只是与前文底细联系关系的影子,而是一个现实存在了的关系对象,关系对象从影子中脱身成为一个闪现了过往和当前的综合体。那个综合体就是以记忆和过往为根底的复杂存在,是外表容积加深的成果。

当反复不竭地发作,一个恒定的对象就被构成,从底子上递深了原做品的出名度,而看寡即是见证者和反复利用者。一旦做品不竭被改编翻拍,做品的广度即可以得到扩散,深度也能够被不竭发掘。同时,所有做品城市存在于语境之中,成为看寡讨论的参照项。因而,笔者认为片子做品被改编翻拍是有边界但却无限的反复,整体做品相互看照,存在着特定的关系。看寡对做品的觉得是有边界的,且跟着改编做品的超越性而必定或反对改编做品所笼盖或发掘的工具,事实看寡是有先验知觉和感性体味的。

片子创做者们就是用改编剧本的体例来重述过往的典范,又通过荧幕闪现它们,那是反复的运动。创做者通过那些运动,往觅觅“一种曲抵灵魂的运动、回属于灵魂的运动的问题”(2022,p.22),那是反复存在的意义。反复自己就充满可能性,那项运动让有价值的工具充满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即可汇进更多的思惟和价值,而思惟是片子做品可以长久不衰的法宝之一。所以运动着的反复对片子做品出格是典范做品而言是一定的,那种前后文本的共存现象激发着更多的艺术责备,由此构成了漫长的责备史和比力史。

2

两类反复:统一与对立

片子形式的反复办法,在片子文本内部的研究中多有阐发。针对蒙太奇的“诗意的反复”(poetic repetition),或里蒙-凯南(Rimmon-Kenan)提出的“建立性反复”(constructive repetition”),都是对内部论述形式的察看。在谈片子改编时候,学者们所面对的对象,就不但是文本内,而应当重视片子文本的外部情况。改编能够是刻板复造,也能够另立“新起点”从头建构。笔者认为片子改编还会涉及两类反复,即两类改编活动带来的反复效果:统一或对立。

(一)统一

如前所述,片子形式的同一是最重要的形式问题之一。片子的各个部门、片子与片子之间,应该严厉地彼此依靠。构建如许一个强有力的同一构造的原因是要在片子和看寡之间成立一种关系。在同一的系统之中,成立与前文本强烈的联络,亦有助于先后文本与看寡成立强联络。统一,更重视的即是那种强烈的同一式联络。文本与改编文本之间,走的是一条“类似”的道路。

沙汉姆 (Shaham)认为,片子形式的反复通过提醒来供给信息,从而在片子和看寡之间供给交换。改编片子中所展示的信息,对看寡参与片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感化。信息反复是由对我们的回忆、对人物的回忆和对故事的回忆构成的。例如看寡印象中的人物描述,被差别创做者的做品表示出来,却闪现出连接性的特征。那些连接又统一的信息特征就以反复的体例提醒着看寡,吸引着看寡参与前后文本大链条之中。笔者认为统一性的反复改编,强调更多的是反复之笼盖感化,它表现的是一种包罗、内含和扩展的关系。笔者认为此类做品其实不标榜与泉源的差别而是逃求与泉源的共喊,例如《新白娘子传奇》无论若何改编,白素贞和小青的外型都在外形与性格上契合原传奇的人物设定。

统一的反复就拍摄理由而言,是因原著、原事务或原做品遭到社会各界的存眷,由此引起了片子的改编,而此类的片子改编较多是表现“忠实”的元素,以确保不为“忠实”的看寡排斥。张皓导演的片子《射中必定》改编翻拍自《我心属于你》,根本保留《我心属于你》的故事线,以延续浪漫兼喜剧的风气;连导演、故事论述手段都不曾改变的《我是证人》,则完全忠实于安相勋导演2011年本身的做品《盲证》。好莱坞片子《无间行者》更是由马丁•斯科塞斯操刀改编翻拍香港典范片子《无间道》,导演将前文本中的故事论述战略糅合于《无间行者》之中,恰如其分地融进了好莱坞本身的文化内涵,撇往温情、诗意,改为曲抒身段臆,顺而摘夺了奥斯卡金像奖。

