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谱版框赏析举隅

3个月前 (11-14 08:30)阅读3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279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588
  • 回复0
楼主

明代以降,因文人骚人介进印坛,印谱编录风气亦随之昌隆,印谱形式及类别趋于多样化,形形色色的印谱刊行于世。不管是以原钤古玺印成谱者、摹刻古玺印成谱者、集自刻印成谱者,或集名家刻印成谱者,等等,成为鞭策篆刻开展之重要前言。明代以致清初,印谱版框纹饰最后仍如古籍版框,只要简单的单栏或双栏形式,没有太大改变。自文人介进印坛,“文人”思维亦渐渐融进印坛。

印谱版框的来历

上古时代,文字是笔录在甲骨、翰札上的。翰札在春秋战国期间已经大量利用。散片翰札编连成册,书写文字就有了界栏,由此连结整洁、清晰。后来的帛书、纸卷多有界栏,使文字内容看起来整洁。雕版印刷手艺在唐代被创造,于唐朝中后期已经普遍利用。早期雕版印刷次要流行于民间,多用于印刷神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1966年在西安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叶,约刻印于公元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如今我们所能看到最早的完全雕版印刷实物,是躲于英国伦敦博物馆之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父母敬造普施之《金刚经》,印造工艺十分精巧,已见利用版框。后世雕板印刷的册本,也往往刻有鸿沟和栏线。古籍刻印中的版框,一般认为是遭到简策形式的影响。印谱做为古籍的一个门类,天然也保留了版框的形式。

版框在古籍中也称为边栏,即每版内围框文字之四面边线,上方喊“上栏”,下方喊“下栏”,两旁喊“摆布栏”;单线喊“单栏”,双线喊“双栏”。四面只印一道粗黑或细黑线,称为四面单边;四面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为四面双边;仅摆布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摆布双边。版框粗黑挺曲,予人以不变感,不只保留了简策、帛书遗风,并且具有标准、整洁版面的感化。古籍中的版框履历演变,由简而繁,开展出差别的款式。

印谱做为古籍的一个门类,继续了版框的形式,并开展出多样化的纹饰,既具有适用功用,也增加赏识功用。一般来说,版框关于刻印叶面具有标准感化,与没有版框的古籍或印谱比拟较,有版框纹饰者版面更整洁,视觉上更平衡、不变,读者的视点更能集中于内容部门。存世印谱中,有以无版框印谱纸钤拓者,那种无版框印谱存世量应很多,但是,不管钤拓若何精良,摆列若何有序,仍欠缺整洁齐截之感。而有版框的印谱,摘用细线单栏或双栏的,使人觉得秀丽、持重而清爽天然;摘用粗线单栏或双栏的,有厚重及严厉的觉得。在传统的单栏或双栏版框纹饰中,文人骚人又稍加改动,将版框四角稍稍改动成圆角,那一小小变更,使版面活泼灵动,顺畅光滑油滑。

展开全文

无版框印谱《陰騭文篆章》

有版框印谱《紅葉山房印譜》

圆角印谱《墨子治家格言》

文人画的影响和版框纹饰改变

讨论印谱版框纹饰的多样化,不克不及不从文人说起。中国古代书、画、印之开展,最后重视适用性,主体是各门类工匠。自从有文人介进,就与传统工匠发作抵触,引起各艺术门类的浩荡改变。“文人画”萌芽于唐代,昌隆于宋元,在宋元400多年里,因为文人思惟的兴旺,打破旧时束缚,闪现着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新思潮。那种新思潮表示得最为显著且灿烂者,莫过于绘画,因而之故,史称宋元是“文人画”的黄金时代。“文人画”具有学养深挚、言之有物、风格文雅的特征,兼具文心、诗情、画意。文人骚人藉绘画宣泄胸中逸气,表达本身之清高与文雅。

