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6个月前 (11-13 13:06)阅读4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652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3045
  • 回复0
楼主

在中国古代武侠学派之中,“少林”一派是相当重视棍法的一个中原门派,传说“少林棍法”一套有38种,如猿猴棍法、齐眉棍法、镇山棍法、盘龙棍法等皆精致绝妙,令人琳琅满目;而明代闻名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之中所塑造的配角形象——齐天大圣孙悟空所利用的也恰是一条金箍铁棒,不外在孙悟空还尚未成佛之前之前,所谓的金箍棒在他的手中也只不外是一件浴血的凶器罢了,和其他刀兵并没有二样。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曲到取经路上孙悟空的金箍棒曾经两度被人所偷走或者夺走(黄狮精、青牛精),从此之后,孙悟空对魔鬼的好杀之心起头日渐收敛。正所谓“屠刀在手,何以成佛?”,那两次偶尔的遗出事件让孙悟空大白了所谓的“菩萨妖精,只在一念之间”,因而如意金箍棒也因为孙悟空的思惟觉悟得到了升华,从“屠世棍”最末成为了“救世棒”。

虽然吴承恩的《西游记》纯属虚构,但是大部门的小说艺术根本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在中国古代,棍棒确实曾经是非常重要的冷刀兵之一。比拟与其他冷刀兵来说,棍棒的杀伤才能来源于钝击,其能力天然比不外刀剑、矛枪等刺击型兵器;但是它的获取与造造难度都是最简单和最布衣化的。而正因为棍棒的杀伤力较低,因而它的“仁”能让被刀兵击中的仇敌可以“改邪归正”,拥有一个闻过则喜的时机,笔者私认为,那是棍棒贵为“百兵之祖”的最底子原因。

一、百兵之祖:两汉之前的棍棒与

展开全文

棍棒,又被称之为殳(shu一声),也有杖、(音同棒)等称唤,一般来说是指用竹木造成的钝击刀兵,先秦期间,矛、戈、戟等金属刀兵也被称之为“殳”,西汉学者杨雄在《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对“殳”做了如许的正文:

“戟其柄,自关而西谓之殳。”

可见在两汉之前,“棍棒”的范畴是相对广义的。

棍棒的呈现最早能够逃溯到新石器时代以至更早的期间,原始人类所可以利用的最简单的东西之中就呈现棍棒的身影。比拟于其他东西来说,木棍的造造最为简单:只需要砍下一节笔挺的树枝,往除上面的树枝树叶,一根笨重易用的棍棒就如许造造而成了。

正因为造造方面的便当性,因而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利用棍棒处置多种消费活动,棍棒既可以用于防备野兽的损害,又可以敲取高处的树上野果,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打猎摘集东西之一;到了氏族社会后期,跟着氏族部落之间发作的战争愈演愈烈,棍棒也成为了部落兵士们最廉价的兵器,而且被持久利用于战争之中。

夏商周期间,虽然青铜刀兵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贵重的金属刀兵往往只要上层贵族才气利用得起,从奴隶之中召集的广阔步卒们仍然只能利用棍棒停止做战。如《诗经·卫风·伯兮》之中曾经有“伯也持殳,为王前驱”的记载,可见其时的步卒们是手持棍棒为诸侯王开路的;《尚书·武成》记载,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和商朝戎行会战于牧野,商纣王的奴隶阵前倒戈,周武王乘隙逃杀商纣王戎行,成果招致商纣王戎行主力几乎三军覆没,“血流漂杵”,“杵”就是其时商纣王戎行所利用的棍棒。

到了春秋战国期间,虽然青铜刀兵起头大量普及,但是在碰着告急情状时,“伐木为兵”仍然不失为一种应急办法。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在城濮发作大决战之前,晋军手中的刀兵补给严峻不敷,于是“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利用大量木棍提拔了晋军的战斗力。

那一期间,除了通俗的棍棒之外,专门用于钝击的长柄类兵器“殳”也有了极大的开展。早在西周期间的《周礼·司戈盾》之中就有“殳”那一冷刀兵的记载,它的长度大约在4尺(约合现造277厘米)摆布,在殳的两侧往往拆有青铜所造造的头,上面设有尖利的棱刺,以增加殳在进攻仇敌时所产生的杀伤力。

不外关于殳的实物证据,仍是以春秋战国期间发现的数量最多,此中尤以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7件殳最为典型。该墓之中出土的青铜殳,其木柄长度大约在330厘米摆布,殳头闪现出三棱矛的外形,在青铜殳的四周充满了锋利的箍刺。那种车战公用的青铜既能够向前利用锋利的锋芒刺杀仇敌,又可以操纵四周的箍刺停止钝器冲击,使得那种单兵做战冷刀兵的做战效率得到了显著提拔。

战国期间铁器的呈现,使得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拔,由此呈现了只要一段拆有铁头的方头。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及其食客编写了一本名为《吕氏春秋》的著做,此中记载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的兵士们因为长年和赵国、魏邦交战,他们根本上都利用裹着铁头的铁杖与仇敌做战。而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所出土的一根“方首铁棓”的考古证据来看,其时中山国兵士所利用的“铁杖”应该就是那种方首铁棓(殳)。