中日韩泰《希罕的她》(或《重返二十岁》)则间接摘用统一剧本停止反复。另一部经由中日韩三方改编的《嫌疑人X的奉献》,均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固然在各自改编中,有的复原原著委婉压制风气,有的大刀阔斧,但剧情的开展则忠实于原著。中国的《误杀》借国外之地,复原国外《误杀满天记》的悬疑情节。典范片子做品《十二公民》即是由国外电视剧改编而来,且呈现了各类片子版本,如俄国的《十二怒汉:大审讯》、国外的《十二个温存的国外人》以及中国的《十二公民》,都根据各自国度的轨制设定响应的内容,但主体仍然是复原法令与人道的比赛。

统一,就是指无论做品若何被改编,最末都是接近了同样的成果:主体的理解都处在原初环节上,无论对主题的表示是削弱仍是加强,它们都本身抉择漠视较多的差别性,抉择更多的同一、统一性。别的,所有做品固然皆属同类,是在同类范围之内延申的具有统一性的做品,但改编有好坏、正负,或者每一个艺术创做者有本身的观点、看点,他们可能不是简单的复造而是修补,同时也会涉及对立的问题。

(二)对立

反复意味着某种事物被改动,而被改动后的事物则成为当前的存在。当一部片子做品被改编,就意味着有别的的解读体例来构成另一部具有类似性的做品。所以,改编也不是单纯的记忆性反复活动,而是记忆与深思共存的认知性活动。既然是认知,那就有从头阐明的权力,改编做品做为重述做品,可能是统一性居多,但一定也会存在差别。

统一性反复的感化是填补缺失的信息或提醒看寡不要留下缺失的点,让看寡在不分离重视力的情状下跟踪片子及其改编。而里蒙-克南(Rimmon-Kenan)的早期论文《反复的矛盾形态》(The paradox Status of repetition, 1980)中提出的“建立性的反复”(constructive repetition),强调差别,要给看寡以空间,欠亨过讲述和放映来让看寡停留在片子里,那种反复会鼓舞他们走出片子,从片子外部来对待问题。里蒙-克南“建立性的反复”根本上是通过比力来实现的,通过那种体例,一步一步地显示开展反复中的改变,闪现差别的初步,并将它们联络起来的故事联络起来。在改编的片子之中,反复的感化是通过不异带来类似和差别。反复通过介进同量性而改动同量性,并通过同量性显示差别与类似。

对立,虽是如许一种反复,强调反复之中的改变,从头建构片子论述,但它更逃求“反复通过内化本身而倾覆本身”(2022, p.8)。即便创做主体在意“忠实”于原做品,但其实不代表大大都的改编做品都是原封不动。现实上,“从一个事物逐渐过渡到另一个事物其实不能消弭那两个事物之间的天性差别”(2022, p.9),在面临片子创做时,良多创做者越是想要更大的论述空间,通过多种论述战略来表现事务情节的跌宕起伏,表示出和原初事务、原做品构造的悬殊之处。笔者认为,通过反复表现差别,量疑被反复对象,就是塑造对立面或觅觅对立角度,提出疑问。那也是反复的特征之一,“它量疑法例,它揭露了法例的唯名性特征或一般性特征,而那是为了一种更为深入、更具艺术性的其实。”(2022, p.11)改编的片子做品能够是从反复中稀释出某种崭新之物,也就是从习惯性的理解中激活新的思维,构成新的符号,即与原做品更多地包罗对立的元素。反讽、诙谐是最常见的对立体例,创做者们通过反讽和诙谐的体例来倾覆被反复对象,试图在反复中再更新自我。所以德勒兹认为反复“从天性上说是僭越,是破例。”(2022, p.15)对立是极为重要的反复体例,假设没有对固定范式思维的打破和原则的反讽,那么更多的艺术内量将不会被更深进地发掘,那就成为仅仅是反复的反复,毫无新意。

