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在淮海战争中起什么作用?困住42万国军主力,帮了华野大忙!
欢送阅读史源史诗第956期。提起淮海战争,良多伴侣认为华东野战军起到的感化明显大于中原野战军。从现实歼敌的数字来看,华野歼敌43万,中野歼敌12万(那里面其实还有华野援助),也确实印证着那种观点。但是纵看战争的现实历程,中原野战军可不是简单的起了辅助感化,他们在淮海战争中有两个关键动作,间接招致了徐州国民党集团的毁灭。假设没有中野的超卓表示,将有可能招致42万国军主力撤到南方,从而威胁接下来的解放历程。下面我们来阐发一下中野在淮海战争中的感化。
第一个关键动作,是进占宿县。因为国军48年11月在华东地域的整体防备战略,就是依托陇海线和津浦线,以徐州和蚌埠为两个关键节点,盘踞重兵。整体散布来讲,军力摆设非常狭长,那就强调铁道路的快速运输才能,无论调兵仍是运粮,都非常依靠两条穿插的铁路。淮海战争原来没有后期那么大规模,次要做战队伍也是华东野战军一家,但中野早早看出了国民党军的布阵命门,在战争初期的48年11月就策动奇袭,占据了铁道路的关键节点宿县车站,使得国民党军徐州蚌埠两大集团登时失联,粮草也无法通顺。那一充满伶俐的动作,为逼得杜聿明30万大军被迫撤出徐州埋下了伏笔。而假设徐州无虞,华野天然是不克不及觅得消亡杜聿明集团的良机。
第二个关键动作,则是勇于以弱敌强,第一时间包抄住了黄维东援的12兵团。当然消亡黄兵团的次要力量并非中野,因为他们确实不具备强攻国民党美械兵团的硬实力。其时黄维有12万人,中野出动的12万主力,加5万处所队伍,共17万人。凭兵器落后的17万人,想消亡美械配备12万人是不成能的。双堆集之战,是华东野战军7纵(25军)率先辈战场,后华东野战军顾问长陈士榘率华野主力精锐3纵和13纵(31军),及鲁中南纵(改编为35军)、炮纵进战场,才消亡了黄维兵团,起首冲上并占据尖谷堆的,是华野3纵8师23团1营,即英雄洛阳营。
那中野呢?中野的感化不在强攻。其宝贵之处,在于胜利围困住了黄兵团,使得南京方面不能不发出了徐州集团30万人救援双堆集的错误指令,那才使得淮海战争实正扩展化。假设不是中野的动作,起首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不会下决心难逃,其次更不会因为救黄维而耽搁撤离时间,陷进永城的包抄圈。那牵扯到黄维加杜聿明超越42万队伍的命运,能够说中野的军事动作虽不如华野那样雷霆万钧,但是却招招致命,找准了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