明代以降,因文人骚人介进印坛,印谱编录风气亦随之昌隆,印谱形式及类别趋于多样化,形形色色的印谱刊行于世。不管是以原钤古玺印成谱者、摹刻古玺印成谱者、集自刻印成谱者,或集名家刻印成谱者,等等,成为鞭策篆刻开展之重要前言。

明代以致清初,印谱版框纹饰最后仍如古籍版框,只要简单的单栏或双栏形式,没有太大改变。自文人介进印坛,“文人”思维亦渐渐融进印坛,在印做中,其表示手法是以文言雅语或诗词进印,或以斋馆楼台及汗青人物做为印文进印,此类现象,存世的明代印谱中触目皆是。

文人思维从文言雅语进印始,经开展延伸至印谱刻印的版框纹饰设想中。操纵版框纹饰来表示文人思维,开展甚为迟缓,清初以前,印谱版框纹饰无甚大改动。至清乾隆十七年(1752),始有打破性开展,如今所能见到“文人画”理念融进印谱版框中者,起首是汪启淑(慎仪)乾隆十七年辑成之《汉铜印丛》,成谱于乾隆十九年(1754)之《锦囊印林》及成谱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之《讱葊集古印存》三谱。以上三种印谱的版框纹饰,突破了传统古籍中单栏、双栏格局,《汉铜印丛》起首摘用松、竹、梅三友图纹,《锦囊印林》摘用卷草纹,《讱葊集古印存》摘用双龙纹做为版框纹饰。此三种印谱版框纹饰面世,令人耳目一新。自汪启淑那三种印谱始,印谱版框纹饰发作打破性开展,由乾隆后以致民国期间,印谱版框纹饰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喊场面。

張灝輯《學山堂印譜》以诗词进印

自古以来,传统文人均一身兼数艺,诗、书、画、印,多有涉及,更旁通金石学、古文字学及版本学等等。文人骚人将其审美思维融进版框纹饰设想,乃天经地义之事,由此,印谱版框纹饰便带有所谓士人气、书卷气、文气。因随篆刻艺术开展日渐活泼,印谱汇辑成风,印谱版框纹饰亦由传统单栏、双栏,较地道之版框款式,掺进文人意趣,甚或民间风俗色彩,衍生出形形色色全新的印谱版框纹饰面目,不只为版面增添形式美,更可窥见造谱者的小我品尝以及憧憬之精神与人格。

印谱版框纹饰的形式及内涵

以下就我已过目标印谱,抽取部门印谱的版框纹饰,分享一些浅见。所读印谱,版框形式多样,凸显了印谱类古籍的特殊性,拜托了印谱编纂者各自的情怀。

岁冷三友

中国传统的文人常借描画天然景物抒发心里感触感染,绘画中的题材,常见有“岁冷三友”,代表着傲、幽、坚、淡之人格。早在春秋期间,孔子于《论语》中曾有一句名言:“岁冷,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奠基了松柏在儒家心目中之地位,并令后世对其四时常青、傲霜斗雪的精神钦佩不已。南朝梁武帝萧衍曾在《冬歌四首》中写道:“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堕地,岁冷无异心。”那三种动物在冷冬时节仍可连结固执的生命力,“岁冷三友”因而得名。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崇高操行之意,一方面也将其视做常青不老、兴旺生命力的象征。文人骚人借“岁冷三友”图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以表达高洁志向,亦阐明刻印或编纂印谱是一件旷日耐久之事,需要有固执斗志,要如“岁冷三友”般经得刮风雪考验。

前述汪启淑,安徽歙县(今黄山)人,久居杭州。字慎仪,号秀峰、讱庵、印癖先生、绣风道人、退斋、绵潭渔长、西湖漫士、西湖渔隐、灵石山长、印奴、悔堂、拙懒居士、拙懒翁,斋名为春晖堂、飞鸿堂、琴砚楼、一泓斋、啸云楼、绵潭山馆、居易庵、开万楼、得月轩、凝碧阁、耕道堂、桂山草堂、适安草庐。曾官兵部郎中。工诗文。癖嗜文字学,喜欢考据。篆刻规划工稳,印款以行草为之,潇洒秀逸。尝于巨珠上镌刻篆文。躲书达数千种。集躲秦汉迄宋元玺印多达数万钮,所编印谱丰富。有《汉铜印原》《袖珍印赏》《秋室印剩》《集古印存》《飞鸿堂印谱》《汉铜印存》《退斋印类》《锦囊印林》 等印谱存世,他穷一生精神辑成二十多种印谱,不恰是“岁冷三友”精神之所在吗?