由此,如许的片子做品可能存在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对原做品的主干情节停止保留,却在此根底上增加或削减某一人物角色,凸起或弱化某一人物性格;第二种,则是对原做品停止更大水平地的改动,不根据本来的范型和规则停止构造;第三种,则是戏谑、嘲讽式做品,对原做品停止别的完全对立的解读,《鬼话西游》就是在《西游记》的根底长进行夸饰式改编的做品,从而又衍生出《西游·降魔篇》等更多与原著违和的做品。就对立的成果来看,如许的片子做品表现的是一种反复和被反复者之间抵触的关系。对立的做品往往是套着泉源做品的外套,融进进更多值得责备的现实由此通过假装典范表示现象。那种看似游戏的扮装,也是常见的反复形式。很大水平上,那也具有填补的感化,再如《青蛇》那部做品就在某种水平上是对泉源做品的翻转和对立,倾覆固定思维。

在尼摘和克伦凯郭尔那里,“反复恰好被设定为对习惯和记忆的双重训斥,反复所以才成为将来的思惟:它既与古代的回忆范围对立,又与现代的习气范围对立。”(2022, p.19)对立的反复体例,现实就是脱节了“根据”。固然改编片子做品是以过往和记忆的综合为根底,但和泉源联系关系水平的深浅是能够有改动的。一部对立做品的实正意义不在于多大水平上“反对”、“变节”原做品,而是要从头界定看寡觉得的边界,掌握住教导和换位根究的角度和强度,不至于无法构成典型,又无法倾覆典范。那能够从良多跨国改编翻拍的片子中觅觅到蛛丝马迹。国外导演朴赞郁执导的《老男孩》,2013年被国外导演斯派克·李改编翻拍。相较而言,斯派克·李则一改原做品中的感情、意境道路,将故事论述的重点凸起在片子逻辑之上。张艺谋的《三夺拍案惊异》,是对科恩兄弟的童贞做《血迷宫》的改编,张艺谋一改原做品的惊悚感,反而以戏谑和诙谐的体例来展示疑案。

无论是统一的片子改编仍是对立的片子改编,都可能会引起对立的成果。即做品会闪现好坏的形态。反复的过程是困难的,因为创做者们需要将过往的表示为当前的,或者远间隔的记忆可以表示为现实的。改编自己就是一个难度颇大的工程,变形既不克不及过分夸饰又不克不及毫无根据。正如赵毅衡的阐发“汗青的朝上进步不单单是反复中包罗了正相延伸,朝上进步的反复更可能充满了求助紧急,因为不管若何提防,多半会引向与原企图完全相反的成果”(赵毅衡,2015)。事实,改编失败的例子也不乏其人。由安相勋导演的统一部影片《我是证人》,即是由他本身导演2011年的片子做品《盲证》改编翻拍而来,《我是证人》不只故事论述千篇一律,导演、论述体例等都未做改动。固然最初闪现的片子做品不克不及算完全失败,但通过如许的反复得到的价值也仅仅停留在贸易利润上,看似改编翻拍的无改编陈迹之做,却失往了反复的意义。还有些改编,把原做品中的精华丢掉之后,可能融进的反讽诙谐反而成为了哗寡取宠般的廉价笑料。片子改编应当是通过反复来获自得义,无论是通过反复博得仍是失往某些工具,反复都应该有它必需逃求的价值。

3

符号象征:朝向普及性的反复

所有的符号化过程都利用符号来表达意义。皮尔斯说,符号是取代其他事物的事物,“符号,或表征物,是在某种方面取代某人的事物”(1955, p.99; 转引自Rogers, 1987, pp.579-590),取代(represent)的意思是反复、复造、复造、替代或再现。反复的过程就是意义被造造的过程,皮尔斯说符号“传达信息”(convey information),信息则告诉领受者反复意味着意义不竭的派生。反复即是意义。“当符号反复利用累积到达必然水平,其意义就越来越富厚,最初就会呈现量的飞跃。假设那种累积是正相的,社会性地一再反复利用,会不竭增加该符号的理据性,理据性增加到必然水平,我们就称之为一个象征”(赵毅衡,2015)。

(一)象征意义的延续

英语单词symbol是基于古希腊单词symbolon而来,字面意思是“拼集在一路”,“它最后用来描述两件事,一件是整体的一部门,是团结的;另一件是从头组合而成整体。因而,从统一张纸上撕下的两块或两块陶器碎片从头连系在一路,关于持有它们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誓言’(pledge)或象征。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象征意味着任何涉及不行一方的协议——那是一种‘传统的’安放,有别于天然产生的一种安放。象征意义做为比方的、非文字的、隐躲的或神异的意义是后来的、派生的意义”(Barnett, 2015)。

