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挣扎求生的公立医院,一个现代医学史的缩影

3个月前 (11-15 04:14)阅读3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283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660
  • 回复0
楼主

提到贝尔维尤病院,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以下画面:求助紧急的流行症患者,发狂的神经病人,皮开肉绽的案件受害者,无家可回的流离汉。做为美国最古老的公立病院,贝尔维尤早已成为美国汗青中不容漠视的一部门。它救助身败名裂之人,照护最弱势群体。它禁受了未知疾病、经济动乱、政治变局与天然灾难的考验,也见证了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立异与继续存在的争议,以至在三次关涉美国总统的严重医疗危机中饰演了核心角色。

贝尔维尤曾改写美国医学史。它是美国第一家拥有妇产科、急诊室和从属医学院的病院;它成立了美国汗青上第一收布衣救护队,开设了第一所女护士学校,促使纽约市成立全美第一个公共卫生部分;它在法医学、神经病学和流行症学等方面老是走在时代前列。

同时,贝尔维尤也是艺术家和好莱坞的灵感源泉,在美国时髦文化中留有深入的烙印。索尔·贝娄、艾伦·金斯堡、理查德·耶茨都曾在做品中为贝尔维尤留下一笔,比利·怀尔德和弗朗西斯·科波拉以至把那家病院移上了大荧幕。

在美国,有经济才能的人往往抉择往私立病院逃求医疗办事,而穷户的安康只要类似贝尔维尤如许的公立病院来庇护。贝尔维尤的病人来自世界各地,此中良多人无力付出医疗费用,但贝尔维尤从未回绝过任何一位病人。那也意味着,那家病院的汗青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承担了社会对贫民应负的责任,得到的回报却近乎微薄。

闻名汗青学家、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奥辛斯基消耗数年研究与摘访,撰写了那部超卓动听的病院大汗青。贝尔维尤的故事凝聚了一座城市盘曲的开展史,也是一个国度公共卫生史的缩影,至今仍在陆续。

《贝尔维尤:美国公立病院的死与生》

[美国]戴维·奥辛斯基 著 武忠明 译

译林出书社

2022年11月

一家挣扎求生的公立病院

一个现代医学史的缩影

展开全文

文 | 潘梦琦

戴维·奥辛斯基是土生土长的纽约客。做为婴儿潮一代,他小时候对纽约最深入的回忆之一,是每年炎天爆发的脊髓灰量炎时髦病。在奥辛斯基的记忆中,脊髓灰量炎的毁坏性到处可见:患病的孩子坐在轮椅上,病院病房的墙上拆着搀扶帮助患者唤吸的“铁肺”,海滩和泅水池封闭,孩子们不被容许进进片子院或保龄球馆。为了遁藏纽约市的脊髓灰量炎病毒,奥辛斯基的父母每年炎天会带着他住到山区的房子里。

数十年后,奥辛斯基成了一名汗青学家,按他本身的说法,他的职业生活生计差别通俗,因为他完全按照小我兴致抉择研究标的目的。在他关于帕齐曼农场与吉姆·克劳法的研究出书后,奥辛斯基决定转换研究范畴,关于脊髓灰量炎疫情的儿时记忆再次浮现——那一次,奥辛斯基决定写一本关于脊髓灰量炎的医学社会史著做。在他看来,那种疾病值得存眷,不只因为它引起了普遍的社会恐慌以及猛烈的疫苗竞赛,更在于围绕脊髓灰量炎的公共卫生周济和医学朝上进步,都呈现在联邦政府干涉和大药厂敏捷扩大的时代之前,而那种地道的公共意愿气氛现在再难觅觅。

2005年,奥辛斯基关于脊髓灰量炎的著做《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木症》(Polio: An American Story)出书,该书荣获2006年普利策汗青奖。那本书引发了人们对医学朝上进步与疫苗平安的再次深思,也改动了奥辛斯基的职业生活生计。他看到本身的研究走出象牙塔,在现实世界引起回响,对一名研究者而言那是莫大的宽慰。奥辛斯基决心陆续耕作医学史。

