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东北文艺复兴”?不,东北影视从来没有式微过

3个月前 (11-15 20:57)阅读4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277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555
  • 回复0
楼主

那两年,“东北文艺复兴”一说颇为时髦。近日,《漠河舞厅》爆红后,此说尤甚。

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人,都是80后青年做家。

双雪涛(左)、班宇(中)、郑执(右)

不外,东北文艺实的需要复兴吗?文学的事先放一边,单从影视范畴说的话,东北的影响力其实从未衰退过。近20年来,东北影视履历了从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村落喜剧到悬疑立功黑色片子,再到现在多元化百花齐放的转型。

那种转型,并不是必不得以的被迫之举,其素质仍是基于时代改变做出的自调整。

东风压服西风

或许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处所,地区特色能有东北那般明显。

那个终年冷冷的“白山黑水”之地,群众对其支流印象凡是只要一个:喜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头,以赵本山、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喜剧人通过每年的春晚正式表态全国。小品也逐步代替了相声,成了看寡每年最等待的语言节目。

那些年,在很多看寡的心中,相声仿佛是明日黄花。曲到郭德纲起势,它才有了抖擞的迹象。即使如斯,现在春晚的重头戏仍是小品。

那种特有的喜剧风气,也投射到电视剧上。受造于小品的时长而无法完全展示的语言诙谐,在连缀不竭的剧集中得以尽数表达。

好比,更先“破圈”的《东北一家人》。虽不知雪村演唱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起了多高文用,但它确实将群众对东北的印象推向了高点。彼时提起东北,人们率先想起的就是豪宕、敞亮、诙谐、能饮等地区特量。

展开全文

《东北一家人》

此后,就是各人耳熟能详的赵氏喜剧。《刘老根1、2》《马大帅1、2、3》和《村落恋爱》系列,让全国看寡看到了完全纷歧样的东北。在那片“黑地盘”上,有热闹的邻里关系,有农人进城的不适,更有数不清的荒谬故事。

21世纪的前10年,东北在喜剧范畴没有敌手。纵然其他地区在勤奋表达本身的本土文化,好比京味剧、粤语剧,但不管是普及水平仍是思惟深度,仍是略有不及。至于更早的川味剧,只推出《傻儿师长》三部曲就草草收场。

可惜的是,跟着互联网时代的鼓起,赵氏喜剧逐步转型,在网友看来“深度堪比《浮士德》”的《马大帅》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更时髦、更调皮的《村落恋爱》续做。农人不消进城了,也就不再为难,就在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玩。

《马大帅》

东风压服西风。赵氏喜剧衰退之后,东北影视的边境逐步被黑色片子所占据。最典型的便是刁亦男自编自导的《白天焰火》。该片上映时获誉无数,有人将之称为“中国式黑色片子的灿烂之光”。它让“闹腾”的黑地盘成了悬疑热土。

先天的冷与后天的痛

其实,东北影视文化闪现给全国看寡的最早印象不是喜剧,而是“女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就凭仗《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和《古船·女人和网》的“女人命运三部曲”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应。

不外,那些做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东北所独有。它们类似于新世纪的“女性当家剧”,好比《当家的女人》《女人的村庄》等,更像是一种适用于全国的文化缩影。金锁、喜鹊、枣花们的命运,在各地都能觅到。

与其说它是一种乡土文化,反不如说它是一种时代烙印。和当前的女性剧、“异乡剧”实则并没有区别。发作在上海和发作在北京,讲的都是流落的故事。

时髦30年的赵氏喜剧,展示的才是斯土斯民的美学:黑地盘美学。

《村落恋爱》

那种文化属性,大多依托东北方言来构建。固然东北三省各处所言皆不不异,但对外埠人来说,恰似也没什么区别。从方言到行为,从表达体例到生活立场,东北人生成充满一种不自知的诙谐。二人转为什么产生在东北,因为过往东北的冬天太冷、太长了。冷冷培养文艺,斯堪的纳维亚就降生了颇多闻名艺术家。

