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过了是“春节”,传统名称新年、 大年、新岁,口头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 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民间汗青最悠久、最盛大、最 热闹的节日,不只是汉族,也是满、蒙古、瑶、 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 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配合节日,只是区别地域 有各自的特征。
春节最早源于殷商期间岁首岁尾的祭奠 活动。古代的春节也喊“元日”、“新年”、“正 旦”、“岁首”、“三元”等,表述区别,都是指 新一年的初步。汉《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 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 曰‘三始’。”意思是: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初步, 一月的初步,一日的初步。
因而,在那一天举 行各类纪念活动,并构成节日也就瓜熟蒂落了。
把过年称为“春节”还有一番来历。1911 年辛亥革命后,南京暂时政府为了适应农时和 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利用农历,在政府机关、 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 一日为“元旦”,夏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春节”之名便由此而来。
1949年9月27日, 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利用公历纪元,把公历 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夏历正月 初一凡是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夏历正月初一 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白了“春 节”称唤,曲至现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