《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木症》

[美]戴维·M. 奥辛斯基(David M. Oshinsky) 著

阳曦 译

清华大学出书社

2015年9月

2012年,奥辛斯基道别执教12年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回到家乡担任纽约大学汗青系传授和医学院医学人文部主任。奥辛斯基做出那个决定其实不随便,但是纽约不只是他的故土,那里还有他身为汗青学家更大的研究兴致:美国最古老的公立病院——贝尔维尤病院。完成下一本书的时机再安妥不外了,奥辛斯基在医学院的办公室正位于贝尔维尤,他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文献材料,还能摘访到曾在或正在病院工做的教人员工们。2016年,奥辛斯基撰写的《贝尔维尤:美国公立病院的死与生》出书。奥辛斯基曾说,他想“将那家病院做为透镜,以看察更大的议题”。

01

提到贝尔维尤病院,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以下画面:求助紧急的流行症患者,发狂的神经病人,皮开肉绽的案件受害者,无家可回的流离汉。奥辛斯基曾在摘访中谈到,他小时候假设“举行反常”,母亲就会对他说:“再如许下往就把你送往贝尔维尤。”在阿谁年代,每个纽约孩子几都曾被父母那么恫吓过。比利·怀尔德执导的《失往的周末》、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的《教父》、90年代的典范奇异片子《34街的奇观》等做品又再次稳固了人们对贝尔维尤的刻板印象:那里是一个阴沉恐惧的疯人院。

如许稍显武断的论调,并不是全无事理。纵看贝尔维尤近三个世纪的汗青,那里的就医情况历来称不上整洁有序。在任一时代,贝尔维尤的来访者也许城市看到同样的气象:在萧条破败的布景下,一名受过优良教导的医生正在医治没有医保或无力付出医疗费用的病人。那一场景可逃溯至18 世纪,那时候,一位名医由一两个学徒伴同,盘曲穿行于陈旧不胜、臭气熏天的周济院病房,给病人诊断、开药,竭尽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但是,公家的刻板印象漠视了贝尔维尤在临床护理和医学研究方面的浩荡成就。贝尔维尤是美国第一家拥有产房、急诊室和从属医学院的病院,它最早组建了布衣救护队、医学影像科和女护士学校。贝尔维尤的医生撰写的公共卫生查询拜访陈述极大地推进了美国的公卫政策,而它的法医学、神经病学和流行症学等科室中的教人员工和结业生,堪称美国现代医学的“名人录”。更让人惊异的是,在19世纪后期三次关涉美国总统的严重医疗危机中,贝尔维尤都饰演了核心角色。

做为美国更大、最多元城市中的旗舰公立病院,贝尔维尤履历了黄热病、霍乱、流感、结核病、艾滋病、埃博拉等疫病来袭,终年饱受资金不敷、安保缺失、治理紊乱等问题困扰,它的汗青充满抵触,它存在的根底从不安稳,在每一个时代,总有要求取缔贝尔维尤的唤声。为什么会如许? 回根到底,贝尔维尤的窘境恰是源于它身为公立病院的职责。

1918年,大流感重创美国,贝尔维尤的进院人数创下汗青新高,护士和医生的传染率更是让人震动。医学似乎一筹莫展,天天都有大量患者死往,其时病院的一名住院医师要单独负责500名病人。情状过于蹩脚,纽约市政官员起头考虑限造贝尔维尤的新进院人数,但最末他们没有那么做:私立病院在那场危机中感化有限,假设贝尔维尤也拒收患者,那么病人就实的穷途末路了。 成果是,在贝尔维尤,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虽然有些病人会共用床位或睡在地板上。自贝尔维尤建院以来,类似的医疗危机已成为病院的日常,那家病院几乎履历了每一种未知疾病的考验,它经常被弄得焦头烂额,有时以至不胜重负,但它始末承担着“医疗平安网”的重任。

在贝尔维尤,救助身败名裂之人,照护最弱势群体,既是传统,也是法令。《纽约市宪章》规定:“病院治理局应次要负责对贫苦病人的护理和治疗。”因而,“医疗贫民”得到免费医疗,是一种权力,而非特权。好像其他公立病院,贝尔维尤期看有经济才能者付出“全数或部门费用”,但很少做硬性要求,那些无力付出的人也遭到同等欢送。