“象征原是一般的比方,经由反复而累积意义才构成:文化对某个比方集体地反复利用,或是小我对某个比方反复利用,都可能到达意义积存酿成象征的效果”(赵毅衡,2022)。如《红楼梦》、《西游记》做为文化象征,恰是因为被频频传布。根据《红楼梦》改编的1936年有声故事片《黛玉葬花》、1939年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1944年的片子《红楼梦》;还有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片子更是不乏其人,1995年的《鬼话西游》、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回来》、2016年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片子,在改编与不竭从头闪现的符号活动中,将汗青文化演进成人类社群的文明。良多做品被不竭地改编、改编翻拍,素质上是因为它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某一文化的精神内核。文化的意义正依靠形式的反复来奠基根底。

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艺术行为和艺术现象是由一套完全的符号系统构成的,他在《处所常识》中写道:“艺术与集体生活的核心联系关系,不在于如许一种东西性的层面,而在于一个符号学的层面”(格尔茨,2014,p.116)。格尔茨从符号学动身研究艺术,既强调符号的象征感化,又看照符号前言在特定语境中对情面感层的感化。艺术差别于其他非艺术前言而言,能更密切地联络社会情况,融进文化元素,从而传达它所承载的特殊的感情、汗青等意义。那在不竭改编的片子艺术做品中显得尤为凸起。《唐顿庄园》因持续剧大获全胜而被从头改编为片子版《唐顿庄园》,但此中所暗射的包罗国外革命期间的工业文化、二战期间的战争文化一战对国外庄园经济文化的影响,一战前后国外上层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以及国外典型庄园的生活文化等内容,关于一个汗青悠久的国家而言,记忆的重拾恰是通过一次又一次重述、一部又一部做品来实现的。《了不得的盖茨比》、《战争与和平》、《飘》那些本已经是典范的文学做品,又通过一次次的片子前言再现为荧屏典范。

罗伯特•罗杰斯(Robert Rogers)认为,“反复老是有意义的。佛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反复’的实正意义不在于它的驱力属性,而在于它的象征方面的现实力量:做为意义的力量,而不是做为力量的意义。做为意义,反复老是形式(In-formational)的,因为它长短随机的。反复老是从头闪现,而从头闪现老是再现”(Rogers,1987)。反复的象征性力量,就是反复在屡次运动之后,能够成为一个路标,供给新的认知。基里·维罗妮卡·沙利文(Kiri Veronica Sullivan)通过存眷反复的形式,“研究早期片子中的特定群体是若何正式地、自我反射地标识表记标帜他们的特按时刻的”(Sullivan, 2017, p.802);考虑到像片子如许的文化做品能够承载他们本身的汗青,他认为“那些片子(以及他们的造片人)现实上是在揣测将来,并且纷歧定喜好他们所看到的”(2017, p.802)。

对象征的逃求,现实上是其实世界中欲看、等待的投射。其实世界无法被符号朋分开,而象征界却能够借象征符号来存在于一个理念化、看念化的世界。从包裹实在在世界元素的象征界动身,那些象征符号就是文化的内核。所以,有学者提出“那种反复的符号活动构成的记忆是意识与意义世界发作联系关系的最根本体例”(张骋,2022)。

(二)文化号召力的闪现

反复受文化号召力的影响,与象征有关,反复的运动不竭在提醒典范,提醒社会需要再现的问题。做品被改编源于文化号召力,其一是因典范文化自己所具有的意蕴而被号召。对传统文化而言,它们的片子改编是文化精华间接再现的绝佳体例。当某一意象被频频提起,人们以至将其做为某一事物的替代品时,就代表其传布的胜利性。

人类体味离不开反复,“无论是以文本为根底,仍是以读者为根底,就像当前的时髦一样,绝大大都试图描述文学事务的责备性测验考试都依靠于对反复文本特征的感知,以做为其熟悉论根底”(Metzidakis, 1986, p.159)。片子艺术亦离不开反复。反复是片子改编的艺术基底,出格在反复之中,有价值的做品才得以被频频提起。恰是因为被频频提起,所以才成为永久被讨论的对象,那即典范之所以成为典范的原因。改编自《疤面人》的《疤面煞星》,做为一部隐含厚重暴力美学的片子,仍然是以对国外梦的逃求为起点,又以国外梦的破灭为起点。片子的改编以诉说时代特征的体例反复地复习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汗青长河之中,反复就是如许不竭地唤吁文化内核的醒觉,例如文艺复兴期间,“文艺复兴”指“重生”,就是逃求古代精神的苏醒。象征事物的构成与人的心理逃求是不容朋分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到处能够体味反复整合事物的成果。因而,笔者认为,反复是象征构成的根底,而文化潜意识的号召是反复的根底。

