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润:苏东坡的跌宕人生与艺术高峰

3个月前 (11-14 14:44)阅读5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299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983
  • 回复0
楼主

赵德润:苏东坡的跌宕人生与艺术顶峰

在中国,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家喻户晓。他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绝唱;他的书法在堪称顶峰的宋代书法中首屈一指,其《黄州冷食诗帖》被称为中国“三大行书”之一。而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的苏公堤, 后世成为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到杭城游览不成或缺。

东坡先生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仕途上的大起大落,固然使北宋王朝失往一位政治家,却为中华民族成就了百代风流、千秋钦慕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

元代 苏东坡 泥塑

是处青山可埋骨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回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京城开封监狱时,自觉大难临头,不久于人世,惶恐之间写给胞弟苏辙的诗《狱中寄子由》。后人对诗句中的“是处青山”多有揣测,可最末苏轼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而是葬在了河南郏县,给世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唐宋八各人”之中, 名动全国的苏氏父子就占了三席: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他熟知六经、百家之说,曾得到其时的宰相韩琦和翰林院学士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元年(1056),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到京城应试。兄弟二人顺利通过举人测验、礼部测验和殿试,双双进士及第。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三苏”中他的文学和书画艺术成就更高。苏轼生成畏首畏尾, 崭露头角,在政坛上几起几落,颇多磨练。曾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也曾谪贬黄州、惠州、儋州。苏辙字子由,在仕途上与其兄共进退,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也以文章名世,晚年在河南许昌隐居,自称颍滨遗老。

展开全文

北宋 苏轼 回往来兮辞(部分放大)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躲

“三苏坟”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尔后改称苏坟村。“三苏坟”处在许(昌)洛( 阳) 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 背靠嵩山,面临汝水。“三苏坟”工具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似乎两道剑眉。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屡次路过此地,见那里山清水秀,风光恼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末老于此的愿看。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临末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既死, 葬我于嵩山下, 子为我铭。” 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次子苏过一路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此地。苏轼往世前,苏辙便已隐居许昌,闭门谢客,专注著书。苏轼迁葬小峨眉后,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奠。苏轼、苏辙兄弟一外行足情深,患难与共。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 身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往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那里被称为“二苏坟”。

据县志记载, 元代至正十年( 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祭拜,认为“两公之学实出其长者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看数千里, 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摆布。”意思是苏轼兄弟之学皆出自其长者泉先生,苏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与汝州两地相距数千里,为便利父子“团聚”,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四周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如许,本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而常州、颍州距四川眉山数千里,无论走水路逆长江过三峡仍是走陆路过秦岭行蜀道都非常困难,所以二苏回葬故乡的愿看很难实现。另据史料记载,苏轼、苏辙往世时,二苏的子孙大都散居在今郏县、汝南、许昌等地,离郏县小峨眉山较近,而四川眉山老家已没有曲系亲属了。

三苏墓道

元代塑像仍有神

现在的三苏陵寝由“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三部门构成。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轼有着不解之缘。苏轼一生坎坷,与佛寺来往密切。他一生屡次过往此地, 每次都到广庆寺与僧人叙谈。到了晚年,东坡先生以至给本身起了“行脚僧”和“苦行僧”的雅号。寺内的《重修庙门碑记》记载,寺院原是宋仁宗皇帝颁旨修建的。苏东坡葬在郏县后,“ 寺因坟而大显” , 被称为苏坟寺。后来, 苏东坡的孙子苏符在朝廷做礼部侍郎,奏请高宗皇帝将寺名改为广惠寺。自此之后,广惠寺僧人守护苏坟,每逢苏氏兄弟的忌日或春秋大祭,城市举行祭奠仪式。寺院现存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元代的风气。