又如李阳(药洲、若船),身世微贱,本为市工,但并未因而自大,关于篆刻之艺,心逃手摹,曾模仿汉铜玉印千余方,规模秦汉,佳者几可乱实。学海堂学长黄子高、陈璞素以篆学刻印名家,后亦求之篆刻,由是艺名大著。他存世有《汉铜印原》《秦汉三十体印证》《药洲印谱》《七十二候印谱》等,编纂的印谱,亦是以“岁冷三友”纹做为版框纹饰。李阳素性坚韧,颠末不竭勤奋,耐得考验,末成一代名家。

岁冷三友版框 《味香室金石譜》

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冷单独开。远知不是雪,为有幽香来。又王冕《墨梅》图题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因有冲冷斗雪、清肌傲骨、孤高自赏精神,常被文人雅士用来拜托孤傲岸岸的情怀和孤傲耿直的性格。文人以梅花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以表达胸中不为世人赏识之抑郁情感。就以黄文瀚(翰卿)为例,其人赋性傲岸,不愿屈就别人。爱竹,精刻印,晶玉竹木,无不擅长,又工诗词,广于交游,曾与友人共结诗歌团体白社和盟鸥吟社。其诗多写衰飒之景,寓凄凉之意,出身之悲与生活之穷困隐然可见。再以董熊为例,此为乌程(今湖州)人,晚年定居上海。原名如熊,字岐甫,号晓庵,一号小帆。他为人诚谨实率,无趋炎之态。善画梅花,工篆刻,每做一印必精心事之,嗜宗浙派,法赵之琛,持重劲挺,工整稳实,著有《玉兰仙馆印谱》。上述二人均心性傲岸,不愿屈就,不趋炎附势,而他们所编纂的印谱,版框均以“梅斑纹”做为版框纹饰,恰是他们性格和精神的写照。

梅花版框 董熊《玉蘭花館印存》

文人骚人时有以“竹节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自喻身清高与文雅。历代文人骚人关于竹皆情有独钟,咏竹诗文不可胜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成为长盛不衰之文雅风气。宋代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无肉,不成居无竹”佳句。历代以竹为题的画家数不堪数。因而,很多篆刻家以“竹节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以此表达本身高洁纯朴、虚心劲节的崇高道德。

曾钧,字公冶,别名竹隐,别署竹居士、对竹轩主,斋名为对竹轩。民国期间教导家,曾任上海二中校长。富收躲,好金石文字,工书,擅金石篆刻,精数学,有名于教导界,尤喜规抚橅钟鼎彝器文字,旁及写竹,用笔苍劲浑古。有《对竹轩印存》存世。曾钧一生好竹,其所辑《对竹轩印存》所用版框即以竹做为纹饰,版框以一竿全竹做为主调,对角配以零星竹叶,构成画境,空白处署以谱名“对竹轩印存”五字,不只连结版框的完全与平衡,字与画亦互相唤应,可堪细味。

竹子版框 曾鈞《對竹軒印存》

竹节版框 葉德輝《觀古堂印存》

叶德辉(奂彬),湖南长沙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八年(1892)进士,仕宦部主事,不久就以乞养为名,请长假返乡栖身。远离官场后,起头其三十多年之治学生活生计,自在安适地做本身喜欢之躲书、读书、著书、刻书事业,叶德辉自辑之《看古堂印存》,所选用版框纹饰就用竹节纹做为纹饰,以示其傲骨精神。

