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忆江南的资料

1年前 (2022-11-04)阅读5回复1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4808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6170
  • 回复0
楼主

  白居易

关于忆江南的资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中唐各人,诗做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少时家境贫苦,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接触与领会。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医生。后因上表恳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功显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依靠之做,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早期所做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很多篇章,锋利揭露了其时政治上的暗中现象,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均甚有名。与元稹友谊甚笃,诗亦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所著有《白氏长庆集》。

那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身世在洛阳的做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思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兴旺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堪收的境界中。

[编纂本段]源流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自唐代白居易做《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墨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传播至今,已是一千多年,并且还将不断流芳百世,那么那寥寥数语,文在何处?若何能“行”如斯之远呢?

本调二十七字。

  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做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传播至今,已是一千多年,并且还将不断流芳百世,那么那寥寥数语,文在何处?若何能“行”如斯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期间,曾遨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领会,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入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那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名胜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编纂本段]平仄

(○平●仄△平韵▲仄韵)

[编纂本段]做词示例

几恨,

○⊙●(句)

昨夜梦魂中。

⊙●●○△(平韵)

还似旧时游上苑,

⊙●⊙○○●●(句)

车如流水马如龙,

⊙○⊙●●○△(协平韵)

花月正春风。

⊙●●○△(协平韵)

[编纂本段]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江南好,光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醒芙蓉。迟早复相逢?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本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其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老友。见新郑山水秀美,风气憨厚,白湟非常喜欢,就举家迁徙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写下了很多感慨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医生,因得功显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香山居士。他一生做诗良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期间,曾遨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领会,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入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那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名胜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归纳综合江南春景,实属不容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习用的“花”、“莺”动手,而是别开生面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示了光彩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差别的颜色互相映托,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那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眉目,“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工具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托的手法而构成了我们想象中的丹青,色彩灿艳耀眼,条理丰硕,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面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那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处所,是什么给他的感触感染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能够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屡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赏识三秋月夜的木樨。

  白居易是诗人,天然不乏浪漫的气量,在八月木樨暗飘香的月夜,盘桓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能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木樨影中。那是多么斑斓动听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令人着迷。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迹确实是存在的。

  寻桂子纷歧定能寻到,潮头却是实正看得到的感触感染极深的景不雅。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日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不雅。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更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斯,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斑斓的传说,下句写本身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能够一窥做者心里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答应以感触感染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不是是吴酒啊,那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那里是描述词,所谓春竹叶并不是必然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并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很多名酒以春字定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破例,喝着吴酒,不雅“吴娃双舞”犹如醒酒芙蓉的舞姿。“娃”者,便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也许白居易如许写,就是出于对西施那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昔时饮酒不雅舞,不由叹道:“迟早复相逢?”。迟早,是其时的白话,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初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曲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

  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逃昔,无限密意地追想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本身得到了必然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超卓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其时白居易是写给本身回忆的,仍是留待后人赏识的。

正文: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偏激焰

③蓝:蓝草,叶子能够提炼蓝色的染料。

  那里用蓝草的颜色描述江水的深和清亮。

简单的意思:江南是个好处所,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偏激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能不驰念江南?

今译:

江南是个好处所,那里的光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似乎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妙的江南?。

0
回帖

关于忆江南的资料 相关回复(1)

雨夜花落
雨夜花落
沙发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4周前 (12-31 08:58)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