遍访全国寺庙,很少见到广庆寺那般“寺祠合一”。前面的庙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工具配房等规划和通俗寺院相仿,而与广庆寺合为一体的“三苏祠”则在寺院的尽头。现在“三苏祠”里仍保留着建于元代的“三苏”泥塑坐像:苏洵居中, 苏轼、苏辙排列摆布。据介绍,国度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看后曾评判说,保留如斯无缺的元代泥塑像在全国亦属稀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出广庆寺向东北标的目的走300多米就是“三苏坟”了。坟院坐北面南,四面砌有围墙,大门前神道上的看柱、石兽和文吏均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几株古柏据说植于建墓的同时。走过硬山式的门楼,正前方屹立着一座石牌楼,坊柱上刻的恰是苏轼《狱中寄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坊额阴刻“青山玉瘗”四字,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綗所题。坊柱内侧两块现代碑刻:“ 仰看东坡” 是诗人臧克家所题,“ 诗魂”是书法家陈天然所题。

建坊题字的王尚綗是郏县人,据史乘上记载他也是一个为官清廉、耿直敢言的大臣。他和苏轼两人相距几百年,但却有着类似的命运—苏轼一生屡次被贬,王也曾因为得功权臣被迫去官,隐居在“三苏坟”西北的苍谷山著书立说十多年。看王尚綗专门拔取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写下的诗句做为坊柱的楹联,就能够理解他对东坡先生的同情和崇拜,以及本身郁郁不得志的境况了。

三苏坟

“乌台诗案”祸连福

苏东坡一生受挫颇多,“乌台诗案”是他多舛人生的重要拐点。“乌台”原指宋代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古都长安的御史台常有乌鸦飞落, 因为被称为“ 乌台”,后世遂以“乌台”代指御史衙门。苏东坡牵扯此中、发作在公元1079年的文字狱案,是由御史们倡议的,因而称之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的布景是新旧党争,党争起于变法。王安石为相期间推行的各类新法,差别水平地损害了豪绅田主的利益,施行过程中也有很多短处。公元1071年,苏轼向神宗皇帝上书,否认变法,引起王安石不满。王安石升引一批新人构成新党, 排斥以韩琦、司马光、苏轼等报酬主的旧党,并命令让御史们搜集素材;御史们借题发扬,罗织功名,弹劾苏轼。“乌台诗案”就是在那种政治布景下发作的。

嫉恨共生的政敌们推波助澜。为了将苏东坡置于死地,在他的诗文中觅章摘句,断章取义,搜集了一堆“莫须有”功名向皇上起诉。有的御史摘取苏东坡《湖州谢上表》中的话告他挖苦朝廷,有的御史摘取苏轼诗中多处文字告他鲁莽无理、对皇上不忠,并列出苏轼该杀的理由。弹劾案正式提出后,神宗皇帝起头并未在意,只是附和让御史们再认真查一查。案件交由御史台查办后,苏轼很快就被革往官职,从湖州押回京师审问。

苏轼被关进开封御史台监狱4个多月。其间,他的儿子苏迈天天送饭。父子二人约好,日常平凡只送菜和肉,一旦有坏动静即送鱼来,好让他心理上有个预备。有一天,苏迈外出筹钱,让妻兄送饭,妻兄不知本来的约定,送往了几条鱼。苏轼见后大惊,认为大限将至,就在那种情形下写了《狱中寄子由》诗。神宗皇帝读到那首“死别诗”,首句就感动了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死光临头”还在颂扬皇恩浩大,自责愚暗。而苏辙为了营救兄长, 不只四处驰驱,还上表神宗皇帝,愿清除本身一切官职,为兄长赎功。恰在那时,一贯赏识苏轼的仁宗太后在病中对神宗皇帝说:“苏轼兄弟同中进士时,仁宗皇帝曾说,他为子孙选中了两个宰相。如今传闻苏轼因为写诗而获功,满是小人谗谄他。你可不要冤枉无辜,天神会起火的!”苏轼人命攸关时刻,王安石也给神宗上书说“ 安有圣世而杀才子乎?”神宗皇帝本来赏识苏轼才调,遂从轻发落,把苏轼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一个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副司令的团练副使。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乌台诗案”之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在文学和书画艺术创做上却进进了顶峰期。苏轼曾有一句诗总结本身的创做生活生计:“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三个处所都是苏轼的贬谪地。初步奠基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他在黄州所写的。被称为“三大行书”代表做的《黄州冷食诗帖》也是苏轼在黄州的做品。“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上走下坡路的拐点,也是他文学、书法艺术走向灿烂的起点。