释湛福(介庵),云南昆明人,幼进报国寺,从溥畹披剃。能参文字禅,方看溪尝称之,善八分,楷临钟太傅,工画梅,精辨别,闲亦寄兴铁笔,别饶天趣。做品曾被选进《飞鸿堂印谱》。有《介庵印谱》《墨雨堂印余》存世。固然此册《介庵印谱》为后人所重辑,因释湛福为方外人,后人重辑其印谱时摘用竹做为版框纹饰,亦是寓意方外人之清心寡欲。

竹叶版框 釋湛福《介庵印谱》

兰花名列花中四君子,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孔子家语》中说:“与善人交,如进躲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路,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骄不媚,气量超凡脱俗,深受中国文人钟爱,是热诚、美妙的象征。历代文人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奕”喻友谊之实。赵磬(伯乾)以善治印而有名于世,他自辑之《小庵印存》即以整枝兰花做为印谱纹饰,暗喻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亦以此喻友谊贵重。

兰花版框 《小庵印存》

砚田纹饰

说到“文雅”,各人都晓得,砚是做为文人骚人案头不克不及贫乏的东西。唐庚《次泊头》诗云:“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所谓砚田生活,即指靠翰墨庇护生计,戴名世《砚庄记》云:“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穷困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又喻处置脑力劳动,以读书卖文为业。

砚又称为石友,前人惜情惜物,旧时文人骚人更将书斋中各类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俗称石友。宋代王炎有诗云:“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广而传之,寡皆称砚为石友。

篆刻家以“砚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一则是指以笔耕耘为生计,一则是表达喜好篆刻,此志不移;因为砚又谓石友,所以用篆刻做为桥梁,以砚纹用做印谱版框纹饰还有广交伴侣之意。

徐中立(德卿),江苏南京人,出生于同治元年,时值鸦片战争事后不久,清政府日就衰败,社会趋势动乱式微。徐氏心志清高,不随时俗,无意仕途,遂潜进铁笔书苑。他其实不将篆刻当功课余喜好,一生以刻印为业,所自辑之印谱《斐然斋印存》,就是以古砖砚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寓意“以笔代耕,以砚代田”。

陈晋蕃(仲庶),浙江萧山人。工书,善治印,富收躲,喜秦汉六朝金石文字。有《看月听琴室印谱》存世,乃其自辑印谱。印谱版框亦是以风字砚纹做为纹饰,其意即表达喜好篆刻,此志不移,耐久不懈。

此种以砚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之印谱存世很多,如《古铜印存》《现代名家刻印》《梅花草堂印存》《虞集澄泉结翠研文印谱》《张鲁庵手拓元押》等,均以各类差别砚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其寓意不问可知。

砚田徐中立《斐然齋印存》

古物纹饰

篆刻家一般都非泛泛之辈,他们功底深挚,学识博识,有多方面才气。“博古”可阐明为博学多闻,以“博古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一则是表达篆刻之学是博大精深之学,一则是表达喜好古物,钟鼎、彝皿、金石、古钱、砖瓦城市涉猎。以黄浚及吴式芬为例,略做介绍。

黄濬,湖北江夏(今武汉)人。字伯川,号衡斋,斋名为尊古斋,黄兴甫之子。黄兴甫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北京琉璃厂路北设尊古斋,专营青铜器、古玉、拓片及书画等。生平嗜印,收躲古玺、玉印甚丰,尝辑成多种古玺印谱刊行。濬幼读四书五经,十七岁至北京。奉叔父命进同文馆进修德文八年,同时兼学英、法两国文字。尊古斋后为黄濬运营,非常重视所经眼之器物,多留有笔录,出格是青铜器,每有收售,必留存拓片。那在琉璃厂同业中极为少见,也为他博得声看。他编纂《鉨印会存》时,就以古彝器图案为印谱版框纹饰,此即暗喻其好古一面。