然而,如斯一来,贝尔维尤就长久陷进了难解的困局。 病院起首要面临大量移民患者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型流行症,例如19世纪在纽约爆发的霍乱和斑疹伤冷,20世纪困扰贝尔维尤许久的结核病。那些新移民在美国无亲无故,他们飘洋过海抵达纽约时,往往需要告急医疗办事,而贝尔维尤是独一能够无前提领受他们的处所。 病院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所谓的“倾倒病人”。在纽约市,有经济才能者往往抉择前提更好的私立病院,同时私立病院也会“挑选”病人,它们喜爱能付出医疗费用、身世优良且病情不重的病人。假设碰上“可能会死”的穷病人,私立病院的做法是把他们送到贝尔维尤,因为根据法令规定,后者无权拒收病人。假设说19世纪的私立病院回绝病人,更多出于经济上的考量,那么进进20世纪,医生回绝医治病人的理由又多了一条:对未知疾病的惧怕。此中最令人揪心的例子就是贝尔维尤与艾滋病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降临纽约,其百分百的致死率和复杂稀有的症状,以至令医护人员都感应恐惧。美国医学会在1986年的一份声明中称“从感情角度看,并非每小我都能照护艾滋病患者”,那份声明接着写道,虽然医学拥有“以同情和勇气”面临流行症的“悠久传统”,但不该强迫所有人如许做。其时,大部门艾滋病患者最末都转进贝尔维尤承受治疗(再一次,那里是患者独一能够指看的处所),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贝尔维尤几乎能够与艾滋病划等号。“艾滋病海潮”让贝尔维尤的医护人员深感不安,他们承担着表露于疾病的风险,以及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然而最令人挫败的仍是那种疾病的恐惧。其时贝尔维尤的一位住院医师坦言:“目击本身那一代人的灭亡,意志单薄的人是承担不了的。”

戴维·奥辛斯基

02

除了公立病院的窘境,奥辛斯基透过贝尔维尤那片透镜,还看到了其他。300年来,贝尔维尤不断是医学朝上进步的中心舞台,那种朝上进步既是科学上的,也是看念上的。在那个过程中,朝上进步陪伴着争议和倒退,人们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收获了切莫重蹈覆辙的教训。曾令美国医学界陷进团结的病菌学说便是一例明证。

19世纪,法国人路易·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他的尝试表白,陈旧迂腐,即有机物的合成,依靠于“细小的有机物”或“胚芽”,它们悬浮在空气和水中,肉眼看不见。多年来,医学界最头疼的难题莫过于术后传染,此前较为时髦的看点是,传染源自致命“瘴气”。如今,有一批医生认为,那一难题的肇因恰是微生物,他们试图用理论来佐证本身的看点,而此中最积极的是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

1876年,李斯特来到美国参与国际医学大会,他此行的重要目标只要一个:宣讲病菌学说。李斯特认为,在病院中利用某种防腐除臭的化学复合物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率,他抉择了石炭酸。李斯特的理论效果惊人,他在《柳叶刀》上颁发的论文展现,抗菌外科大大降低了血液中毒和坏疽的风险。李斯特的演讲激起了美国同业的猛烈争论,他们从来对欧洲人的看点深表思疑。而做为美国医学立异的前沿阵地,贝尔维尤内部此时正处于巨变前夜。现实上,贝尔维尤不断饱受传染的熬煎,不久前那个问题以至差点让病院关门。19世纪中期,在贝尔维尤临蓐的妇女面对极高的灭亡风险,杀死她们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产后发热。不只如斯,对贝尔维尤1869年的55例截肢手术的内部查询拜访展现,一半以上的病人(27例)在手术后一个月内灭亡。该查询拜访并未说明所有病例的死因,凡是有说明,几乎总会提到血液中毒。

贝尔维尤不是个案。在那些年里,美国的所有城市病院都笔录了术后传染的可怕灭亡率。“所有工具都泡在脓水里,”波士顿市立病院的一名练习生回忆说,“有那么多人……得了坏疽,所有手术不能不暂停几周,因为给人开刀就是要人命。”区别仅仅在于规模。 贝尔维尤的规模浩荡:更多的病人意味着更多的手术,更多的手术意味着更多的传染灭亡。