北宋 苏轼 回安丘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躲

千古风流集一身

沿着青砖展就的甬道穿过享堂和祭坛,只见古柏森森的墓园里,三座墓冢由东北向西南呈一字形摆列,苏洵墓居中,苏轼墓居右,左侧是苏辙墓。每座墓冢的大小外形根本不异,高约两米,冢前均设有石案、石供、石碑。石案正面浮雕有莲花、马、鹿等粉饰图案。三通墓碑上别离刻有“宋老泉苏先生墓”、“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的字样。

对苏墓的实在性, 汗青上也曾有过疑问。然而,1972年, 苏坟村村民在耕耘时发现了苏辙次子苏适与其老婆的合葬墓,墓志铭证明了苏轼、苏辙墓确在此地。在墓园南面100多米处的一个墓冢旁,文物部分颠末考古发掘,在那里出土了墓志两块,还有骸骨和苏适的印章等随葬品。现在那两块贵重的墓志铭就保留在河南省博物院。苏适的墓志铭上写着“(苏适)葬于少保(苏辙封号)墓东南隅”,所指方位与现实相符。既然苏辙墓是实茔,就证明了苏轼墓的实在性,因为苏辙葬郏,完满是其兄先葬于此的缘故。苏辙在他的《栾城文集》里,就曾明大白白地说过:兄长苏轼遗言让我葬他,我和夫人约定未来也要和他葬在一路。

“三苏坟”为历代文人骚人所钦慕,墓园中留有许多贵重的诗文碑刻。由现代闻名书法家书写,内容以苏东坡诗、词、文为次要内容的大型碑林—东坡碑林位于三苏祠右侧。碑廊下启功、欧阳中石、沈鹏、张海、李铎等书法各人的做品碑刻300多通。有目共睹的是,一百位书法名家以风气悬殊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构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往”的宏伟排场,可谓气焰澎湃。

大江东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山河如画,一时几俊杰。远想公瑾昔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站在诗碑前抚今逃昔, 不能不钦佩多才多艺的“万能各人”东坡先生。他不只在诗歌、词赋、散文等文学范畴鹤立鸡群, 并且在书法绘画等艺术范畴成就斐然。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各人之一,强调文学的首创性、表示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惟强调“有为而做”,崇尚天然,脱节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宕之外”;其诗清爽豪健,在艺术表示方面独具风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宕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宋代书法绘画是中华书画艺术的一个顶峰。就书法而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范仲淹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而苏轼在此中明显略胜一筹。苏洵是一个痴迷书画的艺术鉴赏家,那对少年苏轼影响很大,使他一生都与书画结缘,并到达极高的造诣。在苏轼四周,有很多既精于诗文又精于书画的伴侣和门生。“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晁补之、秦看、张耒经常来往苏家, 东坡先生经常邀请伴侣举办“雅集”,一路吟诗、写字、做画。“雅集”事后,他们的诗文就风行一时,人们争相传抄;而他们的书画做品就成了收躲家和达官贵人的夺手躲品。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随手烦推寻”,苏轼评论本身的书法在于天然。他的书法柔中有刚,形拙内秀,肃静严厉大方,代表做《黄州冷食诗帖》由他的学生黄庭坚山谷先生题跋,现在躲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的绘画也很有名。他自幼敬慕画圣吴道子,细心揣测吴道子的绘画风气。宋时也有假托名家的赝品。东坡先生曾自信地说,对他人的画纷歧定能揣度实伪,“至于道子,看而知其实伪也”。

苏轼的书画做品在宋代就备受推崇。到宋徽宗期间, 朝廷赏格搜集苏轼的书画,一篇赏钱5万文。有收躲者愿付钱30万文**颍州桥上苏轼一篇碑文的手迹,竟未能如愿。苏轼的手笔,在其时已是更高“润格”,现在成为稀世瑰宝也就当之无愧了。

(孟云飞转自封面中国)

0
回帖

赵德润:苏东坡的跌宕人生与艺术高峰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