彼时的赵氏喜剧之所以能做到诙谐和深度共融,在于它触及了新世纪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农人进城。当国际本钱起头向中国沿海规划,数不清的农村劳动力进进城市打工,城乡之间的传统二元系统被突破。

《马大帅》中范德彪的觅人启事

假设说,农人进城是乡土之长痛,其时尚不起眼;那么,展天盖地的“下岗”潮则是猛烈的阵痛。哪怕在现在的东北,提起“买断”,也足令人胆冷。

事实上,东北影视中的悬疑味道并不是突如其来。固然新世纪初的东北,最流行的是喜剧,但也有两部片子值得一提。别离是秦海璐主演的剧情片《榴莲飘飘》和王兵执导的纪录片《铁西区》。

它们的目光出奇一致,瞄准的都是后工业时代的东北——即《白天焰火》的故事发作前十年,矛盾还没有彻底激化的东北——《榴莲飘飘》以一种外来者的视角窥探被下岗潮席卷的东北,阿燕是香港回来的“出逃者”,她在其时的东北常识到了一种差别于香港的“残暴和无情”。《铁西区》描摹的是则是沈阳铁西区“被时代落下的人”的群像。他们被本身亲身创造出来的世界给“放弃”了。

《榴莲飘飘》

聊后工业时代的东北,就不能不提张猛和他的《钢的琴》。拍该片前,他曾拍过一部《耳朵大有福》,范伟主演。固然讲述的仍是下岗工人的故事,但时代特色其实不明显,故事也比力温情。到了《钢的琴》,张猛则彻底发作。

《钢的琴》

既然痛苦,就要逃离。网友戏言海南是东北人的第二个故土,“出走”现象也在东北影视做品中颇为常见。好比,《东北,东北》的结局就瞄准了一列开往异乡的列车。

而那,又与现实无声契合。第七次生齿普查数据展现,2020年,辽宁省4259万人,较十年前削减了115.5万人;吉林省2407万人,较十年前削减了338万人;黑龙江省3185万人,较十年前削减了646万人。“出走”仍然不断。

有趣的是,伤痛面前,东北人还不忘诙谐。

韩杰的《Hello!树先生》,是将剧痛与荒谬合成得最彻底的做品。哪个村没几个傻子,哪个村没几个笑话。那部片子让人对王宝强的演技另眼相看。

先天的冷和后天的痛,是东北影视的源泉,并交错出一场又一场的幻梦。

转型的东北影视

东北转型胜利了吗?纵览过往的四十年,东北确实在变革开放和开展过程中获得了不小功效,“铁锈地带”也在逐步脱节窘境。并且,它始末是影视创做的富矿。

往年破万万的收集片子,与东北有关的就有《东北往事:我喊刘海柱》《东北老炮儿》《四平青年之三傻功途》等做品。本年功效更是亮眼,《兴安岭猎人传说》分账破4400万,《让我过过瘾》分账破2000万,10月破万万的5部收集片子中,《四平警事之尖峰时刻》《别喊我酒神2》《东北差人故事》3部发作在东北。

别的,还有高兴麻花。即便高兴麻花的喜剧其实不完全脱胎于黑地盘美学,但其戏剧中的东北式诙谐,仍然肉眼可见。其王牌演员沈腾、马丽都是东北人。

短视频也不消多说。大火的李雪琴不竭参与综艺,以至还演了片子《逍远游》。通过短视频成名的“老四”(《老四的快乐生活》主演)、李会长(“街溜子”系列主演)积存了本身的人脉。各大曲播平台中,东北籍的主播更是数不堪数。

以及由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做家群”。做为受下岗潮影响最深的一代人的子女,他们书中有着极致的善与恶,十分合适影视化改编。

【文/马二】

0
回帖

原创“东北文艺复兴”?不,东北影视从来没有式微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