做品被改编源于文化号召力,其二在于不自觉反复的驱动感化。关于擅长摸索的艺术心灵来说,反复的对象是明显地吸惹人的。符号学家不成制止地要对反复的符号序列停止协调;“领受者遭到嵌在文本中的路标(signposts)的指引,他们遭到那些无论行为举行若何,都参与到反复呈现的收集中的人的指引。反复的含义或意义因而派生,至少在很大水平上,从彼此感化的行为中,铭记再现,从头浮现变体,从头成立预先成立的系统,或者传布和促进它们的存在,或者斗争成为其他的,差别于它们外表上和模仿性复造的先例”(Barnett,1988)。反复使得符号对象在彼此感化之中,彼此斗争、产生变体,领受者老是会遭到反复力量的影响,无意识地加进派生意义的传布行列傍边。

反复关涉人类集体感情,人类恰是通过感情来感知外物的生命力。在德勒兹那里,片子非但不与各个艺术门类相并列;它仍是世界影像、生命影像之外第三种宇宙影像,或者第三种宇宙感知。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将影像拆分为视源自己、影像再现及影像伦理三个条理,或做出做、看和说的三重界面。“朗兹曼(Claude Lanzman)等人的集中营片子和集中营照片最能阐明朗西埃的美学政治理论,因为集中营的影像构成和再现都涉及了一个伦理的问题,而集中营照片更不但是一种影像伦理的象征,它的影像自己负载着生与死的实存问题”;“他们的存在从影像传递并获得受寡的感性分享,但那种感性体味的素质也是其本身存在的扑灭”(洪席耶,2001,p.3)。遗忘的工具被反复唤起,丧失的记忆被反复召回,遗忘-影像的关系正通过反复的驱动力联络起来。由此才会有“精神不死”之说。

因而,改编做品固然散见于列国家、各时代,但它们通过结合的形式在集合。若一部做品的内容应被群众和时代铭刻,那么主体便有意识地改编,从而又达成无意识的反复。对片子的改编等艺术形式,是在整合的立场上书写智性和感情的连系。当表象被数次反复之后,表象就不再是个别化特征,而是一个普及者。一部改编后的做品,可能是社会规约的成果,可能是支流意识需要的效果,社会文化催生了同一性和统一性。而且那种永久的聚合是无定形的,它以交换的体例被敞开。在反复带来的广延的场域里,看寡在“我们”的世界里感触感染聚合的反复,又搀扶帮助片子构造被构成。

总之,通过反复来理解片子改编,既是对片子形式的一次看照,也是对那一常见的艺术现象的一次察看。文化的现实意义通过片子的改编得以恒常在场,而且在不竭的反复运动中,改编的做品自己又成为被反复的对象而继续存在于物理空间之中。同时,反复又可分为统一和对立的转换形式,那既表白,片子改编能够是同一而延广的片子解读,也能够能否定性的意义阐明;别的也表白反复改编的片子做品面临着必定和否认的承受群体,看寡可能会因为地道机械地反复而产生共振,也可能因论述角度、水平上对原做的差别性解读而反对。然而,无论改编内容若何改进、转换,创做主体及领受者们对文本的重视和再解读,都表现某些精神的不衰不朽。末极的反复和末极的片子可能是既能够以某种体例聚集一切,也能够以某种体例扑灭一切,一种反复招致的另一种反复就是凭仗艺术做品内在的精神力量才得以被不竭反复又不竭倾覆着。

做者简介:

赵禹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博士,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研究标的目的为影视符号学,论述学。

引用文献从略,请拜见本刊注释

编纂︱刘思薇

视觉︱欧阳言多

假设那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0
回帖

赵禹平 - 重复:电影改编的艺术基底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