吴式芬,山东海丰(今无棣)人。字子苾,号诵孙,斋名为双虞壶斋、陶嘉书屋。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广西、河南按察使、曲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诰授光禄医生。长于音韵训诂之学,对经史订正有精湛观点,精于金石,善书法,精鉴躲,亦能鼓琴。在编纂《双虞壶斋印存精萃》时,以吉金图案做为印谱版框纹饰,喻己博学好古,亦阐明其收躲各方面的积存。

《鉨印會存》

《雙虞壺齋印存精萃》

文字

“文雅”除上述以“砚纹”借喻以外,文人篆刻家更以文字做为版框纹饰予以表达,那种用法也极为普遍。版框纹饰内容有谱名、造书年、书斋号等;书体次要为篆书、隶、楷体;纹饰或工整或随意;此中《环溪草庐集印》《梦得双鱼馆印稿》《忍斋百忍印谱》《星堂印存》等为佼佼者。例如《环溪草庐集印》仆人,本身喜好金石篆刻,就以“吉金乐石”四字用做本身所辑印谱之版框纹饰。黄云纪编纂本身所刻之《忍斋百忍印谱》时,更以方篆书陈白沙《忍字赞》中句“稳定大谋,其乃有济,七情之发,惟怒为剧,寡逆之加,唯忍为是,绝情实难,处逆非易。当怒大炎,以忍水济,忍之又忍,愈忍愈厉,过一百忍,为张公艺。如其不忍,倾败立至”,做为印谱版框纹饰。《梦得双鱼馆印稿》印谱仆人强运开编纂本身印谱时,印谱版框摆布两栏为篆书文字,右署“溧阳上沛强氏梦渔父手刊印章,留此用识爪泥”,左署“大岁在重光赤奋若,光绪二十七年以后所做”,以做为印谱版框纹饰。

黃雲紀《忍齋百忍印譜》

《夢得雙魚館印稿》

操纵不祥文字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也不足为奇,例如沈祥龙所辑之《纫佩斋集印》此谱就摘用“天赐贵昌,万世无疆。宜尔子孙,百福千祥。年丰人寿,祉并春长。自天赐爵,长乐未央。珍而重之,永寿保康”,那四十字做为版框纹饰。另见孙思敬所辑《潄芳书屋格言印谱》,版框亦是集篆书文字做为印谱版框纹饰,文为:“甜雨嘉祥,宇宙平康。千柱百梁,京庾积仓。赍福上堂,抱福回房。动做有光,世禄悠久。日受无疆,子孙盛昌。”也是四十字,其意亦讨个吉利。

上述几位文人篆刻家以“文字”做为版框纹饰,委婉表达“文雅”一面 。

《紉佩齋集印》

《潄芳書屋格言印譜》

“井“字纹饰

“井井兮其有理也。”语见《荀子·儒效》。“井”本义是描述整洁稳定、头头是道,或比方浅陋、全面之常识,古纹饰中,“井”亦是一种不祥象征。以井字纹做为印谱版框的印人有赵宗汴(蜀琴),他幼承庭训,饱读诗书,学识淹博,援例授文林郎,选知县,浙江候补盐大使,不乐官吏,以课徒为业,恬淡守分,民国时居上海卖字为生。《悔盦刻石》便是其自辑印谱,以井字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寓意一生不管书法仍是刻印均是整洁稳定,头头是道。

黄寿泉(漱盦),广东中山人,以书画及篆刻名于世,抗战时曾居澳门,与港、澳书画家交善,但不为世人所认同。黄寿泉本身编纂之《漱芳室印存》也摘用了井字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似为表达本身才调不被世人所赏识,暗喻贤才沉埋之意。《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断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当为此意。

《漱芳室印存》

“亚”字纹饰

“亚”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含义,我们从金文中可看,“亚”字原是表达宗庙的意思。以“亚字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可能是因为安阳殷墟所出之殷商三玺之一“亚型玺”,以此“亚型玺”演酿成为印谱版框纹饰,以示高古之意。宗庙是祭奠祖先的场合,守宗庙社稷是大事,代表更高权利,以“亚字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由此引申为篆刻非小道。此亦是“暗喻”的表示手法。以“亚”字做为纹饰的印谱版框纹饰形态各别,但“亚”字型根本稳定,于印谱族群中,用“亚”字做版框者,不下十数种。

