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冢始见于清初,本来是古代文青们“葬花”的处所。同治年间,御史张盛藻为吊唁曲妓蒨云,写了那段含情脉脉的碑文。后来以讹传讹,香冢成了老苍生口中的“香妃冢”。金庸在《书剑恩怨录》的跋文中说,“香香公主也不是传说中或汗青上的香妃。香香公主比香妃美得多了。”但香香公主以香妃为原型,却是没有疑义的。
史学家孟森先生在1937年颁发的《香妃考证》中说,“香妃”就是乾隆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容妃本名买木热·艾孜木,因其家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有功,所以也随定边将军兆惠进京受赏,她叔叔颜色伊和哥哥图尔都被封为辅国公、台吉,恩赐定居京师。
艾孜木前几次进宫面圣,都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皇宫一次恩赐鲜荔枝的宴席上,乾隆忽闻一阵芳香,就问群臣:“那香气从何而来?”图尔都传闻赶忙答复:“那是我妹妹艾孜木身上的香气。”有学者研究称,容妃热爱沙枣花,整天与枣花为伴,所以有一身花香。在金庸笔下,陈家洛坐在香香公主身边,“只觉得一阵阵淡淡幽香从她身上渗出,明明不是雪中莲的花香,也不是世间任何花香,只觉淡雅清幽、甜美难言。”
艾孜木被乾隆相中后,进宫当了贵人,她27岁,比乾隆小23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进封为容嫔。南巡时,乾隆特意为她预备了羊肚片、炖羊肉等回部食物。与传说差别,皇太后对容妃那个儿媳妇心疼有加,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下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赐给她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用品。乾隆为让容妃住得习惯,还给她修建了宝月楼和清实寺。《书剑恩怨录》对此也有所言及,“乾隆目睹她一天天枯槁,怕她郁闷而死,倒也不敢过火强逼,又召集京师巧匠,建造了那座宝月楼给她栖身。楼宇落成后他大为自得,自撰‘宝月楼记’。”“那楼画梁雕栋,金碧灿烂,楼高五层,甚是精雅华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容妃因病往世,享年55岁,葬在清东陵。
展开全文
欲杀乾隆的香妃
如今新疆喀什还有香妃遗棺,本地传说是乾隆为称心香妃回葬故乡的遗愿,而从北京运过往的。那一说法源自于清朝诗人萧雄的《香娘娘庙》,记述的就是如今的香妃墓。他说“香娘娘”“体有异香”,给了后人良多想象的空间。其实喀什所谓“香妃墓”的墓仆人是容妃的本家亲属。到了清末,一些条记小说,如《满清外史》、《满清稗史》、《清稗类钞》、《清朝别史大看》等都对故事加以演绎,使得香妃的传说愈发实假难辨。
在一些别史中,香妃是回部领袖霍集占(即“小和卓”,《书剑恩怨录》中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父亲)的老婆,不只生成丽量,且体有异香。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后,上将军兆惠将她做为战俘,押解进京,成果被乾隆看中,召到宫中。乾隆对香妃非常溺爱,但香妃身怀芒刃,不时想着为丈夫报仇。此过后来被太后所知,就要乾隆远离香妃。一次乾隆因祭天夜宿天坛,太后就将香妃召到慈宁宫,问她:“你不愿屈志,事实做何诡计?”香妃答复:“唯死罢了。”太后怒道:“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就此香消玉殒。
以上香妃的形象与《书剑恩怨录》里的香香公主非常附近。在金庸笔下,香香公主到北京,是因为“木卓伦兵败之后,香香公主为兆惠手下所俘。兆惠记得张召重的话,晓得皇帝要那女子,于是特遣清兵,香车宝马,隆而重之地送到北京皇宫来。”乾隆固然禁锢了香香公主的自在,但却改动不了她的心意,“乾隆有时偷偷在旁形相,见她凝看思念,嘴角露着浅笑,不觉神为之荡,此日其实不由得了,伸手过往拉她手臂,突然寒光一闪,一剑曲刺下来,总算香香公主不会武艺而乾隆身手又颇灵敏,急跃避开,但左手已被短剑刺得鲜血淋漓。”
金庸革新了香妃的传说,没有让香香公主死于皇太后之手。其实只要检索汗青就会发现一个马脚,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即后来的皇太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香妃是不成能被皇太后赐死的。
香妃的倾国之貌
读者在看《书剑恩怨录》时无法闻到香气,但通过金庸的文字,却不难想象出香香公主的美貌。且看香香公主的出场,其时她在湖中洗澡,“只见湖面一条水线向东伸往,忽喇一声,那少女的头在花树丛中钻了起来。翠绿的树木空隙之间,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肤,乌黑的长发散在湖面,一双像天上星星那么亮的眼睛凝看过来。那时他哪里还当她是妖精,心想常人必无如斯之美,不是水神,即是天仙了。”后来她呈现在回部与清军的战场上,一下就让两军兵士战意全消,“只听适当一声,一名清兵手中长矛掉在地下,接着,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来。”难怪金庸本身也说,他笔下最美的女子就是香香公主。
至于香香公主的原型香妃,事实有多美呢?目前所谓“香妃画像”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拆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只手提花篮、一只手拿花铲、头戴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摄影的香妃吉服半身像。那几幅画像都贫乏汗青根据。
此中第二种最为有目共睹。191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其时有一幅“香妃戎拆像”,阐明是“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而引发了各类关于香妃的讨论。200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展览,再次展出了那幅所谓“香妃戎拆像”,阐明文字很简单:“清无款油画,像框拆,纸本。油画114.3cm,78.3cm”。因而,那幅画其实与香妃没有任何关系。
故宫研究专家墨家溍先生后来证明,画上是清朝某位后妃穿欧式铠甲、具游戏性量的画像,但不克不及确定画中女子事实是谁。墨家溍询问其时负责古物陈列所展品展收工做的曾广源后得知,昔时那幅油画从避暑山庄运到北京后,外务部总长墨启钤看后,就顺口说:“那可能是香妃像吧?”谁知那一说不打紧,竟被其时故宫的工做人员给笔录下来,成了一种定说。
香妃死了两百年,后人本来是无缘得见她的美貌了。但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河北遵化清东陵容妃墓被盗掘后,留下了她的头骨与部门肢骨。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传授借助容妃遗骨照片,通过科学手段,复原了香妃的实在容貌。从复原图上看,香妃高鼻深目、肤白如雪,恰是一位西域美女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