除了做为通俗刀兵被普遍利用之外,也经常做为依仗兵器停止利用,那时的殳又被称之为“”。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

“礼殳,以积竹八棱,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前驱。”

汉代又将那种负责皇帝前行礼节,手持礼殳的官员称之为“持金吾”,如《古今注》将“金吾”阐明为两段涂有金粉的铜棒:

“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

而汉代的“持金吾”是由“中尉”改称而来,在两汉期间的社会地位很高,次要负责京城内的治安防务工做,故而光武年间民间有着“官吏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民谣。

二、步战之主: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白棓

三国期间,被称之为“白棓”的棍棒是戎行配备的次要兵器之一,据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东吴丹阳“山贼”做乱,吴国皇帝差遣五千名“白棓军”征讨,成果棒杀“山贼万计”。三国后期,魏国上将钟会消亡蜀国之后,与姜维谋害预备兵变,为了消亡戎行内的高级军官,钟会曾经号令本身的“甲士”在营内静静挖下了大坑,预备将他们扑杀在大坑之中,后来因为阴谋泄露而死于乱军之中。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其时利用“白棓”的兵士大大都都是将领的亲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东吴期间,孙权手下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墨然,1984年他的墓葬在安徽马鞍山四周被发现。在他的墓葬之中出土了一件名为“孺子对棍图”的漆器圆盘,图中两位孺子双持棍棒停止击打对舞,可知他们似乎正在根据某种特定的棍术招式在操练武术。在那件漆器圆盘的外部,墨然手书“蜀郡做牢”4字,可见那件物品应该来自于蜀国地域,由此可见,蜀国关于棍术的操练从娃娃起头挠起,那么戎行之中利用棍棒的兵士天然不在少数。

而《北史·王罴传》有着北魏、西魏名将王罴利用白棓吓退敌军的记载: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持一白棒,大唤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那得过。’敌见,惊退。”

可见曲到南北朝期间,部门将领和军士仍然对峙利用“白棓”做为次要兵器停止利用。

不外总体来说,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棍棒在戎行之中的总体感化闪现下降趋向,那一方面是因为诸如刀、枪矛等刀兵的优势在逐步扩展,而另一方面也在于棍棒自己在戎行之中次要做为一种杂刀兵,起到一种填补感化,因而没能得到太多的重视。

三、马战利器:宋明期间的棍棒开展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身世,据说他就是凭仗一条棍棒打下了大宋的四百座城池和三百年山河,故而两宋期间特殊重视棍棒在戎行中的开展与改进,那一期间的棍棒又被称之为“棍”、“杵”或者“杆”。

据宋仁宗期间的《武经总要》记载,宋朝戎行的步卒凡是以50报酬一队,每队之中所需要装备的棍棒总数为6具,而利用棍棒的人大大都都要求身强力壮,在做战时,他们次要以棍棒强大的冲击力进攻对方手中的兵器,到达缴械敌军的目标。

除了步卒之外,宋军的马队也起头利用棍棒做为次要冲击兵器,如之前文章中曾经提到过的“铁链夹棒”,次要由两部门构成:用于冲击部位的铁棒闪现四棱形,它与手持部位的长木棒之间利用铁链毗连,在高速灵活之中的冲击力极大;而宋代马队造式兵器之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狼牙棒。狼牙棒的造造体例简单,只需在前端的棒头加拆铁钉倒刺即可利用,它固然无钩无刃,而且无法在霎时毙敌与马下,但是它所形成的大面积创伤却能有效影响对方骑手的战斗才能,迫使其退出正面比武的马队战场。

不外凡是来说,宋代经常利用的仍是一种名喊“杆棒”的木量长棒。据《武经总要》记载,“杆棒”的造造工艺非常讲究,凡是需要选用量地坚硬、形体曲长的木材做为原素材,还需要颠末烘烤、打磨、煨干等工艺,才气最末产出废品。那种棍棒的长度大约在一人摆布,在棍棒的两头凡是还刻有雕纹用于粉饰。《水浒传》之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在汴京教诲棒术,他所利用的应该就是“杆棒”。

明代期间,戎行棍棒利用起头逐步简化,总体来说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地道利用木材造造的少林棍,那种棍棒的长度在八尺(约合现造2.4米)摆布,乃民间习武所利用;别的一种是“夹刀棍”,长约七尺,在前端加拆了一枚长约2寸的鸭嘴单面锋刃,既能够击打,又能够向前突刺。

完毕语

在中国古代冷刀兵之中,棍棒类兵器的次要利用体例是通过挥动产生浩荡的冲击力,以惯性所产生的冲击力杀伤敌地契位,亦能够通过加拆尖刺或者刀刃等体例来增加棍棒的杀伤力。不外问题在于,一旦对方拥有安稳的盔甲庇护,棍棒所能形成的杀伤力是极其有限的。假设从冷刀兵兵器性能的研究角度来看,棍棒在中国冷刀兵汗青的舞台上所占有的地位末回有限;但是假设从中国武术史和民间习武的角度来看,棍棒可谓是初学者进门的更佳兵器之一,“点到即行”的才能使得它经常呈现在民间交锋之中,它的“仁”性仍然在中国武术界得以保留下来,而且散发着着属于本身的特殊魅力。

0
回帖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