在如许的情状下,有些医生抉择承受新理论,他们中很多人曾有过欧洲留学的履历,系统研习了细菌学、病理学和最新的外科手艺。但是,保守派也不在少数,在阿谁大都医生不会利用显微镜的时代,他们很难相信病人的灭亡是因为“看不见的病菌”。两边僵持不下,最末,促使争议尘埃落定的,竟是美国总统詹姆斯·A.加菲尔德的刺杀案。

加菲尔德刚刚就任总统不久,就遭到刺客开枪刺杀。以今天的医学目光来看,加菲尔德其时的伤势其实不求助紧急,进进他身体的枪弹绕过了重要器官和主动脉。他的主治医师召集了其时全美顶尖的外科医生,此中一位是贝尔维尤的外科收柱弗兰克·汉密尔顿。假设那些医生是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徒,或假设他们什么都不做,只让加菲尔德温馨地躺着,他几乎必定会活下来。但他们鸠拙地摸索枪弹,把没清洗的手指和龌龊的探针插进开放的伤口。最末,加菲尔德饱受多重传染的摧残,不幸离世。他的尸检陈述将死因定为枪弹途径四周的“继发性出血”,还发现有两处浩荡脓肿(脓液聚集),一处“在胆囊四周”,另一处“在腰肌和右肾之间”。

总统之死点燃了人们关于抗菌外科之价值的全面争论。一些医生认为总统死于传染,他的主治医师并没有尽到医生的职责,因为他们抗拒“当下的时髦理论”。在那年秋天的谋杀案审讯中,刺杀加菲尔德、即将被绞死的刺客拒不承受杀死总统的指控,他大喊道:“没有比那更荒唐的了……加菲尔德是死于治疗失当。”遗憾的是,他说的是事实。

加菲尔德总统刺杀案让更多贝尔维尤的医生起头无视病菌学说。而当罗伯特·科赫在显微镜下发现结核杆菌后,古老的“瘴气说”彻底被驳斥了。在贝尔维尤,之前对峙固执抵抗的教师也承认了抗菌防腐革命。医学看念的改变带来了诸多好处,挖苦的是,此中最显著的例子是另一位美国总统的存亡危机。1893年,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的口腔中长了一处恶性肿瘤,他的医生定见立即手术。然而克利夫兰心存犹疑,他担忧本身患病的动静会让国度陷进恐慌。最末,贝尔维尤优良的外科医生们为总统施行了奥秘手术。手术很胜利,多年后查抄的组织样本展现,克利夫兰所患的是一种迟缓生长的鳞状细胞癌。正如奥辛斯基在书中所写,在很大水平上,克利夫兰的生命是被加菲尔德的苦涩遗产耽误的。

03

两任总统完全差别的结局,显示了医学史中困难而迟缓的朝上进步篇章,从那个意义上来说, 贝尔维尤是浩荡汗青中一处重要的注脚,它的意义不容漠视。2014年,贝尔维尤的医护团队胜利治愈了一例埃博拉病例,整个纽约市为之振奋。时任纽约市市长白思豪明白表达,政府要向正在失血的公立医疗系统供给更多补助,公立病院系统将遭到庇护,其所供给的数百年办事,由贝尔维尤指导,是纽约的一项特色。“公立病院系统绝对不出卖,”他说,“那座城市永不会放弃它。”

前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刘易斯·托马斯讲过如许一个故事。20 世纪初纽约市一条大街上,一个女人躺在人行道上,四周的人群惊慌失措地愣在那里。然后,从最初面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我是贝尔维尤的人,让我过往!”人群让出一条路,一位医生呈现了。他手提医疗包,让那个女人清醒并站了起来。人群中发作出强烈热闹的掌声。或许,在未知疾病频现、政府财务赤字、医疗私有化大潮席卷而来的将来,贝尔维尤必需面临更多的挑战,那是它难以遁藏的黯然暗影。但是,托马斯医生讲述的故事反映出贝尔维尤的另一面, 对数以百万计的纽约人来说,它是最初的保护所,是一座城市的灭亡哀喊与生命搏动。

编纂 | 伍岭 罗婉

0
回帖

一家挣扎求生的公立医院,一个现代医学史的缩影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