《菊园印谱》

龙纹

中国人都逃求吉利,期看平和,会崇敬一些超天然力量,如崇奉鬼神、瑞兽等,因而,早在商周期间,神兽纹样、不祥图案、几何图形等已经呈现,并利用于青铜器、陶器、古玺等。前人将那些元素融进日常物品或工艺品之中,除做粉饰之用,大多具驱邪、招福等寓意。印谱族群中,文人骚人将龙纹、回纹、万字纹、卷草纹、富贵子、蝙蝠、祥云、暗八仙、双环纹等融进版框纹饰中往,由清中期迄民国,此等纹饰触目皆是。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是中华民族更具代表性的文化图腾之一,很多文人都喜以龙纹做为版面的装点。龙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多样,因而纹饰也各有差别,根据结体,大致可分为“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拐子龙纹”等。

《绿云山馆印谱》摘用“双体龙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与其斋号“绿云”相辉映。《易经·干卦》中有:“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响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做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五梅花馆印赏》谱,其版框摘用“交体龙纹”纹饰,龙头与龙尾互订交接,加上“卷草纹”及“如意结”做装点,富粉饰味,更见编纂者设想上的巧思。《讱葊集古印存》一谱,汪启淑编纂时,印版框摘用数龙盘柱做为纹饰,因民间有“龙盘柱、必然富”的说法,揣测汪启淑意图亦如斯。

“拐子龙纹”又称“拐子纹”,是变体龙纹,龙头高度简化,龙身为回纹与卷草纹之连系体,使“拐子龙纹”增添几分温和,制止了线条呆板生硬,使得版框纹饰刚柔相济。“拐”与“贵”谐音,有“贵子”之寓意,寓意子孙强盛、平和平静富贵,更取龙的“富贵”之意,以及卷草纹的“连缀不竭”之意,因而整体上寓意富贵不到头、子孙延绵不竭。好比《粪翁印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印谱》,就是摘用图案化的“拐子龙纹”。

龙《五梅花館印賞》

拐子龙纹《糞翁印譜》

卷草纹

“卷草纹”是传统图案之一,多以忍冬、荷花、牡丹、荷花等花草为蓝本,以构成S形曲线之持续图案。“卷草纹”是由蔓生花草构成活泼充沛的纹饰,带有一种欢乐的气息,其连缀不竭的外型特征,寓意连缀不停、生生不息的美妙愿看。《贺瑗印谱》 《锦囊印林》《林朗庵自用印谱》《试篆印存》均饰以“卷草纹”,使印谱版框带有活动的韵律感,美看且甚富抒情意味。

《錦囊印林》

祥云

“祥云纹”是由卷曲线条构成对称的图案,线条伸展顺畅,象征高升及如意。“祥云纹”形态多样,有非常笼统规则的几何图形,亦有生动形象之天然图形。在印谱中,操纵“卷云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者很多,《张一川集印集》《张冷月印谱》两谱版框以笼统形式的“祥云纹”做粉饰,《龙喜吟墅印存》《双桐草堂印序》是适意的“祥云纹”,《春秋馆刻印》则用传统手法来描画“祥云纹”。

《雙桐草堂印序》

“回”字纹饰

“回”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阐明是:“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之形。”段玉裁云:“渊,回水也,故颜回字子渊……外为大囗,内为小口,皆回转之形也。”“回字纹”是指以横竖折绕构成好像“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粉饰纹样,因为其构造似不竭延续,民间借此寓意“富贵不竭头”、“吉利永长”、“连缀不竭”等的说法。民国前未见有用做印谱版框纹饰者,“回字纹”利用做印谱版框纹饰,是在民国以后。《和亭印谱》《秦汉丁氏印绪》《文三桥先生印谱》《王又村印谱》均摘用“回字纹”做为版框纹饰。

