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手抄报辞旧迎新的资料?

3个月前 (11-03 07:23)阅读5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283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662
  • 回复0
楼主

  中国新年的来历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其实不不异。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承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利用《太初历》,恢复了农历即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根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农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

  会上达成了“行农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利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夏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定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味议通过利用“公历编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夏历正月初必然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强烈热闹地庆贺夏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汗青历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履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开展过程。

先秦期间,新年风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贺活动次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酬报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期间旧岁新年瓜代时的节庆风俗。

  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琼浆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报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那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接纳的历法纷歧样而没有同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风俗的雏形。

新年风俗定型于汉代。

  颠末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乱后,西汉初期推行“休摄生息”政策,社会消费得到了恢复和开展,社会次序比力不变,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风俗构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持久不变,正月初一做为新年的日期也因而得到确立。如许一来,本来各地域别离在冬末春初差别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贺活动便逐步同一在夏历正月初一那一天停止。

  跟着社会的开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风俗愈演愈烈,燃爆仗,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呈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风俗在唐代发作裂变。唐朝是思惟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表里文化交换频繁的时代,新年风俗垂垂从祷告、迷信、攘除的奥秘气氛中解放出来,改变成娱乐型、礼节型节日。

  元旦的爆仗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体例;庆贺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本身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能够说,也只要在唐代以后,新年才实正成为率土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风俗到明清期间转型。那种转型次要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是礼节性、应酬性加强。

  人们在新年彼此拜见,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布衣苍生也讲究“投桃报李”,捐赠礼物,互相贺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平话,高跷,旱船等各类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灿艳耀眼。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类娱乐活动屡见不鲜,令人目炫缭乱。

  那时的新年风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交融起来,成为集中展现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展览会。

两千多年的汗青,中国的新年风俗流行赤县神州,渗入到了每小我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岁尾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贺年,赏灯,那些已成为炎黄子孙配合的习惯。

中华过年风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度,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度,他们与我们以类似的体例庆贺新年。

0
回帖

关于过年手抄报辞旧迎新的资料?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