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形象简史:《西游记》里跑龙套,现实民间却香火不断

3个月前 (11-13 13:06)阅读3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1267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345
  • 回复0
楼主

“四大天王”那个称唤关于良多人来说其实不目生,各人是不是本能地想起了以下那四位……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四大天王”并非他们。

而是正儿八经的四大天王。

01

心之所忆:童年映像中的“划水群演”

我们在回忆他们四位时,印象中往往还陪伴着第五个“人”——没错,他就是《西游记》男配角,齐天大圣孙悟空。

电视剧中,孙悟空弹起了持国天王的“土琵琶”

良多人最早通过《西游记》熟悉了四大天王。

展开全文

“四大天王”在《西游记》原著中的初次表态,是在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说太白金星下界,邀孙悟空上天拜受仙,然而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把金星撇在脑后,先达南天门外。

“正欲收云前进,被增长天王领着庞、刘、苟、毕、邓、辛、张、陶,一路鼎力天丁,枪刀剑戟,盖住天门,不愿放进。”

山大王初次上天,窜天猴罕见呈现。在那么重要的时刻,不单无人驱逐,还被阻拦,增长天王天然给孙悟空留下了非常蹩脚的第一印象,悟空很生气,后果很严峻。

上海美术片子造片厂《大闹天宫》中的“四大天王”

后面的工作各人都晓得,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偷食蟠桃、大闹天宫。四大天王衔命协同托塔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率十万天兵,捉拿“妖猴”——然后被“妖猴”暴揍了一顿。

讲到那里,恐怕是很多人关于“四大天王”的全数印象。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歪路见月明),师徒一行颠末金角、银角大王一难,陆续西行,唐僧见有一寺庙。

“正感喟处,又到了二层庙门之内。见有四大天王之相,乃是持国、多闻、增长、广目,按东北西南风调雨顺之意。”

纵看全书有关四大天王的桥段,除了在南天门外日常巡查以及随托塔李天王与哪吒率天兵天将前去花果山捉拿孙悟空外,便仅剩此章回。

02

心之所念:典籍文献中的精神崇奉

当“四大天王”从荧幕走向生活、从现实回回汗青,其形象和标签便不再是“拿着四种法器的壮汉们”“和齐天大圣打架的仙人们”那般扁安然平静单调。

我国典籍文献中关于“四天王”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曹魏期间康僧铠所译净土三经之一《大无量寿经》,其言:

“须弥山共四天王”

须弥山是印度婆罗门教术语,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心(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那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来),后为释教引用。

宋姑苏景德寺普润巨匠法云编《翻译名义集》载:

“欲界;一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魔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安适天……”

释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合成三界。欲界是没有脱节世俗、没有看破尘凡的寡生所处的境域,而“天王天”是“欲界六天”中距人世比来的。

南朝梁代宝唱法师撰《经律异相》卷一《三界诸天》言: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居须弥四口,东方天王,名提头赖吒……南方天王,名毗娄勒……西方天王,名毗娄博义……北方天王,名毗沙门……”

四大天王居于须弥山山腰,各护一方。

李云中绘四大天王像

东方持国天王,梵语音译“提头赖吒”,即慈善为怀,护持寡生。手持琵琶,护东胜神洲。

南方增长天王,梵语音译“毗娄勒”,即让寡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手提宝剑,护南瞻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梵语音译“毗娄博义”,即能以净天眼看世界、护人民。手持紫金龙索,护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梵语音译“毗沙门”,即福德之名遍闻四方,持伞或拄长柄幡,护北俱芦洲。

自汉代释教传进以降,大名鼎鼎的东晋高僧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即有“护世四天王”“最下天是四天王”等记载。另一位东晋名僧法显所著《佛国记》中亦有“四天王守四门,父王不得进”等多处描述。以至包罗《水经注》中都有“四天王捧钵处”等记载。

北魏《洛阳伽蓝记》中有人操纵辘轳绞索完成“非人力所能举”的大型土木设备的移运,旁人竟“皆云四天王助之”。

念兹信兹。释教的不竭传布开展促进了相关典籍文献的翻译、撰写工做,典籍文献中“四天王”的形象陪伴着人们的热诚崇奉,一道进进通俗苍生家。

03

心之所拜:宗教场合中的四大护法

四大天王像多见于释教场合。做为释教护法神,几乎所有寺庙都建有天王殿,那是释教寺院内进庙门第一重殿。

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

从现存实物看,四大天王像的形象,也非原封不动。

较早的天王形象见于莫高窟第472窟隋代,天王头戴冠,着衣裙,配护甲长靴,手握拳,脚踏小鬼。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李柏华提到,莫高窟380窟东壁北侧的壁画上也呈现了与427窟不异的天王像,类似的形象已经在许多石窟中呈现。可见隋末唐初时,上述“武士踏小鬼”之姿,即为释教中天王之形。

敦煌莫高窟第427窟天王像

固然此时的天王像在服饰上闪现出改变与多样性,但并未明白区分四大天王的身份形象。

盛唐期间,得益于大量佛经被翻译,佛经中对四天王的形象做了明白的区别,工匠有了根据可循,四大天王在造像时得以区分隔来,而且到达了原则化和标准化。好比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天王像,即使头戴冠、身着甲,足踏小鬼的外型与莫高窟427窟天王像仍有类似,但其手托浮图的姿势足以证明其北方多闻天王的身份。

尔后,天王像在塑造上无大改看,次要的改变来自天王手中持物的改动。

奉先寺北方多闻天王(左)

功德者会发现,上文介绍北方多闻天王持伞,而此处多闻天王却托塔,莫非本地干旱从未下雨无需打伞?或是天王能随意改换本身的配备?谜底天然能否定的,与其说是天王换配备,不如说是天王造造者换宝物。

为什么会改换象征四大天王小我身份的宝物持物?

原因一,是佛经版本差别。佛经多为译本,版本多样是其特征,天王像造造者根据差别版本的佛经,造造出差别的形象。“托塔多闻天王”可见于日僧心觉《别尊杂记》四天王条:“北方毗沙门……著七宝严甲宵,右手托腰,左手捧浮图。”

原因二,是受世俗情趣的影响。人们根据本身的精神崇奉需要,对天王的形象寓意停止改进,以便跪拜、祈福,获得心里的称心。宝剑、琵琶、伞帷、金龙四种持物别离代表锋(风)、调、雨、蜃(顺),寓意风调雨顺。

据悉,东方持国天王原型为把刀持矛,元代曾换做琵琶,明清时又将其琵琶与西方广目天王的紫金龙互换。而在诸多乐器之中抉择琵琶,则在于此二字隐含着“四大天王在上”之意。

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四大天王停止的文学加工与外型重构,是释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交换碰碰并渐趋本土化的表现。

芸芸寡生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王殿内四大天王之像,香火不停。

0
回帖

“四大天王”形象简史:《西游记》里跑龙套,现实民间却香火不断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