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赏析
△清乾隆棒棰瓶一对
高:24.0cm口径:6.5cm足径:6.5cm
此物外型肃静严厉厚重,束颈,曲筒型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一对棒棰瓶吸引了现代快报记者的重视。认真看察,一只瓶外壁绘花鸟,绘画精巧、栩栩如生。另一只腹部主题纹饰为山川人物纹,分为上下两部门。山上,峻峰屹立,意境清幽。一户人家住在山脚下,静静赏识远山近水,画面唯美。
那对棒棰瓶外表没有利用过的陈迹,完美如新。它们本来属于一名盐商,跟着时代的变迁,那家人的出身也起起伏伏。之后,那对棒棰瓶由扬州一名收躲家收躲,20年前,被南京一名收躲家买走。
''官仿官是后代官窑仿前朝的一个名称的总称,那种现象在明清时最为时髦。''产生那种现象的原因次要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心绪。''清康熙仿造明宣德,清雍正仿明成化,晚清仿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最常见的,而且闪现出崇古和立异两种趋势。''为了与前朝的工艺区分,会摘用新的工艺,后人也很随便看得出。''青花花色纷歧样、釉面和素材也差别。晚清相对国力弱弱,色彩更温和。''
展开全文
△广州十三行檀木手刺盒
匠心满满,那个手刺盒上雕满亭台楼阁
中国人利用手刺的汗青十分长远,最早能够逃溯至先秦期间,人们在拜见谒见时,就起头用手刺来传递姓名了。其时称手刺为''名帖'',又喊''谒'',用木片或竹子造成,上面写着本身的姓名。
到了清代中后期,厚纸造成的手刺也跟着国门的翻开流进进来。那种手刺,大小适宜,造造精巧,上面载有姓名、地址、职务等信息,具有很好的毛遂自荐功用,且照顾便利,易于保留,所以人们很快就承受了那种洋式手刺,并不断利用至今。
''到了清末民初之际,跟着洋人手刺的时髦,与之配套的玲珑精致的手刺盒也应运而生。工匠们在盒面上摘用雕、镂、刻、镶等诸多工艺,描绘出山川人物、花鸟鱼虫、戏曲故事等图案,增添了手刺盒的文玩神韵和艺术气量。''宋刚指着一个深黄色的手刺盒介绍,''它是民国期间的广州十三行造造的,材量是檀香木。''
盒身正反两面雕琢着亭台楼阁、山川、人物等,雕工精巧,令人面前一亮。
△清和田玉赏瓶
高:12.3cm重量:126.3g
''它是从清宫里传播下来的,玉器外型、粉饰风气都契合乾隆期间的审美。''那件和田玉赏瓶是海外回流文物,于2014年摆布从法国拍卖回国。怎么揣度玉器的年代?起首要看玉量,历代玉器的材量都有时代特色。其次要看外型,各个期间玉器的外型更具时代特征。此外,还能从工艺手艺上揣度古代玉器的年代''好比那件和田玉赏瓶,是清宫造办处所造。其时玉器的次要造造地是清宫造办处玉做,别的,苏州和扬州也承接了清宫很大一部门的玉器造造。苏州玉雕以玲珑小巧见长,扬州则以大取胜,次要做玉如意、玉山子等。''那件赏品很可能是出自扬州或苏州玉匠之手。''看那个工艺等级,应该是多位工匠分工打造,造造时间3个月以上。''而龙耳在乾隆王朝只要身份尊贵的贵爵才能够利用,可见其品级之高。
△清末民国紫檀提蓝
高:25.0cm长:33.0cm宽:18.0cm
''它属于清末民国期间,是其时文人用来盛放文房四宝的用具。''提篮是一种盛放物品的器皿,很早就有了。那时的商展和饭馆常备一些提篮,用来运送食物或小件货物,那种提篮一般比力粗拙。后来,在文人的参与设想下,提篮的性量变得更为精致,工艺也更讲究了。提篮的材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起头摘用黄花梨、紫檀扥造造。于是,那种精致的提篮便走进了文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用来盛放毛笔、墨盒和印章的用具。''紫檀木量坚硬,不容易磕碰,并且给人一种典雅持重之感,既美看又适用。
元青花龙凤梅瓶
高:42.3cm口径:4.2cm
唐看音玉佛像镶金
高:6.0cm宽:4.5cm
浙江昌化摆件
高:31.0cm
汉端方镜
曲径:14.0cm
清玛瑙马
高:5.0cm重量:24.0g
战国水晶串饰
千年至纯虎牙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