《秦漢丁氏印緒》

环扣纹饰

“环扣纹”寓意是纵横交织,“环扣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是清末以后的事,此前甚少见到,文人篆刻家将“环扣纹”进印谱版框中,其意为篆刻一技是环环相扣,不管文字学、考据学、版本学、书、诗、画等等,必需各方面兼通。“如意结”是传说中之灵芝,为长生不老之药,乃不祥瑞草,《凤山楼印志》一谱,就是摘用“环扣纹”加上“如意结”做装点,寓意为结识或连系,或寓意不祥如意。《蔬笋馆印存》《张如忭印存》《乐石斋印存》也摘用“环扣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足见印谱编纂者于设想上巧见心思。

环扣《張如忭印存》

云蝠纹

印谱族群中亦常见以“云蝠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者,带有不祥、招福、长命等寓意。那与国人之丰富想象力及适用哲学有关。蝙蝠之“蝠”字与“福”字同音,寓意福到;若蝙蝠衔古钱构成版框纹饰,钱取其谐音“前”,象征福在面前。以“云蝠纹”做为印谱版框纹饰,是时髦于清末民初,如《秦汉印谱》《玩月草堂印存百寿图印存》两谱即如斯。

受西洋风影响的纹饰

明末至民国期间,西方学术思惟传进,影响整个中国,出格是鸦片战争前后曲到五四运动前后,文人骚人受西方思潮影响甚为深远,那股风气亦渐渐反映于篆刻艺术方面,详细表示在印谱版框纹饰的改变上。

因为遭到西方美学思惟影响,篆刻家将西方付梓手艺利用到印谱版框中往,代替以雕板形式造成的版框,那种改动当然带来全新气象,但因太现代化,往往与印谱内容有格格不进之感,只要一小部门印人摘用,未构成风气,但也可举一些例子。如《玄圃印存》,由一个简单卷草纹四角毗连而成。《袁晓园印存》则摘用对角斑纹做为印谱版框,简单清新。

受西洋风气影响的版框纹饰

同种印谱而版框差别的问题

在读谱过程中,经常发现统一种印谱,因编纂时间差别,版框式样也存在差别。印谱在古籍中虽属于小寡门类,但与整理古籍大同小异,也存在分类著录、版本判定的问题。

辨别古籍版本与印谱版本有配合点,一是看版框,二是序跋多寡,三是查看载体内容能否差别,四是版框颜色差别,五是看谱存册数。古籍对版框考释的要求较为宽松,但在印谱世界中,对版框纹饰却相对重视,因版框纹饰相对能够供给印谱版别及断代之一重要材料。我常会碰着统一种印谱而版框却有差别之情状,初时我亦未留意,后来印谱看得较多,亦集躲到较多版别,相校之下,方大白差别版框纹饰表达差别版别和差别的成书年份,是考据成谱年份的根据。举例而言,《听松别馆印谱》《汉铜印丛》《十六金符斋印谱》《十钟山房印举》《双虞壶斋印存》《簠斋躲古玉印》等印谱都有差别版本,此不赘述。

以上介绍的印谱版框纹饰种种,只是我小我的看察与解读,各人感触感染差别,或答应以有更多解读。上述印谱版框纹饰之形式和内涵,在印谱族群中只占一小部门。一般篆刻喜好者或印学研究者,较多存眷印谱所载的内容,对印谱版框纹饰较少存眷。印谱版框纹饰之形式与内涵,尚待群策群力,深进切磋,以便更多地发掘存世印谱版框纹饰中蕴含的意义。但是,存世印谱的版框纹饰,不管其形式若何简单或复杂,涵义若何丰富而多样,其次要感化还在于规整叶面,产生平衡、不变的视觉效果并框定内容做为视觉中心。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换,请回复【善本古籍】公家号动静: 群聊

欢送加进善本古籍进修交换圈

0
回帖

印谱版框赏析举隅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